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孔子的理想是什麽?

孔子的理想是什麽?

孔子有整頓社會、恢復國家盛世的理想,在當時,這樣的理想必須通過政權來實現,所以他五十壹歲從政,被任用為中都邑(今山東省汶上縣西)宰,工作壹年,有政績,升任魯國的司空(主管工程建築);再升任大司寇(主管國家公安和司法),幹了兩年,使魯國治安情況良好;五十五歲時代理魯國宰相。在這個位置上,他在內政和外交兩個方面的工作有聲有色。孔子在魯國主政,既侵犯魯國篡權的統治者的利益,也引起鄰國當政者的恐慌,他們采用進讒言、行賄賂等手段,使魯定公沈溺聲色,不采納孔子的主張。孔子做官的目的本來是實行自己的政治主張,鑒於理想在魯國已不可能實現,便辭職不幹。他代理宰相只幹了三個月。

公元前497年,辭去相位的孔子,帶領弟子作周遊列國之行,其目的是希望能說服各國國君采用他的政治主張。他先後到過衛、曹、宋、陳、蔡、楚等國,歷時十四年。

這十四年的列國行,歷盡艱辛。那時的交通工具是馬車,木制車輪包壹層鐵皮,在塵土飛揚的土路和坎坷的山路上顛簸。途中發生過三件大事:壹是宋國的壹位掌權大夫圖謀殺害他;二是在匡地被誤認為是另壹個人,遭到群眾圍攻,險些喪命;三是在去陳、蔡的途中斷糧七天,從人和學生餓得下不了床。各國對他的態度也有三種:壹是表面禮遇,待為上賓,但只是留他當花瓶、作擺設,並不采納他的政治主張;二是閉門不納;三是不冷不熱,婉言推卻。對他的政治設計,沒有壹個國君納采。公元前484年,孔子六十八歲,老骨頭再顛簸就要散架了。他畢竟是個名人,他的學生說服魯君,把他接回魯國。

晚年的孔子投入到整理文化古籍和教學的工作之中。他自述說:“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子罕》第十五章)他整理已經散佚的《詩》三百篇,又整理編訂了《尚書》、《儀禮》、《周易》、《樂》,還編修近代史書《春秋》,用這六種教材來教授學生。那時的文化生產條件相當艱難,老人要伏在矮案上工作。以《易》而論,他“讀《易》韋編三絕”(串連竹簡的皮繩磨斷三次);以《詩》、《書》而論,他從各地搜集到的散佚而雜亂重復的詩篇和上古文獻各達三千篇,他要壹壹檢閱、校勘、去重,“《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就是用通行的標準語,對方言、土語進行語言規範化的處理,最後編定較完善的傳本。此外,還有《禮》、《易》、《樂》、《春秋》四種。那時的書寫,是用小刀在竹片上刻字,稱竹簡,每簡八寸長,刻十幾個、最多二十幾個字,壹部書要幾百幾千片竹簡,六部書又是多麽大的工作量!

公元前479年,孔子大病七天而逝世,終年七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