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盆內沈李浮瓜,涼亭上偎紅倚翠。
清人蘭陵笑笑生著作《金瓶梅》第二十七會記述:炎炎夏日,西門慶命令下人去準備酒食。不壹會兒,下人便送來了冰鎮在盆裏的李子、西瓜。讓人看的,好不快活。
最近幾年氣候變暖,夏天壹年比壹年熱,有許多地方夏天最高溫度恐怕都已經破了記錄。好在現在有冰箱空調,炎炎夏日來壹杯冰飲多麽幸福。試問,古人的夏季生活中,是否也有冰塊的身影呢?遍查古籍,有文字記載的儲冰,最早出現在到周朝。在《周禮?天官?淩人》記錄有?淩人?壹職,是專門負責斬冰儲冰的官員。如果夏日裏,君王賜給臣下壹杯冷飲,這臣子還不待高興的飛起。
古代可沒有冰箱,更沒有冷庫,那麽他們是如何在夏天獲得冰塊的呢?究其原因,莫過於天然保存和人工制造兩種途徑。
天然儲冰
水至寒則為冰,冰作為壹種大自然溫度變化的產物,最早想要在夏季使用到,那就必須人為的儲存天然冰。
三千年前的《詩經.七月》就記載有,臘月時候人們?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淩陰?,這裏說的淩陰就是最古老的冰窖。到了清朝的時候,儲冰變成了壹門職業,皇室家族與朝廷命官在夏天的用冰,都有了配額。命令六部之壹的工部下屬的都水司,管理北京城四處的冰窖***18座,壹***可以儲冰20.57萬塊。到了冬天,北京周圍的湖河上凍,用冰鑹將冰面切斷成為長方塊,尺寸約長壹米、寬約0.7米。切完並不立即拉出,而是等冰塊下面再結冰再切割,反復幾日起冰時,用撓鉤將最後斷開的冰塊拉上岸坡,運至冰窖,碼放成垛。
運送到地窖的冰塊,還要蓋上稻草或棉被,盡量減少與外界溫度的交換。這時候的冰塊大多只能用於降溫防暑,而且不是王公貴族還難以享受。畢竟這種儲冰的方法,環節麻煩,儲存的時候還容易造成大量的成本損失。於是,古代充滿智慧的勞動人民們慢慢的發明了人工制冰。
人工制冰
最早制冰的方法是以冰制冰,人們在從冰窖拉出來降暑用的冰塊中間鑿出小洞,放入壹個盛有凈水的小鐵桶。大冰塊溶解時要從小鐵桶的水中吸熱,小鐵筒的水就會放熱凍結成冰。這樣得來的冰,比較幹凈,適合食用,就是成本比較高。
到了唐朝的時候,能工巧匠們在制造火藥的時候,偶然發現了壹種白色晶體狀的石頭,投入水中能夠吸收大量的熱。水會順序降溫,凍結稱冰。有好事的工匠,反復實驗確認這種方法百分百可以制造出冰,於是便開始推廣。藏冰已不限於官方,民間也出現了夏季買賣冰塊的商業活動。伴隨著儲冰的發展,宋元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冷飲。
原來,這種白色晶體狀分礦石的成份是硝酸鈣,它遇水發生化學反應它溶解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熱量,使周圍溫度降低以致結成冰。後來又有人發現硝石溶入水後,可以用降溫結晶法或蒸發結晶法將硝石再提出來重復使用。有了這種技術,就大大促進了古代制冷市場的繁榮。
冰塊被推廣,人們幸福指數直線上升。
古代人,也不乏有吃貨。有了冰塊和制冰的技術,當然要把它與生活緊密結合。於是乎,各種冰飲應運而生。宋人所寫的《東京夢華錄》、《夢梁錄》、《武林舊事》等書中,都提到當時汴京以及杭州有很多種冷飲,有:沙糖綠豆、漉梨汁、鹵梅汁、紅茶水、椰子酒、紫蘇飲、荔枝露水、白醪涼水、金桔團雪泡、沈香水等等。這名字都能夠趕得上現在的什麽?蜂蜜柚子茶?百合烏龍?。
清人顧鐵卿的《清嘉錄》中,夏日裏杭州街頭小販叫賣?涼水?的情景:?土人置窖冰,街坊擔賣,謂之涼水。或雜以楊梅、桃子、紅花之屬,俗稱?冰楊梅?、?冰桃子?。?其方法是把窖冰放在茶水或果汁的周圍,使其降溫。
試問,在炎炎夏日來上這麽壹杯冰飲,夫欲何求?
結語:
古代的人們,熱愛生活、勤於思考。先是取冰於自然之中,而後借冰制冰,最後能夠做到無中生有、人工制冰。足矣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至於制作冰飲,更是讓人佩服。不知看官,您還知道古人哪些高超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