如何評價歷史人物?
矢量鉸鏈是宋撓?初衷基本不變。作為大家的參考,並無其他意圖,但其中的幾個基本原則確實是國內歷史研究界多年來公認的,雖然每個歷史學家對這些原則的解讀並不完全壹致,甚至相反。比如這篇文章就是徐徹個人對學界公認原則的解讀。金龍魚對原作者關於學術界“階級原則”的觀點更有保留。原來“階級原則”排在第壹位(原因可以理解)。金龍魚雖然保留自己的個人觀點,但也不願意隨意更改,原作者關於“階級原則”的觀點也並非完全沒有道理。也是人家自圓其說的能力。如果金龍魚在這壹點上刪除了“階級原則”,那麽金龍魚的這種行為對於沒有讀過徐徹原文的讀者來說,會不會算是壹種另類的“燒”?至少,斷章取義,故意蒙蔽的嫌疑是跑不掉的。所以最後金龍魚錄了原文,但是把“階級原則”挪到了最後!由於徐徹的東北背景,以及他相對“前衛”的觀點和壹些評論,大多被漢王激進的犬儒主義者視為“漢奸”。個人認為這太激進了。給它貼上遺產的標簽就是遺產,或者文明壹點。學術歸學術,政治歸政治,歷史歸歷史,現實歸現實。不要混淆。歷史為現實政治服務,這是中國這些年來政治家的選擇。人總是有傾向性的!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是絕對唯物客觀的!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附:徐徹出生於___1939。1967畢業於吉林大學歷史系。1981遼寧大學歷史系中國畢業,吉林大學歷史學碩士。曾任遼寧古籍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職稱編輯。現任遼海出版社編輯。兼任吉林大學、遼寧大學、遼寧師範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遼寧省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中國日本史研究會理事,中國清宮史研究會理事,中國18世紀研究會理事,中國金瓶梅研究會理事,中國武俠文學學會理事,東北中日關系史研究會副會長,遼寧省歷史學會副會長,奉系軍閥史研究會副會長。進入世界名人錄。主要著作有《徐徹晚清史》、《慈禧傳》、《光緒皇帝傳》、《建藏之爭》、《學術之術》等。* * * * *徐徹文章: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如何評價歷史人物,歷來爭議較大。首先,什麽是歷史人物?簡單理解,過去過世的人都是歷史人物。這裏有兩點。首先,他的身體已經死亡。第二,時間是過去式。當然,過去的時間有長有短,涉及的人有大有小。有古代的,現代的,現代的,當代的,各種膚色的人,都是我們所說的歷史人物。壹般認為評價歷史人物有以下原則:** 1,歷史原則。這是壹個不可或缺但經常被誤用的原則。歷史原則是從時間和地點的角度來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壹個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可能超越他的時代。我們不能對他們要求太高。這裏有兩種傾向:壹種是將歷史人物現代化,賦予很多現代色彩。過去農民起義的領袖都被美化成“高、大、全”的英雄,毫無瑕疵。現在,屏幕上的皇帝被過度美化了。另壹種是妖魔化歷史人物。中間皇帝、王子、才子、美女都被當成歷史垃圾,統統丟棄。這兩種傾向是不可接受的。**** 2、大節原則。金子是不夠的,人無完人。歷史上的偉人不可能是完美的。偉人往往不是聖人。偉人也有凡人的壹面,有世俗的欲望,也有喜怒哀樂。所以,偉人必然會犯錯誤,犯錯誤。這些,有的是故意的,有的是被迫的。總之,我們歷史學家看歷史人物,要看他們的重大節日,看他們對歷史的貢獻。比如秦始皇,我們看他主要是因為他對中國統壹的貢獻。他的所作所為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但是,他的焚書坑儒,反正是不確定的。我們不能因為他焚書坑儒,就否定他的歷史貢獻;也不能因為他的歷史貢獻而美化書籍,埋沒儒學。有沒有美化「焚書坑儒」的歷史著作?是的。手頭有壹部史學著作說,“秦始皇‘焚書坑儒’,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壹定的積極意義,打擊了復古思潮,維護了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焚書並沒有把所有的書都燒掉,國家圖書館的書,醫學的,占蔔的,植樹的也沒有燒掉。'坑儒'並沒有把所有儒生都殺了,朝鮮還有著名儒生傅盛、舒孫同,他們依然很受重視。“這是什麽?在如此宏偉的巨著中,說“焚書坑儒”,是有壹定積極意義的。而且說“焚書未焚盡書”,“坑儒未誅盡儒生”。怎麽會?還嫌秦始皇燒殺不夠狠?我們的歷史學家居然為秦始皇封建文化專制的殘酷手段尋找理論依據,給所有談論時政的儒生扣上“復古”的帽子,然後說殺他們是合理的,“有壹定的積極意義”。我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麽。別人殺妳,妳鼓掌。當然,這本書是1979 *出版不久,內容難免夾雜著時代的印記。這本書的作者都是我壹直敬仰的著名學者。現在讓他們再寫壹遍。我覺得大概不會那麽墨黑吧!秦始皇雖然因為統壹中國而“焚書坑儒”,但還是應該肯定的。但他的“焚書坑儒”,畢竟像阿q的瘌痢頭,不可能華麗。另外,我提出壹個個人意見,就是不能對歷史偉人進行道德評判,即道德評判不能改變偉人的歷史地位。對於普通人來說很重要的東西,比如男女的生活方式,或者真誠與虛偽的問題,對於歷史上的偉人來說都不是問題。因為有很多疑問,無法證實。就算證實了,我覺得也沒什麽意義。因為,這些都是截面。歷史學家根據歷史人物的主要部分,而不是次要部分來判斷他們。尋找細節和章節,那是小說家的事。*** 3、雙贏原則。中國是壹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偉大的多民族國家。在她形成的歷史過程中,在現在的版圖上出現了很多“國中之國”的歷史現象。這就是歷史上常說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遼金史專家張伯權教授說:“歷史上常有國中有國,家中有家。”在分析金與宋的關系時,他說:“應當承認,中國所有兄弟民族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壹部分。女真族是中華民族的壹員,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的壹個民族政權,是歷史發展中的壹個重要朝代。這是分析金宋戰爭和歷史時必須肯定的前提。也就是說,整個中華民族的概念是漢族所不能替代的,漢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女真族不能視為中華民族之外的異族入侵民族,金政權也不能視為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外國。女真族是中華民族中的壹個民族,金朝是中華中的壹個國家。”這個觀點很有說服力。我完全同意這個觀點。由此引出兩個觀點。第壹,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兩國的戰爭。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並非沒有正義與非正義。張伯權教授認為,金宋之戰應分為三個階段。第壹階段是金侵宋的掠奪戰爭,宋反掠奪的正義戰爭。但是,我認為既然是壹個國家內部的民族戰爭,就很難提正義與否。因為族群之間的融合包括了粗暴野蠻的戰爭。有欺弱,有欺小,有欺少,有欺弱。無理取鬧,背信棄義。理性的壹方也可能因為無力而被淘汰。起初,它是壹個令人發指的侵略者。隨著整個國家的統壹,這個十惡不赦的侵略者可能會變成壹個統壹的人。因為他成為了新王朝的締造者。所以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當時的戰爭,也要評價歷史人物。不管以後發生什麽,當地歷史人物當時的表現應該是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風吹雨打,水涼了,壯士壹去不復返。”荊軻,奉燕太子丹之命刺殺秦王,應該壹如既往的肯定。因為他在抗擊秦國的入侵。不能因為秦始皇後來統壹了全國,成為歷史上的偉人,就說當年反對他的人是反動的。嶽飛的愛國主義和秦檜的賣國行為是無法推翻的歷史鐵案。洪承疇只能入《陳二傳》[5],清人寫《清史傳》也是這樣。因為他們背叛了明朝。當然,他為清朝統壹全國做出了貢獻。吳三桂謀反是另壹回事,他進入了《謀反傳》[6]。評價這樣壹個復雜的歷史人物,需要更多的文字。第二,根據當時的表現,每次評價都不壹樣,也就是雙贏原則。比如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在南方統壹全國的時候,在攻打揚州之前,給明朝兵部尚書史可法送了壹封投降書。勸他交出揚州,就地投降。史可法在威脅和利誘面前毫不動搖,忠實反對。清軍包圍揚州後,先後5次發函投降。史可法把信壹封壹封燒掉了。寡不敵眾後,破城攻陷。經過三天的勸說,史可法說:“頭可以破,身不能彎。”英勇地死去。像這樣的反清將領是應該肯定的。但他的對立面,如清攝政王多爾袞,也要肯定。趙世瑜教授、學者周元廉說:“[多爾袞]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是滿清歷史上有重大貢獻的代表人物之壹。”[7]多爾袞和史可法在歷史上是對立的。多爾袞為清朝統壹全國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史可法,至死不渝,顯示了他可貴的民族氣節。每個人都應該肯定和肯定自己的。這是雙贏的原則。這是中國這樣的大國歷史上有時會出現小國的情況下,評價歷史人物的壹個特殊現象。*** 4、兩個原則。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基於兩點,而不是壹點。如果評價曾國藩,就有這個問題。曾國藩曾在太平天國嚴厲鎮壓農民起義。結果幾十年來,他被指定為劊子手、叛徒和辯護人,成為歷史上反面典型。但是從90年代開始,人們對他的評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曾國藩的評價也被公之於眾,極大地震驚了世界。*說:“愚親他人,獨服曾文正。”這是1917 * 24歲時寫在壹封信裏的。馬東宇教授說:“*是壹個非常看重曾國藩的人。他以曾國藩為榜樣,在探究‘出身’、自我磨煉、學術態度、生活習慣、寫作氣質、體育鍛煉、軍事原則等方面進行學習。雖然這是在他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之前,但曾國藩在許多方面對他的影響是深刻而持久的。這是壹個很大的話題,這裏只是壹個例子。”他補充說:“從本世紀中葉到80年代,大陸全面否定曾國藩,是因為他鎮壓起義,捍衛封建傳統,而當時是全面否定封建思想。現在政治思想解放了,人們在文化、精神、人格知識上肯定曾國藩,形成了壹股熱潮。這充分說明曾國藩是壹個影響歷史的人物。”過去我們評價曾國藩有點理論,只看到他鎮壓農民起義的壹面,全盤否定。現在我們用馬克思主義的兩點論來評價他,發現他有很多好的地方值得繼承和發展。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不應該丟棄。評價歷史人物是壹個非常復雜的問題。**** 5、階級原則。簡而言之,就是階級分析原理。作為壹個歷史唯物主義者,在歷史研究中運用階級分析原理應該是毫無疑問的。即使是現在,這個有效的原則也應該適用。目前不是用不用的問題,而是怎麽用的問題。在階級社會,當然要站在被剝削階級壹邊,謳歌他們反抗壓迫剝削的英雄行為。但是,這種頌詞不應該是教條的、僵化的,而應該是辯證的、唯物的。不能無原則的美化,無限制的擡高。這個問題存在於農民起義的研究中。我們常常不自覺地美化或擡高農民起義。這種現象存在於太平天國運動的研究中。太平天國應該得到充分肯定。然而,對它的研究往往被過分美化了。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可厚非,但現在是時候還原太平天國的本來面目了。長期以來,特別是在*中,我們把豐富多彩的歷史簡化為農民起義史或儒法史,這是僵化應用階級分析原理教條的極端例子。這是問題的壹方面,另壹方面是對剝削階級及其所作所為的全盤否定。對他們的壹切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行為全盤否定,這其實是徹頭徹尾的民族虛無主義。這種錯誤的觀念導致了歷史虛無主義。在*時期,這種錯誤觀點發展到極端,中華民族的光輝歷史不復存在,只有少數被“四人幫”否定。在他們看來,就是“洪洞縣沒有好人”。歷史上的剝削階級都應該被推翻,踩上壹腳,讓他們永世不得翻身。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被這種極左的所謂階級分析觀點毀於壹旦,被抹黑。那時候學者寫中國的歷史,老師說什麽,學生學什麽?只能望天嘆息,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