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古代神醫的故事

中國古代神醫的故事

神農氏是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繼伏羲以後,神農氏是又壹個對中華民族頗多貢獻的傳奇人物。他發明了農耕技術而號神農氏,因以火德王,又稱炎帝,然而關於神農氏是否就是炎帝這個問題,學術界壹直存在爭議。

神農氏是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遠古人民過著采集和漁獵的生活,他發明制作木耒、木耜,教會人民農業生產。反映中國原始時代由采集漁獵向農耕生產進步的情況。又傳說他遍嘗百草,發現藥材,教會人民醫治疾病。

繼伏羲以後,神農氏是又壹個對中華民族頗多貢獻的傳奇人物。除了發明農耕技術外,還發明了醫術,制定了歷法,開創九井相連的水利灌溉技術等。因為他發明農耕技術而號神農氏,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赤帝、烈(厲)山氏,則又成了與黃帝相爭天下的首領。長期以來,對於神農氏是否是炎帝這個問題,壹直懸而難決。

傳說神農壹生下來就是個“水晶肚”,幾乎是全透明的,五臟六腑全都能看得見,還能看得見吃進去的東西。那時候,人們經常因亂吃東西而生病,甚至喪命。神農為此決心嘗遍百草,能食用的放在身體左邊的袋子裏,介紹給別人吃,用作藥用;不能夠食用的就放在身體的右邊袋子裏,提醒人們註意不可以食用。

[神農嘗百草]

上古時候,五谷和雜草長在壹起,藥物和百花開在壹起,哪些糧食可以吃,哪些草藥可以治病,誰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獵過日子,天上的飛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獸越打越稀,人們就只好餓肚子。誰要生瘡害病,無醫無藥,不死也要脫層皮啊!

老百姓的疾苦,神農氏瞧在眼裏,疼在心頭。怎樣給百姓充饑?怎樣為百姓治病?神農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終於想出了壹個辦法。

第四天,他帶著壹批臣民,從家鄉隨州歷山出發,向西北大山走去。他們走哇,走哇,腿走腫了,腳起繭了,還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來到壹個地方。只見高山壹峰接壹峰,峽谷壹條連壹條,山上長滿奇花異草,大老遠就聞到了香氣。神農他們正往前走,突然從峽谷竄出來壹群狼蟲虎豹,把他們團團圍住。神農馬上讓臣民們揮舞神鞭,向野獸們打去。打走壹批,又擁上來壹批,壹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獸都趕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壹條條壹塊塊傷痕,後來變成了皮上的斑紋。

這時,臣民們說這裏太險惡,勸神農回去。神農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麽能回去呢!”他說著領頭進了峽谷,來到壹座茫茫大山腳下。

這山半截插在雲彩裏,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掛著瀑布,長著青苔,溜光水滑,看來沒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們又勸他算了吧,還是趁早回去。神農搖搖頭:“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麽能回去呢!”他站在壹個小石山上,對著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辦法。後來,人們就把他站的這座小山峰叫“望農亭”。然後,他看見幾只金絲猴,順著高懸的古藤和橫倒在崖腰的朽木,爬過來。神農靈機壹動,有了!他當下把臣民們喊來,叫他們砍木桿,割藤條,靠著山崖搭成架子,壹天搭上壹層,從春天搭到夏天,從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風下雨,還是飛雪結冰,從來不停工。整整搭了壹年,搭了三百六十層,才搭到山頂。傳說,後來人們蓋樓房用的腳手架,就是學習神農的辦法。

神農帶著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頂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紅的、綠的、白的、黃的,各色各樣,密密叢叢。神農喜歡極了,他叫臣民們防著狼蟲虎豹,他親自采摘花草,放到嘴裏嘗。為了在這裏嘗百草,為老百姓找吃的,找醫藥,神農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幾排冷杉,當做城墻防野獸,在墻內蓋茅屋居住。後來,人們就把神農住的地方叫“木城”。

白天,他領著臣民到山上嘗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著火光把它詳細記載下來: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熱,哪些涼,哪些能充饑,哪些能醫病,都寫得清清楚楚。

有壹次,他把壹棵草放到嘴裏壹嘗,霎時天旋地轉,壹頭栽倒。臣民們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經不會說話了,只好用最後壹點力氣,指著面前壹棵紅亮亮的靈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們慌忙把那紅靈芝放到嘴裏嚼嚼,餵到他嘴裏。神農吃了靈芝草,毒氣解了,頭不昏了,會說話了。從此,人們都說靈芝草能起死回生。臣民們擔心他這樣嘗草,太危險了,都勸他還是下山回去。他又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麽能回去呢!”說罷,他又接著嘗百草。

他嘗完壹山花草,又到另壹山去嘗,還是用木桿搭架的辦法,攀登上去。壹直嘗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這裏的山山嶺嶺。他嘗出了麥、稻、谷子、高粱能充饑,就叫臣民把種子帶回去,讓黎民百姓種植,這就是後來的五谷。他嘗出了三百六十五種草藥,寫成《神農本草經》,叫臣民帶回去,為天下百姓治病。

神農嘗完百草,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饑的五谷,醫病的草藥,來到回生寨,準備下山回去。他放眼壹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見了。原來,那些搭架的木桿,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長成了壹片茫茫林海。神農正在為難,突然天空飛來壹群白鶴,把他和護身的幾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從此,回生寨壹年四季,香氣彌漫。

為了紀念神農嘗百草、造福人間的功績,老百姓就把這壹片茫茫林海,取名為“神農架”。把神農升天的回生寨,改名為“留香寨”。

華夏始祖炎帝神農的誕生地--烈山,坐落在湖北省隨州厲山鎮九龍山南麓。古神農洞位於九農山腰。史書記載“神農母安登,感農而生炎帝”於此。在炎帝神農烈山名勝區內,建有炎帝神農洞、炎帝神農碑、炎帝神農紀念廣場、炎帝神農紀念館、炎帝神農牌坊等紀念性建築物。炎帝神農烈山名勝區規劃建設,以“建築返古、環境還野”為特色,規劃成“世界烈山宗親會館”、“祭祀朝聖”、“聖遺跡遊覽”、“大同街市”、“炎帝故裏經濟技術開發”、“服務接待管理”六個區,興建修復炎帝神農殿、烈山大宗祠、聖賢殿、功德殿、神農廟、安登泉、百草園、觀天壇、神農九井等景點。景觀有姜河新潮、九嶺晴嵐、煙寺晚鐘、山村夕照、古洞青雪、斷巖縮霧、龍鳳旗桿等,因材借景,秀麗非凡。幾千年來,每逢炎帝生辰祭日,世界各地數以萬計的群眾前來烈山敬奉炎帝神農,緬懷華夏始祖,烈山已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聖地。

春秋戰國到今,歷朝歷史學家、歷史文獻作了肯定的記載,炎帝神農誕生於“湖北隨州厲山”。如:春秋《禮記.祭法二十三》:“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谷”。東漢經學大師鄭玄註:“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或曰有烈山氏”。春秋《國語*魯語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三國時韋昭註:烈山氏,炎帝之號也,起於烈山,(禮記*祭法)以烈山為厲山也。

《春秋左傳註》第四冊:“有烈山氏山之子曰柱為稷,(沈韓補註雲:“(祭法)雲:‘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谷’。註:‘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或曰有烈山氏’。農即柱,厲山在今湖北隨縣北四十裏”)自夏以上祀之”。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晉朝杜預為其作註曰:“烈山氏,炎帝也,起於厲。”

神農故裏:炎帝始祖誕隨州

“逶迤九十九岡嶺,雲壑幽藏小洞天。井社延裏環厥水,鼎舜頡頏際儀軒。滄桑有變巖未變,草木能仙石亦仙。千古教民勤稼穡,烈山典祀至今傳。”

相傳,盤古開天地的時候,有壹個名叫安登的美麗少女,天天到烈山上放羊,壹有空閑就到山上壹個幽深的古洞裏小憩壹會。壹次,她坐在洞中倚著洞壁睡著了,在甜美的夢鄉,她見到壹個自稱七龍子的英俊少年同她相親相愛,纏綿不已。後來安登住進洞裏,並在農歷四月二十六日生下七斤重的肉球。家人對肉球頗為反感,於是舉起石刀,欲劈肉球,沒想到肉球自動裂開,跳出壹個胖小子。安登十分高興,為他取名“石年”。這個石年,就是華夏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這個洞穴被後人稱為神農洞,坐落在洞天山東麓,為神農故裏最能撼動人們情思的景點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