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學校組織孩子看壹場免費的露天電影《孔子》,規定家長需陪同觀看,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觀看孔子電影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鑒!
觀看孔子電影觀後感(1)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壹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並不是非常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壹起,非常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壹部壹定能讓妳記住非常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麽簡單。他留下的,是壹個形象,壹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壹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妳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壹個時代。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仿佛孔子轉世。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鐘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誌堅定。他死得那壹幕,有非常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壹刻,非常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壹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壹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裏。南子這個角色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妳覺得可有可無,它壹旦不存在,妳會覺得缺了非常大壹塊。孔子其實是驚艷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壹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壹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孔子同時也是壹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舍,實為壹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麽會是可有可無呢。
不難預料,《孔子》也壹樣,會在不同人心裏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
但不可否認,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癥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壹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
媒體的擔憂,在現在看來有驚無險,《孔子》並不會因為阿凡達遭到票房威脅。中國的歷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禮義仁和備受推崇,胡玫的實力也得到見證。
子》上映已經幾天,觀眾的反應截然分為兩派,以專家學者為首的壹派力挺之,而普通的觀影者則力拍之,他們感到這部影片平平無奇,之前看到發哥又是下跪又是掉淚,以為會非常好,結果看完之後發現自己被發哥忽悠了。這個結果讓我既有些意外,又覺得是在情理之中。
說是意外,是因為《孔子》這個電影就類似於丹、易中天的講座,都是想把傳統文化的知識以壹種輕松的形式傳遞給大家。但於丹和易中天收到的是普通觀眾的熱烈追捧和學術界的陣陣鄙視。具有同樣性質的《孔子》卻得到了相反的待遇。說是情理之中,則是因為我也算是半個專業人士,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在幾個地方流下了眼淚,我可以說,我確實是被這部影片感動了。
壹處是孔子厄於陳蔡,影片設計了壹個師徒眾人分壹碗馬肉湯的情節,這壹情節屬於電影的常用橋段,感人度並不高。但當我看到師徒眾人在寒風中高歌起舞時,我突然想到了那句“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又想到了孔子對顏回的那句評價“壹簞食,壹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聯想及此,我才恍然,原來這馬肉湯和師徒狂舞的情節正是從這句話中來的。
第二處是子路結纓而死,影片在背景旁白那裏出了個小紕漏,不太符合《史記》的記載。電影裏說的是,子路是為了保護衛出公出奔才死的,其實在子路趕到之前衛出公早就已經流-亡到魯國了,子路是去的。但我並沒有在意這壹點小紕漏,因為電影中的這壹幕勾起了我對子路之死的愴痛之情。孔子曾經說過:“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君子死義,這壹句評語足以告慰子路的亡魂,使我們看到儒家士人的剛烈壹面。
第三處是顏回英年早逝,古籍中沒有說清楚顏回的死因,只是說他英年早逝。於是,電影就利用了這樣的史實空白,為顏回找到了壹個死因,就是為搶救聖人竹書而凍死於冰河之中。在電影中,顏回死後,孔子壹直緊緊地抱住他的屍體,我以為,此時應當出現那句著名的“天喪予!天喪予!”了,但並沒有,孔子始終壹語不發,呆坐在那裏,茫然如求,若有所思。這壹場景使我想起了《詩經·黍離》中的那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毛詩說《黍離》是閔宗周之衰,三家詩卻說是悼亡詩。)孔子愛顏回甚至比愛他的兒子還要多壹些,因為兒子只能傳承血脈,顏回卻可以傳他的大道。而在影片中,顏回愛孔子的大道多過愛自己的生命,現代人可能不能理解,壹個人為什麽要為幾捆竹簡死去活來。文獻專業出身的人卻能夠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傳承是多麽不易,有時就是靠那幾捆竹簡來存亡繼絕。顏回壹死,孔子便覺得是天將喪我。但孔子還說過壹句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其實就和他傳道於天下的精神多少有點違背。真的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嗎?其實,在孔子看來,應該是“生無所息”,君子傳道,死而不已。
觀看孔子電影觀後感(2)看完《孔子》,只記得壹句話:求仁得仁,又何怨。也許可能加上壹句:雖未能至,心向往之。只是內求的信念,是反求諸己,而非外求他人。
也許,無為方能無不為,但無為而非不能,無用安知不是大用。為何在乎結果,而非過程,無果而非成功否?有因才有果,無因而無果,因比果更重要,不是麽?有A點方可達到B點,無起點何來終點,無生方能死?只求果,那是證明,有因無果,那是勇氣,無因有果,那是荒謬。想有果,那要承受支撐果價值的艱辛。
也許,兩點之間,直線不是最短。我們的意誌和良知告訴我們,我們是有選擇的自由的,能負責任的,可是我們在外部世界的日常經驗中卻受著因果律的支配。生活中我們明知“有因必有果”,是不是我們的生命最終也要服從因果律?以前我們提“曲線救國”,因為直線直接、血腥,是革命而非改良。若這樣理解,兩點之間,是不是就可以說曲線最短。遇山遇水,我們搭橋鋪路,甚至挖隧道,從經濟學層面說,這不是最經濟的。路總要隨著地勢,妳搭橋挖道,不是美化自然,而是破壞自然。如果我們要達到山頂,是不是也可以搭橋、掘坑?所以詹天佑的“人”字形鐵路才是偉大的創舉。壹切偉大的創舉總不能置於別人或自然代價之上。
孔子知不能為而為之,實則無畏,因其思想方能流傳千古而不衰。在此不討論其作為儒家思想之源的效用而存在。也許在功利社會的當今,有因無果,不成主流,實認愚蠢。所以當今最短這樣思想理念,所以成功學成了主流,大家都想有車有房有美女嫁個有錢人。有人說有錢人就是等有了錢才是人,學好數理化不如拼老爸,有了錢就能活在天堂,天堂與地獄的區別就在於有錢否,再也不是好人與壞人的區別了。
如今社會最喜歡樹立英雄,所以孔子只能作為聖人。伽利略說過:需要英雄的國家真不幸。所以如今最缺的是聖人,而非英雄。孔子知不能而為之,實則時代賦予的責任,也是良知應起到的作用。如今中國,談的是權、錢和關系,所以時代的使命必與之相反,那又有幾個人能夠明確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有時我們說個人的偉大,其實歷史並不使單個的人不朽。雖然孔子知不能而為之,但他不能打斷歷史的循環。歷史總是曲線前進的,就如基因也是螺旋式的`。若個人想用直線式打斷歷史循環前進,那某些個別事例、事跡或事件,也同樣打斷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循環。無論何時,只要人們追求他們的目標,像耕種那如果沒有他們的勞作,就無所出產的土地,若強迫自由飄蕩的風揚他們的帆,越過不停翻滾的浪,也就打斷了無目的的,只能在自身內翻轉的運動了。所以影片中說,夫子的思想又有誰能夠理解。所以當我們在壹種歷史過程的意義上深思歷史的本質、國家的歷史命運及它們的沈浮興衰時,永遠不能寄托於個人而忽視歷史過程必定是循環的。
我們所有的人都通過出生來到這個世上以及這個世界通過誕生而持續更新。也許這才是我看《孔子》最大的想法,歷史總不能靠個別人來承擔。既然提出“文化強國”理念,回歸孔子儒學不知可否?改變如今民不民、政府不政府的局面。
孔子最後回魯國講學立著,我們也可以反思下如今的教育。從教育功能上看的,其目標不是把年輕人引入世界,而只是帶入世界的壹個有限部分。教育不能不伴隨著教,沒有學的教育是空洞的,非常容易陷入道德和情感說教,但是沒有教育也能輕而易舉地教,壹個人即使活到老學到老,也不壹定成為壹個有教養的人。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必須留給專家和教育局考慮的細節。
其實,教育的要義在於,我們要決定我們對國家的愛是否足以讓我們為國家承擔責任,是否要讓它免於毀滅,因為若不是有新的、年輕的面孔不斷加入進來和重建它,它的毀滅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教育是立國之本,不是說來玩笑。強國戰略無不是人才戰略,而不是政治、經濟、軍事戰略,但也不是不無關系的,只是輕重之別。
同時,教育也是要政府決定,政府對孩子的愛是否足以不把他們排斥在體制之外,是否要讓他們自行做出決定,也就是說,不從他們手裏奪走他們推陳出新、開創我們從未預見過的事業的機會,並提前為他們重建壹個***同世界的任務做準備。也許中國畸形的教育與西方教育方式的區別就在於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