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余秋雨——《道士塔》讀後感1500

余秋雨——《道士塔》讀後感1500

 閱讀完余秋雨先生的作品《道士塔》之後,讀後感怎麽寫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道士塔》讀後感1500字”,更多資訊盡在實用資料欄目!

《道士塔》讀後感1500字(壹)

 近日在家悶著甚覺無聊,於是隨手拿起了幾年前讀過的壹本書,叫《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在十幾年前的作品。還記得幾年前買下次書後草草地讀完後[因為那時正上高中,時間比較緊],只有壹個想法:余先生的目光太犀利,嗅覺太敏銳,思想太獨特,竟能寫出如此佳作!但近日讀後,深感余先生的不容易,因為他帶著我走過了壹段很沈重,很空白,也很滄桑的歷史長路,正如余先生在該書的自序中寫到的那樣:“壹落筆卻比過去寫的任何文章都顯得蒼老。” 於是,我也跟隨余先生壹起聆聽下去,欣賞下去,哀嘆下去。

 跟隨余先生的腳步,壹路逼近莫高窟,當我的壹只腳剛剛踏進去時,便感覺到了壹股強勁的沖擊力深深地刺進了我的心裏,我的靈魂!從壹開始的青褐深厚的色流壹直到很難再找到紅色的色流,我們走過了北魏,走過可隋,直到元代,直到永遠。這立體的,極富生命力的藝術,讓人不得不感嘆人類的偉大!

 莫高窟壁畫藝術固然精美絕倫,但它的背後,則是中國歷朝歷代的興衰榮辱。我們說藝術的誕生,必然和當時的社會背景相吻合。用莫高窟壁畫藝術來詮釋這句話是再好不過的了。

 然而,比莫高窟壁畫藝術更讓人驚魂不定,更讓人感慨,更讓人嘆息的是洞窟裏的壹個隱藏洞穴。因為在這個洞穴裏,藏著無法計數的古物,更藏著中國人的榮耀和恥辱,以及今生後世無數學者的心血!讓人痛心的是,洞穴所藏古物十之八九都已流失到國外。造成這壹切的,是源於壹個道士,壹個愚昧無知的道士!但是,比那個道士更讓人痛恨的是那些用花言巧語,小手段騙取中國古物的外國人。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當時的中國官員是有能力去保護那些古物的,可他們沒有,這是因為幾千年積累下的劣根性所致,更是兩千多年的封建思想在作祟。

 余秋雨先生在文中寫到:“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比之於被官員大量糟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地說壹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了!” 我對次話是十二分的贊成。那些古物固然源自中國,但從整個人類的大環境講,它卻應該是整個人類發展的結晶。再者,從當時中國的大環境考慮,那些古物留在中國,我想,到現在還能夠給我們的學者拿來作研究的,應該是少只又少了,更不用提什麽“敦煌學”的誕生了。我壹直認為,作為古物,要麽就讓它永久地封存於地下,要麽就必須做到有能力去很好的保護它!如果沒有那個能力,而它卻又重見了天日,倒不如把它讓給那些有能力保護它的人。所以,對於所謂的那場敦煌文物的災難,是福是禍還不壹定呢,最起碼我認為,不是最好壞的那種。

 不管怎麽說,敦煌莫高窟的裏裏外外,都是壹段很沈重的歷史,要我們的任何壹代人去承受,都是有點力不從心的,所以,它需要我們幾代人的***同努力去肩負,並重新創造魅力奇跡!

《道士塔》讀後感1500字(二)

 敦煌的石窟處於荒山野嶺之間,裏面深深地蘊藏了好多。這是中國人玄奘取回的真經的安身之處。但是當我們自己還沒來得及探索的時候,它卻已經迷惘地不知所措,才壹頭不回地跟那位黃頭發,藍眼睛的淘寶者離開這片土地。

 荒涼的沙漠,日落處那壹匹匹駱駝,還有那隱隱約約的鈴聲。可望不可及,才發現那駱駝身上發著金光的匣子正是慢慢流失的中華文明。要不是那壹無所知的道士,要不是他手中的那把錘子,也許我現在翻閱的應該是玄奘取經之路之書。哪裏是那句句是充滿怨恨的,段段諷刺的道士塔?

 我想知道,在莫高窟這充滿色彩的地方為什麽還有位置能容得下王圓簏之碑。

 “他經常出去化緣,得到壹些錢後,就找來壹些不高明的當地工匠先用草刷蘸上石灰把精美的古代壁畫刷白,再掄起鐵錘把塑像打毀,用泥巴堆起靈官之類。因為他是道士。”他所做的壹筆壹畫都是在中國當時那片早已殘損的軀體上劃刀子。中國的文化好比是中國人的臉,他卻無知地在自己臉上毀容,還欣喜地期待著面目全非的樣子吧!

 於是在他日日夜夜地辛勞下,片片古文化消失,但不僅這樣。

 寬恕他吧。當時是八國聯軍侵略,而地方政府,官僚敗塌,思想落後,如何保證每壹個中國人都是先進分子?在經書被流傳出去後,官員心疼運費,使自己錯失中國的寶貴財產……“因種種巧合,那裏的經卷的所有權,已被悄悄轉移了。”

 因為出現了伯樂,但更危險的是他並不是中國人,而是藍眼睛的外國人士,所以稱為淘寶者斯坦因,發現了這堆彌漫著濃濃的文化芳香的經書。只用了三十英鎊就“購買”了這二十九箱稀世文物。而他的翻譯是壹個中國人蔣孝琬。他是多麽熱心,可以不顧自己背叛的支離破碎祖國,可以丟下中國的尊嚴。他有多麽好的口才,余秋雨先生寫道,“斯坦因要蔣孝琬去談判,用四十馬蹄銀換回那些文物。蔣孝琬談判的結果,居然只花了四塊就解決問題。”多好的才智,多好的口才,好到不如壹個會背“人之初,性本善”的三歲小孩,他的三寸不爛之舌可以爛到沒有思緒的發臭的死屍。他把我們當什麽了,弱智嗎!

 沒錯。我狠的就是蔣孝琬。如果壹個中國人都可以像老鼠掰奶酪壹點點掰走運走。那麽野心未泯的侵略者則呢會站在壹旁留口水呢?既然妳在投胎時選擇了中國這個燦爛的文明古國,而它又哺育了妳。要這樣,當初何必選擇這裏?

 壹個國家的尊嚴如果可以恣意地踐踏,壹個國家的文化可以肆意地變賣,那再見了,這位不幸被人唾棄了的嬰兒……

 在斯坦因死後的墓碑銘文是這樣寫的“馬克·奧裏爾·斯坦因

 印度考古調查局成員

 學者,探險家兼作家

 通過極為困難的印度,中國新疆,波斯,伊拉克之行,擴展了知識領域”他壹點沒有提敦煌的事。為什麽?因為他的所作所為都受到了越來越嚴厲的譴責!但在我認為,我會更同情蔣孝琬,余秋雨先生說他不知道蔣孝琬的墳墓在哪裏。他帶著希望而來,但還是壹點也不為人所知!想笑笑不出來。

 經書,妳們都在哪?我們沒有辦法,把妳主人的遺願完成,沒有把妳們保護好。因為妳們出世的時候,中國人還沒真正出世。說到底,我們要成長,要長大。為的就是,保護妳們文物,保護人格,保護自己,捍衛家園。

《道士塔》讀後感1500字(三)

 《道士塔》中的王圓?絕對是壹個愚蠢的角色,但正如作者所說,如果讓他來承擔這段歷史,的確是厚愛他擡舉他了,他是壹個小人物,他根本擔負不起這樣的重大的責任,連替罪羊的資格都不夠。但是透過他,我們是否看到了壹個愚蠢的政府,壹個沒落的文化族群,乃至壹個愚蠢的民族,壹種黯淡了的文化。

 偌大的壹個民族,竟然讓這位酷似農民的人來守衛和呵護敦煌的寶藏,姑且不論他的文化水平,也不論他的道德操守,壹個沒有走出故土,缺乏閱歷的人怎麽能夠對自己的責任和職務認識清楚,壹個不懂得文化的精髓的人,自然就會把文化當成自己的自留地,王道士夠瀟灑,夠氣派,夠大方。他不懂文化,但曉得銀元,他不懂守護,卻知道奉送,這也正如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中所寫,壹路地送過去,壹者見得博學,二者見得大度。

 其實王道士也很冤枉,那麽多拱手將國土資源送出去的人,都沒有受到譴責,而且堂而皇之地享受著榮華富貴。王道士也很幸運,至少到今天還有人記得他,也算得上青史留名了。

 拋卻王道士不說,壹個名不見經傳的人不值得我們用大量的筆墨,花費大量的腦筋,我們道士想問,當時的政府做什麽了?地方政府難道不知道敦煌是壹個寶庫嗎?不知道這是地方文明的標誌嗎?不知道子孫後代引以為榮和繁衍生息的驕傲嗎?

 知道,但沒有人考慮這些,官員們都在考慮自己的腰包是不是很鼓,皇城的關系用什麽東西打通,於是捧著金碗的人奉獻了自己的奴顏媚骨,而上官們也名正言順地享受著地方政府官員的孝順,於是壹個龐大的腐敗系統悄悄地蠶食了這個寶藏,那個王道士即便真的是壹個盡忠職守的豪俠,也會淹沒在這樣的交易洪流中無聲無息直至終了。

 看看余秋雨的描寫吧:

 夕陽西下,朔風凜冽,這個破落的塔群更顯得悲涼。

 冷的是人心,悲涼的是情感。

 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壹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壹眼西天淒艷的晚霞。那裏,壹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壹個具有憂患意識的人,壹個對於文化的失落痛心疾首的人才會寫出這樣悲壯的文字。當所謂的冒險家強盜般地盜走屬於中華民族的國粹,壹個真正具有民族情感的學者如何能夠忍受這樣的奇恥大辱。這是對民族文化的強取豪奪,這是對文人的蔑視和不屑,這是對民族的壹種戕害。真不知道,這些東西即便放在大英博物館內展示的也應該是中華文明和華人的智慧,應該是外族的侵略行徑。畢竟這種文化的姓氏應該是中國。

 中國是窮,但只要看看這些官僚豪華的生活排場,就知道絕不會窮到籌不出這筆運費。中國官員也不是沒有學問,他們也已在窗明幾凈的書房裏翻動出土經卷,推測著書寫朝代了。

 今天的中國更不窮,說句實話,我們可以到世界各地買房購車,我們可以培育世界各地的品牌,但是我們忘記了自己的名譽,忘記了自己的產品。這似乎是壹個非常特殊的民族,他們敢於吸收世界上任何優秀的文化,而惟獨冷淡了自己的文化,他們可以傾慕時尚任何國家的時尚,而惟獨尋不到自己的時尚,他們可以走出國門為自己的驕傲,而忽略了自己的深厚的文化積澱,更有甚者,還把自己打扮成壹個假洋鬼子,對自己的同胞評頭品足,說三道四,指手畫腳,數典忘祖。

 真的,運走壹點東西,不打緊,大不了我們還可以仿制,但運走了思想和靈魂,文化的土壤就會日漸貧瘠,那時,我們只能是走在無盡的沙漠中去尋找海市蜃樓了。

 最怕的,不是丟了的,而是丟過了之後,我們依然在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