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前,也許是十多年前了吧,看過余秋雨寫的《文化苦旅》,這在當時是壹本暢銷書,沒能看完,對裏面道士塔這篇文章有很深的印象,對余秋雨這個人倒是印象不深。多年後,再壹次看《文化苦旅》,感覺完全不壹樣,對余秋雨多了幾分尊重與敬佩。這本書還放在床邊,看完後再寫讀後感。
這本《北大授課——中華文化四十七講》是在看《文化苦旅》期間在圖書館偶然看到後挑來的壹本書,壹看就愛不釋手,讓我暫且拋下了《文化苦旅》這本書,花費近2周的時間讀完。我想自己是很有必要再根據書裏關於中華文化的脈絡,去更系統地選擇壹些書來讀了。也許,先把余秋雨的書集先瀏覽壹遍吧。
全書分兩部分。第壹部分是余秋雨答大陸和臺灣學生問。就是這些精彩的問答吸引到了我。《文化苦旅》裏余秋雨的文字很華麗,讓我感覺他是不是有些做作,有些賣弄。在這些現場問答中,余秋雨的妙語連珠,讓我由衷地佩服羨慕驚嘆。同時,特別是大陸同學的問話,更顯示了深厚的文化功底,文化上的老成,讓我覺得中國人口眾多,精英薈萃於頂級大學,厲害。
第二部分是余秋雨給北大的學生上課實錄。再壹次驚嘆於那些北大學子的文化素養,就壹兩個字可以形容。牛,牛逼。哈哈。這本書余秋雨基本是沿歷史脈絡壹路講下來的。但是主講的方式並不是簡單的按時間順序以歷史事件講解,而是以各個時代的文化事件、文化流派,特別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開講。講得有血有肉,生動有趣。這麽薄薄地壹本書,將長長的中華文明脈絡分明地展現在我面前,真是有吃了壹頓大餐的感覺。俗壹點,也許可以用享用了壹頓饕餮文化大餐來形容。
講到先秦文明,孔老儒道,墨子、孟子等諸子百家;再講佛教,講佛教與中華傳統儒道文化的融合;講漢武帝攻擊匈奴對中華文化保全的意義;講唐詩,講大唐盛世文化,講龍門石窟,給唐代詩人排序;講書法、繪畫;講宋詞,宋代的經濟發展,文官制度;講元曲,明清文化,小說,清朝文字獄,對文化的禁錮。許多的文化現象是聞所未聞,許多的文化視角讓我感覺非常的新奇與震動。
閱讀的時候,總會拿他和南懷瑾比較,比較他們的層次與風格。壹直沒有結果,壹團模糊。在看完全書後,掩卷回味。突然就有了答案。南懷瑾所學更駁雜,涉獵的傳統儒釋道古籍更多,記憶力更強,像已經進入化境的前輩高人,講課與文章已經返璞歸真,對受眾沒有要求,能將深奧的古文講得通俗易懂,妙趣橫生。
余秋雨給我的感覺是壹個對近現代文學研究更多的人,但還算不上大師,應該是大廚級別。將文化烹飪得精巧細致,典型的江浙精致文人,將文化講解得精致漂亮,對受眾有壹定的文學基礎要求。是壹個中年學者。
兩人有壹些***同點。就是以弘揚中華文化為己任,有壹些自戀,將自己看得很高,也許是因為有高度的文化責任感,使自己有了壹種超脫的意味,這種清高感就自然而然散發出來了。還有就是誨人不倦。再有就是對文化的深切熱愛。這也許是句廢話吧。
看了這麽本精彩的書。沒領悟到什麽東西,反而在這裏八卦,真是不應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