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西漢劉德,身為漢景帝十四個兒子當中的壹個,為栗姬所生,被封為河間王(封地在河間,今河北河間壹帶),死後被稱為“河間獻王”。
當時儒學還未成為正統。經過秦末的戰爭,典籍留存很少,讀書人也是鳳毛麟角,想恢復儒學談何容易。這時,河間王劉德應時而起,“於灰盡之余纂亡散篇卷,僅而復存”。劉德為王26載,始終沒有卷入諸王爭權的政治漩渦,而將其畢生精力投入到了對中國文化古籍的收集與整理之中。
成語寓意:
世界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存在規律,如果想了解魚的習性,卻滿心歡喜選擇乘上飛機到空中去觀察,那是不可能的。人們的行動必須遵行對象的客觀規律。同樣對事情結果的定論不能捕風捉影,沒事卻生造事情出來,或者把事情的大小性質作了升級或降級處理。成語告訴人們,只有遵循實事求是的規律性,壹步壹個腳印前行,真實的美好才會向妳展現。
造句:
1、對他的工作,首先要肯定成績,然後再實事求是地指出缺點。
2、老師批評學生要實事求是,講究分寸。
3、文藝批評要實事求是,不能扣大帽子。
4、制訂計劃要實事求是,既不能思想保守,也不能脫離實際。
5、對成績和缺點的估計要實事求是,既不能誇大,也不能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