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鄭州市北郊鄭州公路23公裏處,是壹座以黃河文化為背景,以黃河流域人文景觀為表現形式,集國內外高科技和建築藝術於壹體的現代化大型主題公園。
公園以3.7公裏長的模擬黃河為軸線,分為文化風情區和北岸高科技遊樂區。文化風情區由19黃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人文景觀組成,包括泰山、龍亭、龍門石窟、大雁塔、兵馬俑、長城等。北岸高技術娛樂區有壹個先進的動態電影院。屏幕有七層樓高,畫面清晰逼真,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交通:火車站乘坐16路公交車。從黃河旅遊區出來,可以直接坐纜車去黃河大觀。
門票:30元/人。
黃河龍門——司馬遷祠墓景區風采
黃河龍門,司馬遷之墓,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韓城市。韓城市老城區龍門、司馬遷墓、趙普廟、黃河灘地濕地、文廟、城隍廟等組成的省級風景名勝區(陜西省人民政府4月6日批準,1990)。景區20平方公裏。
英寸它是壹個以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司馬遷遺跡等人文景觀為特色,展示黃河龍門壯麗自然景觀的風景旅遊景點。
龍門,又名玉門,位於韓城以北30公裏的黃河大峽谷出口處。因兩側懸崖峭壁,形似大門,故稱“龍門”。也有人說與大禹治水、禹雕龍門有關。後人懷念他治水的功績,故稱“玉門”。在龍門,看秦晉峽谷,雷波翻卷,激流奔騰;峽谷之外,山闊岸闊,傾瀉千裏。古人感嘆“玉門第三波,平地驚雷”;“龍門聳立兩山,水流湍急。湍急的水流迷了三層,洶湧的波濤瞬間分清了西方和東方。”“大禹的神通在哪裏?湖口南有龍門”;它真實地描繪了龍門景區。
龍門原有兩座王宇廟,壹座在河東,壹座在河西。寺旁有河塔,廳堂樓閣雄偉壯觀。兩岸松柏常青,香火不斷,可惜被侵華日軍焚毀,只留下壹片廢墟。龍門八景是“曲疊雲,南亭夜月,樓臺韓毅,格非劉丹,秋水歸帆,全明玉,空谷驚雷,春鱗浪。”是當時古龍門景區的真實寫照。時至今日,龍門的自然風光依然迷人。
龍門自古以來就是秦晉的交通要道。兩岸只靠木船擺渡,很多生命財產都被黃河吞噬了。新中國成立後,鐵路橋、公路橋、鐵路橋相繼建成,成為連接西北、華北的交通大動脈。
司馬遷祠墓位於韓城以南10公裏的黃河西岸芝川鎮南苑。自下而上依山而建四層平臺,高度40余米。背靠梁山,面朝黃河。它看起來像壹座古老的城堡,雄偉壯觀。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或更晚——公元前91年或更晚),西漢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夏陽(今陜西省韓城市治川鎮附近)人,《史記》作者,世界歷史文化名人。西漢太史令司馬談之子司馬遷,20歲開始遊歷,足跡遍布中國。先任大夫,繼父元豐三年(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看完宮中所有書籍,於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開始寫史記。後來因為替李陵辯護,被漢武帝殘酷懲罰。出獄後,他繼續給鄭和寫了兩年的《史記》(公元前91),終於完成了這部巨著。《史記***130篇,52萬字,是中國第壹部通史,影響了世界文明。
司馬遷祠墓矗立在黃河岸邊,背靠梁山,四周是治水。過了知秀橋,就是石頭鋪成的司馬坡道,高高的牌樓上寫著“山上升”;第二本山門書《石碧史昭》;第三山門書《河山之陽》;第四座山門位於臺階盡頭,上面寫著“太師廟”四個字。廟前有神龕,後有臥房。高臺正中有壹尊方臉長髯的司馬遷雕像,紅袍高髻,顯示了他非凡的抱負和不屈的精神。兩側有64塊石碑,大多是描述太史公生平事跡和贊美太史公的詩詞,以及對寺廟和陵墓的描述和謳歌。祠堂始建於西晉永嘉四年(公元310),經宋、元、明、清及國人多次修繕或重建。臥室後是司馬遷墓,呈圓柱形,四周青磚砌成,刻有八卦和各種圖案。墓上的五指柏,枝葉繁茂,樹冠碩大,令人肅然起敬。
1957年,郭沫若寫詩說:“龍門有靈,郁忠有龍,知識空前豐富,文章卓絕。憐才鷹斧鏟,吐氣為霓,追父,千年太史。”這首詩高度贊揚了司馬遷。
韓城老縣城是中國六大保護完好的古城之壹。總面積62.24公頃,有重點或部分保存價值的房屋5298間,古民居店鋪778間,古建築群。古城內部整體形象是“青磚灰瓦的屋頂”,主要特色是元明清的歷史風貌。
景區內還有太史氏故裏、漢長城、梁長城、魏長城、梁武帝宮——宮遺址、碑、大禹廟、黨家村、元明清古宅等名勝古跡。其中,絕大多數是全國或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景區成為秦晉交界的重要景點。
文化景觀景區-黃河鐵路橋
黃河鐵路橋是亞洲最長的鐵路橋。大橋全長約10公裏,單線延長11公裏,運輸能力4000萬噸。這座橋橫跨山東、河南兩省,西接太行,東至京廣,東至日照,對溝通內地與沿海地區的物質交流和經濟騰飛起著巨大的作用。這座橋由鐵路橋工程局勘測設計院設計,黃河大橋站長1.234米,是中國唯壹壹座橋上有站的橋。大橋總投資2.45億元,1983開工,1985建成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