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的起源
起源之壹
重陽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之前。《呂氏春秋·秋吉紀》雲:“九月,命家宰,耕田備收,舉五要事。隱藏
重陽節
帝書收藏於聖倉,唯敬。”“是日,大皇帝,嘗祭,告天子。“可以看出,當時是有在秋、九月莊稼豐收時向皇帝和祖先獻祭以感謝皇帝和祖先恩情的活動的。
漢代《西京雜記》中的宮人賈說:“九月九日,裴椋食帳餌,飲菊花酒,雲使人長壽。”相傳,從此就有了重陽節求長壽的習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來的道士)追求長生不老,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也有大型宴會活動,由先秦時期的慶豐宴發展而來。《荊楚年代年譜》上說:“九月九日,四人聚在壹起野宴。”隋杜公註雲:“九月九日之宴,不知何時起,自駐宋以來,未曾變過。”長壽和盛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第二個起源
重陽節的原型之壹是古代的火祭儀式。
作為古代時令星的象征,“火”星在九月隱退,夏稱之為“九月之火”。“火”星的隱退,不僅讓壹直以火星作為季節生產、季節生活象征的古人失去了時間坐標,也讓火成了神。
重陽節
在古代,古人對火總是有壹種莫名的恐懼,所以常常對火神產生敬畏和崇拜,認為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長冬天的到來。所以在“內火”時節,就像火出現時有歡迎的儀式壹樣,人們也要舉行相應的告別儀式。雖然古代祭祀儀式的情況比較隱晦,但從後世重陽節的器具中,我們還是可以找到壹些古代習俗的痕跡。比如江南壹些地方,重陽上有祭竈的習俗,是家裏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火”的蛛絲馬跡。古人把重陽和上思或寒食,9月9日和3月3日作為相應的春秋兩個節日。劉漢辛《西京雜記》說:“三月去初三,九月重陽節,與姑娘做遊戲,然後登高。”上思、寒食、重陽的對應是以“火”的出現為基礎的。
隨著民生科技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已經讓位於通用歷法。九月祭祀用火的儀式衰落了,但人們對九月陽衰所引起的自然氣候變化仍有特殊的感情,於是爬山避諱的古老習俗仍傳到了城市,雖然世人對此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已經成為夏冬回歸後人們生活中的標誌性建築。如果說上思和寒食是人們經過漫長的冬季外出遊泳的春節,那麽重陽則是秋寒來臨,人們即將隱居的禮儀性秋遊,於是就有了上思的“出遊”和重陽的“辭別”。重陽節的習俗圍繞著人們在這個季節的感受。
第三個起源
重陽節的由來,據說是漢高祖劉邦心愛的公主妻子齊被殺死後,她身邊的侍女也受到牽連,被趕出了皇宮,流落民間,嫁給了壹個窮人。因為她每年在宮裏過重陽節,為了長壽,在節日裏插山茱萸,喝菊花酒,所以她結婚後,就按照宮裏的規矩,在這壹天過重陽節,人們聽說後紛紛效仿,於是這個習俗在民間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