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的《高姿俠》,是壹篇立論充分、雄辯有力的推理散文。作者首先列舉了六個被貧窮和挫折磨煉,最終承擔了重大責任的人的例子,證明了艱苦可以激勵人們努力工作,取得新的成就。
接著,作者從壹個人的發展和壹個國家的興衰兩個不同的角度,進壹步論證了哀莫大於心死的道理。
擴展數據:
孟子作為孔子之後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將孔子的仁學發展為仁政學說,提出了“民重君輕”的思想,主張君要實行仁政,與民同樂。孟子的思想理論就是《孟子》這本書。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言行,是壹部對話作品。其顯著特點是:壹是氣勢磅礴,口若懸河,色彩鮮明;二是善於用典型的例子、比喻、寓言來解釋事物。
文章開篇,作者列舉了六個古聖先賢在艱難憂患中崛起的例子,以證明“天將大斯裏蘭卡人,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魄,空其身,故必忍耐,已受益於無能”的著名論斷。
這個推理過程在邏輯上屬於歸納推理,即從前面的六個特例中總結出壹個具有普通意義的結論;通過下面的結論,說明了前六個人物成功的原因:艱苦的環境,壹方面給人以困苦、饑餓、貧窮、疲勞、焦慮,往往是不盡如人意的,但另壹方面,也正是這些困難強化和激勵了人的意誌,使人在不斷克服困難、謀求生存的過程中,增長了聰明才智。
百度百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