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陰陽為代表
陰陽本來就是太陽轉到後面,太陽轉到太陽,太陽轉到後面。中國位於北半球,山川大致呈東西走向,相互交錯。山之南、水之北為陽,故山之南、水之北為陽,反之亦然。《Xi公二十八年》:“北水為陽,南水為陽。”許慎《說文解字》:“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李繼孚在《元和縣誌》中進壹步指出:“山南晴,山北陰;北方的水是陽,南方的水是陰。以“陰”或“陽”命名的地名反映了它們的地理方位,如華山以北的“華陰”,衡山以南的“衡陽”,江南的“江陰”,淮水以南的“淮陰”,漢水以北的“漢陽”,洛水以北的“洛陽”...
2.用五種元素來表達
五行通常被認為是木、火、土、金和水。在漢代,五行和地理方位形成了合作關系。董仲舒《春秋故事與五行之義》說:“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後,土居中...所以木居東方主春,火居南方主夏,金居西方主秋,水居北方主冬。”
3.用五種顏色表示
古人將綠、紅、白、黑、黃五色與木、火、金、水、土五行搭配,也與東、南、西、北、中五行搭配。許慎《說文解字》:“青,東方色”;“紅色,南方色”;“白色,西方的顏色”。在“黑”字下,段玉裁加了“北色也”。《論衡·嚴復》曰:“黃為土,位於中。”明代楊慎明確提出:“木色青,故青者亦東洋;木生火,其色為紅,故紅者南方也;火生於土,其色為黃,故黃者也在中;土生金,其色為白,故白人也西;”金生於水,其色為黑,故黑者,北方也。"
4.用四季來表達
在古代,春夏秋冬四季也包含在五行體系中,與東西南北的地理方位相對應,可以相互替換。“木居東主春,火居南主夏,金居西主秋,水居北主冬。”(董仲舒《春秋故事》)在古詩中,“西風”常被稱為“秋風”或“金風”。東風
5.由四只野獸代表
古人用黑龍(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四神”來代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即“四方四神”。班固的白虎依桐說,“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黑龍(青龍),以龍為圖案。朱雀,以壹只鳥為圖案;白虎,以壹只跳虎為圖案;玄武,以蛇纏龜為圖案。在中國古代,宮城的方門、小橋、湖泊也普遍以四聖獸命名,如位於東海之濱的青龍鎮。長安、金陵等。,北門叫玄武門,南門叫朱雀門。“朱雀橋旁野草花,五壹巷門口夕陽斜。”(劉禹錫《五壹巷》)南京朱雀橋,建於東晉鹹康,是壹座跨秦淮河的浮橋,又稱南航。南京的玄武湖位於中山北部。東晉初年曾叫北湖。
6.由左和右表示
古人習慣東轉左,西轉右。事物和左右往往可以互相替代。魏《雜錄》雲:“江東稱江左,江西稱江油,從江北議之。江東在左,江西在右耳。”甘曰:“丞相勿憂,若到江左,必然成功。”"(《英雄會之英雄會被蔣幹招募》)河的左邊是河的東邊。"淮左名都,竹溪是個好地方,初始旅途鞍少。“揚州在宋代屬於淮南東路。”姜伯約曾多次離開隴右。”(鐘會《舒舒文》)隴右即隴西。
7.用八卦來表達
八卦是《周易》中的八個圖形符號。八卦的排列順序壹般為:幹、坤、真、熏、坎、理、根、會。八卦與地理方位的關系是:真代表東方,李代表南方,惠代表西方,坎代表北方,為“四正”;寫代表東南,坤代表西南,幹代表西北,艮代表東北。這就是“四角”。
8.用數字表示
數字和五行的組合也可以表示地理方位。楊雄《太玄》:“壹、六是水,二、七是火,三、八是木,四、九是金,五、十是土。”壹住六* * *(住北方),二住七為友(住南方),三住八成友(住東方),四住九(住西方),五住十* * *(住中心)。"
9.用天幹地支表示
古人把天幹和五行結合起來表示地理方位。通俗的說法就是:“東方,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部戊己土。”古人也用地支來表示地理方位。王莽曾經開辟了壹條從關中到漢中的南北通道,稱為子午道。顏師古解釋:“子,北;午後,南方也。”據說南北路差不多,所以叫子午耳。“連接地球南北極的假想線(子午線)叫做子午線。石矛是東方的日出,所以“毛”就是東方的意思;尤時是太陽在西方落下的時間,所以用“尤”代表西方。
10.由星星代表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選擇黃道赤道周圍的28顆星作為觀測天象的標誌,稱為“二十八星”(每顆星包含2-22顆星)。二十八星歸入七夜,分為四組,有四個守護獸,形成完整的星象理論:
東方黑龍的七家旅舍:角宿、康宿、蘇暢、蘇芳、新宿、蘇偉、極速。
北宣武七夜:鬥宿,牛宿,女宿,徐蘇,兇險,房間,墻壁。
西白虎七宿:雀宿、樓宿、胃宿、昴宿星、、李宿、參宿四宿。
南方有七處朱鳥之地:蘇靜、龜茲、劉蘇、蘇星、張素、永肅、朱肅。
二十八樓和三墻(太尉墻、魏紫墻和石天墻)是中國古代劃分天堂區域的標準,在古典詩歌中經常用來表示方向或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