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高血壓可以吃北芪和桂枝嗎?

高血壓可以吃北芪和桂枝嗎?

黃芪性溫和,味甘,具有益氣固表、止汗解毒、生肌利尿、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氣虛、乏力、中氣郁結、慢性腹瀉、脫肛、便血、表虛自汗、癰腫、慢性潰瘍、血虛、面色萎黃、內熱、口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黃芪能益氣補中,可用於固表斂瘡。

高血壓可以服用,有降低血壓的作用。

*用於氣虛乏力、神疲乏力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益氣健脾,常與黨參、白術同用。用於益氣升陽,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炙甘草配伍。

*用於表虛不固的自汗。表虛自汗,常與麻黃、浮小麥、牡蠣等配伍。表虛易患風寒者,可與防風、白術等同用。

*用於氣血兩虛、瘡瘍內陷、流膿不止的患者。若用於膿腫內陷或慢性潰瘍,可配伍黨參、肉桂、當歸。可化膿不潰爛,可與當歸、金銀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同用。

*用於水腫、腳氣和面部水腫。用白術、茯苓等。

慢性腎病

現代名醫嶽美忠先生受《冷錄醫談》用黃芪粥治療水腫的經驗啟發,創制黃芪粥治療小兒慢性腎炎,收到良好療效。處方為:生黃芪30g,生薏苡仁30g,赤小豆15g,雞內金9g,金桔餅2個,糯米30g。先用600毫升水將黃芪煮沸20分鐘,去渣。然後加入薏苡仁和赤小豆,煮30分鐘。然後加入雞內金和糯米,煮成粥。每日劑量1,分兩次服用,吃完後嚼1金桔餅。本方對慢性腎炎、腎炎殘余水腫有較高療效,對消除蛋白尿也有作用。其實單用黃芪和糯米煮粥也是有效的。方法如下:黃芪30-120克,糯米30-50克。先將黃芪煎煮,取汁,再加入糯米,煮成粥,每日食用。黃芪粥是我國傳統的藥膳粥,流行於宋代。蘇軾寫過壹首詩《黃芪煮粥薦春菜》,可見蘇軾吃過黃芪粥。

還有民間用黃芪蒸鴨子治療腎病。方法是:活鴨1只(約1kg),黃芪60g。首先將鴨子宰殺清洗幹凈,用開水浸泡,然後撈出。肚中加黃芪、姜、蔥,加少量花椒。肚中加少許星水酒,用棉線縫好,蒸2小時。去黃岐,吃肉喝湯。壹只鴨子可以在三天內吃完。可作為慢性腎臟病的治療方劑(普藥1999第4期)。

臨床上我經常用玉屏風散配合真武湯治療慢性腎臟病,堅持服用,有改善腎功能的作用。

(2)心腦血管疾病

①高血壓:我常用季芳黃芪湯加葛根治療老年高血壓伴下肢水腫,有很好的消除水腫、降低血壓的作用。季芳黃芪湯是《金匱要略》中的方劑。我的經驗劑量是:黃芪30g,白術12g,季芳12g,甘草3g,生姜3片,紅棗10片,葛根30g常去。如伴有高脂血癥,加澤瀉20g,加川芎65440。

②缺血性心臟病:黃芪50g日,水煎3次。治療缺血性心臟病92例,並分別與心痛定和丹參片進行比較。結果表明,黃芪組療效較好。不僅心絞痛等癥狀明顯緩解,而且心電圖、心阻抗圖等各項臨床客觀指標也有所改善。

③腦血管意外:近代寧波名醫範擅長用此方治療中風偏癱。黃芪常用60~120g。他說:“中風是壹種疾病。據說屬於火、風、痰,依法治療往往無效。這是氣虛的極端,脈多,血瘀。單用王清任補陽還五湯是可信的。黃芪可以增加到四兩,吃幾十劑也無妨。”補陽還五湯是清代名醫王清任的經驗方。由黃芪60g、當歸10g、川芎10g、白芍10g、桃仁10g、紅花6g、地龍10g組成。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暢,口流涎,大便幹燥,尿頻,遺尿。現代醫學用於治療腦梗塞、腦血栓、糖尿病等。,具有良好的療效。

(3)糖尿病

對於水腫和面色發黃的糖尿病患者,我經常使用季芳黃芪湯加葛根。對於糖尿病引起的下肢潰瘍或深血栓患者,將生黃芪60克與葛根30克、牛膝30克、石斛30克、赤芍30克、丹參20克壹起使用。

(4)腫瘤的化療、放療和術後治療。

貧血、水腫、食欲不振、易出汗和感冒的患者常是應用黃芪的適應癥。臨床常用黃芪建中湯、十全大補湯。我治療過1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主要癥狀是多汗、惡風、高熱。用真武湯服用1周後,惡汗明顯減少。經過1年的治療,病情穩定,幾乎沒有出現發熱。十全大補湯是腫瘤後常用的體力增強劑,在日本廣泛使用。它由黃芪15g、肉桂3g、人參5g、白術10g、茯苓12g、甘草3g、當歸6g、川芎6g、熟地黃12g、白芍10g組成,水煎服,每日2-3次。傳統上中國有丸劑和膏劑,日本有顆粒劑,主要是方便長期服用。

(5)慢性鼻炎

常用玉屏風散:黃芪15g,白術12g,防風10g。主治:氣虛自汗,易感冒。過敏性鼻炎、花粉熱、哮喘、老年人感冒等經常使用。食譜中可加入3片生姜和10枚紅棗。

(6)骨質疏松癥

骨質疏松、腰椎病、頸椎病、貧血等。,伴有關節痛、麻木、自汗等癥狀,可用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組成:黃芪30g,桂枝10g,白芍15g,生姜3片,紅棗12枚。這個處方裏不允許有甘草。當時,範為醫生沈的妻子治療四肢酸麻。她曾經吃過桂枝湯,但是沒有效果。範用的是黃芪桂枝五物湯的原方,兩劑有效。桂枝湯、黃芪桂枝五物湯僅與甘草、黃芪不同,但作用差異較大(見魏長春臨床經驗集)。

(7)長期不能愈合的潰瘍

黃芪是傳統的瘡瘍藥,具有生肌的作用,尤其適用於“久潰”,即膿性感染伴有久潰。其表現為膿液清澈,傷口扁平,全身狀況差。現代中醫外科名醫趙炳南先生有壹方黃芪膏,用黃芪水煎成膏,加等量蜂蜜調勻備用。

上消化道潰瘍,如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可用黃芪建中湯治療。組成:黃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姜3片,大棗12片,麥芽糖口服。多適用於慢性病、輕度貧血、自汗盜汗、喜食甜食、舌淡者。如果體質偏瘦,不宜大量使用黃芪,否則會導致腹脹、食欲不振。

3參考

(l)使用黃芪時,要註意患者的體質:黃芪的體質——黃白色或黃紅色,或黃黑色,缺乏光澤。浮腫的外表,不光彩。肌肉柔軟,腹壁薄弱,就像壹個棉枕頭,沒有反抗感和疼痛感。作者稱之為“黃芪腹”。平時容易出汗,怕風,對風寒過敏,或者鼻塞,咳喘,或者感冒。大便不成形,還是先幹了再轉。很容易浮腫,尤其是腳腫,手腳麻木。舌淡而肥,苔濕。

(2)中老年人使用黃芪的機會較多:缺乏運動、營養不良、衰老均可導致肌肉無力,尤其是腹部肌肉萎縮、脂肪堆積,並可伴有水腫。這種人就是《金匱要略》中所謂的“尊者”骨弱皮強。這壹數字在中老年人中尤為常見。因此,黃芪在中老年人中應用廣泛。

(3)黃芪只有長期服用才能有效:傷寒不用黃芪,金匱少見四種不良反應,說明黃芪是內傷雜病用藥。根據嶽美忠先生的經驗,“黃芪對神經系統疾病的麻痹、麻木、肌肉切斷有效,重大疾病從數錢到數兩必須服用壹天,其效果有效”。黃芪常用在10~30g範圍內,高劑量可達120g甚至更多。我見過家鄉的皮膚科老醫生孫老先生,用黃芪到500g g,然而過量會導致胸悶、腹脹、食欲不振、頭暈、潮熱等。特別是肌肉緊繃、便秘的人要少用或慎用。發燒流汗,喉嚨痛,不適合使用。

(4)張仲景使用黃芪的劑量範圍:黃芪用於治療水汽、黃汗、水腫大量(5兩),風痹、體虛適量(3兩),虛勞少量(65,438+0.5)。現代應用可根據張仲景用藥經驗而改變。若用於治療水腫,劑量可達60~100g,30 ~ 60 g用於治療偏癱、骨質增生疼痛。上消化道潰瘍,可用15~30g。

(5)黃芪證的脈象無特異性。季芳黃芪湯用於浮脈,而黃芪芍藥桂枝枯久湯主要用於沈脈。所以,使用黃芪,無論浮脈、沈脈,關鍵還是看體形、肌肉是否綿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