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如何向下壹代傳播性知識

古代如何向下壹代傳播性知識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是“談性色變”的時期,但還是要把基本的性知識傳給後代。就是在那個時代的影響下,已經不可能用口口相傳的方式傳遞性知識了,那麽他們是怎麽傳遞的呢?在我國歷史上,關於性教育的正式記載始於漢代。

公元79年,東漢第四年,朝廷組織全國經學研討會,由皇帝親自主持。這個會議紀要後來被班固整理編輯成《白虎同德》,是當時儒家經典的官方標準答案,對後世影響很大。

然而,就是這樣壹本官方且極其“正統”的書,卻對性問題如此重視。

《白虎傳》也有壹節專門講“畢勇”。“比雍”是古代的壹種學習殿堂,男性貴族子弟在裏面學習作為壹個貴族所需要的各種技能,課程中甚至還有性教育。

那麽,為什麽性教育要在學校進行,而不能在家裏進行呢?從白虎童的角度來說,這個問題也是在指揮部會議上提出來的。白虎童錄,原文解釋:“父為何不自教子?”因為褻瀆。教的方式很好的說明了陰陽夫妻的變化,父子之間是不可能互相教的。“意思是父親教不了兒子,所以不嚴重。

東漢時期,性教育被視為貴族子弟學校的必修課。可見當時人們的性觀念還是相當開放的,非常重視研究問題。當然,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性教育是不能父子相傳的,所以也可能不是。

那麽在中國古代,普通大眾有性教育嗎?當然有。但沒有那麽系統全面,而是利用“直觀教具”進行“暗示性指導”教育。“嫁妝畫”和“衣櫃底”是兩個主要的。

《嫁妝畫》其實是壹卷情色畫,大約有8到12張不同性交的畫面。因社會需求大,多以木刻印刷,鄉土氣息和民間色彩濃厚。

女兒出嫁前,父母往往會買壹兩卷“嫁妝畫”放在嫁妝裏,帶著去婆家。新婚之夜,小兩口往往對性壹無所知,就把“嫁妝畫”鋪在床上,做得像貓和老虎壹樣。

“陪嫁畫”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但在民國初年發現了許多實物,可見此物在中國歷史上存在已久。東漢文學家張衡曾寫過《同聲歌》,以女性第壹人稱描寫男女洞房花燭夜的感受。後人對這首詩評價很高,說它“美而不淫”,“誌高”,“象征臣子之事”等等。

除了“嫁妝畫”,中國古代還有壹種性教育工具叫“壁櫥底”。它是壹種瓷器,有些比拳頭還小。大多是水果形狀,有蓋子,裏面藏著壹對男女。通常,人們把它放在盒子的底部以辟邪。女兒出嫁前,母親拿出“箱底”,揭開蓋子給她看夫妻之道。

當然,古代的性教育絕對不僅僅是“暗示性的引導”,也有壹些關於性的古籍可供閱讀,只是沒有那麽普及。少女出嫁,可能有奶媽、馬房、小姐姐教;有時候小姐姐們會在新娘的窗前唱民謠。這些民謠都有性的內容。唱民歌有挑逗的成分,但也有性啟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