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蘇祠瑞蓮池的歷史沿革
宋代,三蘇祠為三蘇父子故居。宋真宗大宗祥符二年(1009年),蘇洵出生於眉山城西南隅之紗縠行 私第。 蘇洵之子蘇軾、蘇轍也生於此。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以前,三蘇故居改建為祠堂。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重修三蘇祠。明嘉靖九年(1530年),侍禦邱道隆命眉州太守莫鈍維修擴建三蘇祠,並割九寺廟田產為蘇祠祀田。清康熙四年(1665年),眉州知州趙惠芽摹擬重建三蘇祠主體建築——饗殿、啟賢堂、木假山堂、瑞蓮亭。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眉州知州黃元煐重修三蘇祠並置買祀田,“田分二溝:其近宅者歸蘇祠,以贍僧”。嘉慶十壹年(1806年),三蘇祠增修祠堂的東西廂房和方墻門道。復置三蘇父子像龕三座。嘉慶十八年(1813年),知州趙來震對三蘇祠進行大維修,三蘇祠“池之兩岸,疊石成壁”,建來鳳軒(原 濟美堂)等。鹹豐三年(1853年),增修快雨亭。何紹基任四川學政使時,來眉監考舉子。因到三蘇祠拜謁三蘇父子,至此亭避大雨,遂命此亭為快雨亭,並手書匾額。同治九年(1870年),增修三蘇祠大門(現為前廳)、耳房。 光緒元年(1875年),四川督學使張之洞來眉倡導修建雲嶼樓(原名東坡樓)、抱月亭、綠洲亭。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眉山人將披風榭重建於三蘇祠。此樓始建於南宋,因陸遊登臨此樓拜蘇東坡遺像並賦詩贊譽眉山:“孕奇蓄秀當此地,郁然千載詩書城”。此樓有前國防部長張愛萍1983年題匾。民國八年(1919年),眉山駐軍旅長陳國棟進駐三蘇祠,將其作為司令部。在此期間,陳籌資對三蘇祠進行了大維修。至今,祠堂個別方墻等存有民國建築風格的壹些痕跡。民國十七年(1928年),眉山地方官紳集議拓建三蘇祠,相繼增修了南大門、百坡亭、式蘇軒、半潭秋水壹房山、船塢、彩畫舫等,並修甬道、小橋,將三蘇祠改名為“三蘇公園”,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曾為“三蘇公園”題匾。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六月,四川省善後督辦劉為立“保護三蘇祠布告碑”。七月,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立“保護三蘇祠布告碑”。八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簽署的“保護三蘇祠布告碑”又立於三蘇祠。蔣中正在碑文中贊:“(三蘇祠)較之武鄉遺廟、工部草堂有過之而無不及”。1949年解放後,三蘇祠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1950年初,縣文化館成立,兼管三蘇祠事務。1954年10月,文化館向上級申報《眉山縣文化館培修三蘇祠內部計劃》,省文化事業管理局批轉“暫不培修”。 1956年8月,眉山縣成立了三蘇公園修建委員會。9月開始培修。1959年,成立三蘇紀念館,上級調贈北京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圖書館、省圖書館、省博物館壹批古籍善本於三蘇祠。國慶期間陳列正式對外展出,並接待首批原蘇聯專家。1979年,三蘇紀念館更名為眉山縣三蘇文物保管所。1980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三蘇祠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月,全國蘇軾研究學會在三蘇祠成立,並召開了第壹屆學術研討會。1984年,由四川省編制委員會、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財政局批準,將眉山縣三蘇文管所更名為四川省眉山三蘇博物館。1997年,眉山重新設立地委、行署。2000年,眉山撤地建市,成為地級市。6月,三蘇祠被省文物局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推薦名單。2001年7月,三蘇博物館上劃市級管理,隸屬於眉山市文體局。2003年11月,更名為“三蘇祠博物館”。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公布三蘇祠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