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死後,內務府根據其生前事跡與品德,而給予他壹個中肯的稱號。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謚號和廟號聯系在壹起,唐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謚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
皇帝的謚號是在嗣位皇帝的參與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謚號由下壹王朝的帝王追贈,或者由遺民政權上謚,比如明崇禎帝的謚號。南明上的是“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代定鼎中原後,追贈崇禎的謚號為“莊烈帝”。
帝王的謚號,在隋朝以前均為壹字或二字,如西漢的皇帝劉盈謚惠帝、劉恒謚文帝、劉啟謚景帝,東漢的皇帝劉秀謚光武帝等即是。
但是從唐朝開始,皇帝的謚號字數逐漸增加,例天寶十三年,玄宗李隆基決定將先帝的謚號都改為七個字如李淵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世民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擴展資料本來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但是都有謚號,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稱謚號。從唐開始就誰都有廟號了,所以人們習慣稱廟號。
明清兩代的皇帝壹般壹個年號用壹輩子(壹世壹元),所以人們習慣稱他的年號,這裏面只有明英宗用過兩個年號(正統,天順),因為他被瓦剌俘虜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來後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時他發動政變(奪門之變)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兩個年號。
另外同治原來的年號叫祺祥,是肅順他們擬的,不久慈禧發動政變,殺了肅順,年號改作同治,原來的年號沒叫開,人們都習慣地稱同治帝。
有時候,不做皇帝的,死後追尊為皇帝,如曹操、司馬懿父子等,還有壹個是多爾袞,他死後被福臨尊為成宗義皇帝,但那只是權宜之計,不出壹個月,福臨囚禁了多爾袞的兄弟阿濟格等人,然後宣布多爾袞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義皇帝的稱呼自然也沒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謚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