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學誠(1738-1801年),字實齋,號少巖,浙江會稽(今紹興市)人,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壹位傑出的史學評論家。章學誠不僅批判了過去的文學和史學,也提出了編寫文史的主張。他對編纂史書的具體做法,又表現在他所修的諸種地方誌之中。
章學誠,清代傑出的史學理論家和方誌學家。原名文酕、文鑣,字實齋,號少巖。浙江會稽(今浙江省紹興)人。章學誠自小對文史有濃厚興趣,立誌追求學問。26歲肄業國子監。28歲在京師事大學士朱筠,得以盡覽其豐富的藏書,並與往來朱門的名流學者研討學術源流及異同,學業大進。
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應鄉試中舉,翌年中進士。曾援授國子監典籍,主講定州定武、保定蓮池、歸德文正等書院。後入湖廣總督畢沅幕府,協助編纂《續資治通鑒》等書。自以為“迂流”不合世用,不願入仕,在保定、定州、歸德等地書院講學。 壹生主修、參修各類地方史誌十余部。
從27歲起,隨父纂修《天門縣誌》,並著手撰寫方誌論文。從清乾隆三十八年至五十八年(1773~1793年)間,陸續纂修或參修的誌書有《和州誌》、《永清縣誌》、《大名縣誌》、《亳州誌》、《湖北通誌》等。預修有《麻城縣誌》、《常德府誌》、《荊州誌》等。在纂修誌書的同時,他註重總結修誌的經驗,進行誌書的理論建設,寫出了《方誌辨體》、《方誌立三書議》、《記與戴東原論修誌》和《修誌十議》等論文。通過長期修誌實踐和對方誌淵源、性質、體例、功用及編纂方法的悉心研討,形成壹整套系統的方誌理論,對近代方誌學研究影響頗大。
章學誠關於方誌學的見解,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1.第壹次提出“誌屬信史”的觀點,對地方誌的性質作了科學界定,明確了方誌的性質。力排陳說,提出了“誌乃史體”、“誌乃史裁”、“誌屬信史”、“方誌為國史要刪”、“方誌乃壹方全史”等主張,將方誌納入史書範圍,認為史書與誌書具有同樣的性質和作用。他說:“有天下之史,有壹國之史,有壹家之史,有壹人之史。傳狀誌述,壹人之史也;家乘譜牒,壹家之史也;部府縣誌,壹國之史也;綜記壹朝,天下之史也。” 章學誠提出了“經世致用”、“六經皆史”、“做史貴知其意”和“史德”等著名論斷,建立了自己的史學理論體系;同時還在總結前人修誌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誌屬信史”、“三書”、“四體”、“方誌辨體”和建議州縣“特立誌科”等重要觀點,建立了方誌理論體系,創立了方誌學,從而奠定了其在清代史學上的重要地位。
章學誠在《與族孫汝南論學書》壹文中回憶他的童年時說:“仆尚為群兒,嬉戲左右,當時聞經史大義,已私心獨喜,決疑質問,間有出成人擬議外者。”這說明章學誠自幼對經學和史學理論就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且所發的議論經常令大人吃驚,在這方面顯示出良好的資質。
章學誠十五六歲時,隨父親到湖北應城,從館師學習舉子業。但他對此卻很厭煩,於是偷偷說服了妻子,將金銀首飾摘下,賣錢換來紙筆,雇來縣裏的小書吏,連夜抄錄春秋內外傳,以及東周、戰國時的子、史書,然後根據自己的意圖,把它們分析開後重新組合,編纂成紀、表、誌、傳體裁的史書,***100多卷。可是這些事情還沒來得及完成,他便因“館師所覺,呵責中廢”。可見他在青少年讀書時期,主要經歷也是用在歷史編纂學方面的。 他真正萌生撰寫壹部史學理論著作的想法,是在他29歲的時候。章學誠曾說: “嘗以二十壹家義例不純,體要多舛,故欲遍察其中得失利病,約為科律,作為數篇,討論筆削大旨。”章學誠在太學誌局的不幸遭遇,是促使他下決心著手撰寫《文史通義》的直接原因。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章學誠因“二三當事,猥以執筆見推”,進入太學誌局,參與《國子監誌》的編修工作。但他壹旦進入誌局,便感到處處受牽制,難以施展自己的才幹。尤其令他氣憤的是,誌局監領嫉賢妒能,倚仗自己手中的權力,顛倒是非,排擠和打擊真才實學之士。數年之後,章學誠忍無可忍,於是憤然離開誌局。
離開誌局後不久,他給曾任順天鄉試考官、壹向很關心和器重他的朱春浦先生寫了壹封長信,陳述了自己離開誌局的原因和今後的打算。他說:“學誠用是喟然謝去,非無所見而然也。昔李翺嘗慨唐三百年人文之盛,幾至三代兩漢,而史才曾無壹人堪與範蔚宗、陳承祚抗行者,以為嘆息。夫古人家法,沈約以前,存者什五,子顯以下,存者什三。唐史官分曹監領,壹變馬班以來專門之業,人才不敵陳、範,固其勢也。每慨劉子元不以世出之史才,歷景雲、開元之間,三朝為史,當時深知,如徐堅、吳兢輩,不為無人,而監修蕭至忠、宗楚客等,皆癡肥臃腫,坐嘯畫喏,彈壓於前,與之錐鑿方圓,抵齬不入,良可傷也。子元壹官落拓,十年不遷,退撰《史通》。是以出都以來,頗事著述,斟酌藝林,作為《文史通義》,書雖未成,大旨已見。”劉知幾,字子元,是唐朝著名的史學理論家,曾在史官中任事多年,後因忍受不了史官人浮於事、相互扯皮和嫉賢妒能的腐朽官僚體制,憤然離去,退撰《史通》,於是成為壹代史學名著。章學誠在這裏通過敘述劉知幾在史館裏的遭遇,不僅暗示了自己離開誌局的原因,同時也說明了自己開始撰寫《文史通義》的原因和動機。
關於《文史通義》壹書的寫作年代,章學誠未曾明確說過,但還是可以通過他的壹些行跡和言談推斷出來。
在上面給朱春浦的這封信中,章學誠還說道:“出都以來,作為《文史通義》。”這表明《文史通義》壹書的動筆時間,應當在他出都後不久。根據他信中說明的情況,章學誠是在出都的次年寫的《文史通義》,那時已經距離他離開故鄉整整20年了。章學誠離開故鄉是1753年,則《文史通義》的動筆時間應當是1772年,章學誠時年35歲。
由於章壹生貧窮,為了生計常常要四處奔波,使他不可能安穩坐下來從事學術研究,所以《文史通義》壹書的寫作時斷時續,進展十分艱難和緩慢。學誠逝世前壹年,因為積勞成疾,已經雙目失明,即使這樣,仍筆耕不輟。但天不假年,他早已列入計劃的《圓通》、《春秋》等篇還未及動筆,便遺憾地死去。可見,《文史通義》壹書的寫作,自章學誠35歲起,至他64歲逝世時止,***歷時29年。但嚴格說來,仍沒有寫完。
嘉慶六年(1801年),章學誠死亡,葬山陰芳塢。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起開始撰寫《文史通義》,20余年從不中斷。還應聘纂修過和州、永清縣、亳州、常德府和荊州府等地方誌,參與《湖北通誌》的修訂。章學誠壹生窮困潦倒,從32歲起,因父亡而靠講學和修誌所得維持生活,十分拮據。他學識淵博,史學理論有獨到見識,因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所限,未能充分施展才能和抱負。他刻意編輯12年的《史籍考》也未問世。《文史通義》生前只刻印了篇目。
道光十二年(1832年)其次子首次刊印了8卷。後有近人葉長青註本。另有《校讎通義》4卷,《方誌略例》2卷,《文集》8卷,《外集》2卷﹐《湖北通誌檢存稿》4卷及《未成稿》1卷,《外編》18卷等,去世120年後由劉承幹搜集整理出版了《章氏遺書》。
章學誠壹生主修、參修各類地方史誌十余部,並撰寫了大量的誌評著作。修誌的過程也是章學誠史學理論逐步成熟的過程,以其提出較為系統的方誌學理論而被梁啟超稱為中國方誌學的創始人。
章學誠方誌編纂思想的重心有過兩次大的轉變,從關註方誌的藝文著錄轉向關註如何保存地方掌故,從企圖在方誌書誌部分保存掌故轉向方誌“誌”體與掌故分立。他創立了壹套完整的修誌義例,提出了方誌分立三書的主張。《方誌立三書議》可以說是章學誠所創立的方誌學之精義所在,它的提出,標誌著其方誌理論的成熟、修誌體例的完備和方誌學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