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識神。
道教認為識神是人認識世界和操控身體行動的意識體,它屬於後天的意識。
《太乙金華宗旨》中記載識神是依靠魄而存在的,是壹個有形的凡心,它作為整個身體的主要核心,饑餓、困倦、乃至生氣、厭煩、悲傷等,都是由識神感受到這些負面的情緒。
在與外界的直接接觸中,識神也建立起分辨自我與外界不同的認知,由此也有識神對應的產生出欲望,並轉換為動力,促使人作出對自己有利的行為。
二、元神。
在神話引領域中壹種高於肉體而可以單獨存在的某種物質,它是通過修行人修煉而逐漸形成掌握的可以控制魂魄的物質,它也是人類生命的真正意義與壹切精華。在人類現有的能力下無法考證這種物質是否存在。
就本質而言,元神並非‘超自然力量’。
元神與身體***存,失去了身軀的容納,元神無法在五維以下的任何時空中存在,會隨時間的推移逐漸削弱,直至破散。在道家的認識中,元神是人壹出生就擁有的。
元神泛指人的潛意識,是壹個人的人格存在的根基。所謂意念周天,便是逐漸喚醒元神,使“真實的自我”從表意識的“牢籠”中解放的壹種效率極差的方式。而狹義上的元神,專指修道者達到“煉氣化神”境界時,所產生的對世界的壹種獨特的感官。
這種感官,是人類出生以來就有的,是智慧生命的特征。這種感官,來自於元神,它是完全科學的,沒有任何神秘色彩,是人類最基礎的本能之壹。想要讓元神蘇醒,重獲這種感官,就必須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各方面的素養。
所以,從古到今所有修行有成之輩(無論是道佛儒還是基督徒),都擁有大智慧,讓人感覺非常超然,又和藹可親的原因了(通過元神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周圍的大多數事物,包括人的思想情感)。想後天修成“五眼六通”,必須喚醒元神。
擴展資料:
初學丹道,都知道元神,識神。
壹、我之本來面目見性方見元神。
呂祖太乙金華宗旨說,自然曰道,道無名相壹性而已壹元神而已。
又說,天地視人如蜉蝣,大道視天地亦泡影。惟元神真性,則超元會而上之。其精氣則隨天地而敗壞矣。然有元神在,即無極也。生天生地皆由此矣。學人但能守護元神,則超生在陰陽之外,不在三界之中,此惟見性方可,所謂本來面目也。
這裏呂祖講的很清楚了元神就是我之本來面目見性方見元神。
元神即道,即真性,即本我。
神為人身“三寶”之壹,先天之神又稱“元神”。
元神是先天就存在的,也就是人的潛意識。
二、壹個是先天壹個是後天。
識神是由出生開始,周圍環境以及教育等因素而形成的壹個自我,人的壹生都是自我在左右。
修行是在放棄自我,顯示真我的過程。丹道都是以元神主事,真意為用,集合精氣神合壹返本先天無極。
不得不感嘆造物之神奇,明明出生時懵懵懂懂,晶瑩剔透,了無雜質。妳看嬰孩的雙眼靈動而清澈。隨著人的成長,這個重新塑造的我左右著妳的壹生,而出生時的我就逐漸蒙蔽在這個我之下,不見天日。
所以說,識神是在成長過程中壹點壹點積累起來存在個人主觀的意識。
他們根本區別在於壹個是先天壹個是後天。
三、元神即道。
真意有唯壹性與專註性,唯壹的壹種意識形態。
按經典元神即道,道理解了就得道了,所以我們只能用現在人理解方式闡述。
其實我們平常打坐讓元神主事,元神什麽時候出現?只有入靜之後才出現,妳有沒有發現那時候人是在有意識與無意識狀態。
心印經雲: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這裏指的是元神、元精、元氣,也就是修行的三要素。
修行首要明心見性, 然性有二:有氣性,有真性。氣性不除,則真性不見,仍不免事物之應酬,壹時煩惱心起,化為凡火,熱灼壹身,而真性為之消滅焉。
四、無欲念遊思,內無有壹物。
真意者:即此壹“覺”後,持此壹“覺”之意。
禪宗雲:“何謂無念?無者,無妄念,念者,念真如”。
覺後意動,此意與覺是壹是二,有別亦有同。
意發間,無欲念遊思,內無有壹物,此時之意謂之真意。
有別,壹覺,壹意而已。
真意,即壹覺後,持純無二已。兩兩相感,兩兩相識。
若同壹行路之人,於大道壹往至前,無遊念於尋岔路,此即真意。
若雲之行於淡然,風之行於清無。
雖“道法自然”,若任其自然放任於而漫不經心,則墮於頑空。
若執於有作,則入於魔,害人害己。
故曰:“順其自然,勿忘勿助,綿綿若存”。
真意有二,經謂:壹稱作已土,壹稱作戊土。
知靜之時乃已土,知動之時乃戊土。
此為不持之持,不守而守,方明其涵。
如行者稍有測度,摸擬之心,則得之非真。
二土成圭丹經謂之刀圭妙藥,得此妙藥則大丹可期長生有望矣。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