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揚導讀老子究竟是壹個什麽樣的形象呢?2500年前,壹位孤獨的老人騎著青牛,從函谷關晃晃悠悠而來,留下壹部五千文,飄然西去。這大概是老子留給我們的形象吧?但這裏講的不是這位老人長須如雪、仙風道骨的外在形象,而是他留給我們的文化形象。我們來看看孔子是怎樣描述老子的呢?
孔子問道老子
揚揚說老子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矢。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
今天,二月二龍擡頭,我想起壹個人,他就是孔子描述的像“龍”壹樣的人。我們知道這個神秘的人物,叫老子。
談老子是很難講述的。在《史記》寥寥幾百字裏,司馬遷為我們講了壹個著名的故事:孔子問禮。孔子向誰問禮?是老子。孔子應該是中國歷史上很傲嬌的人物吧?但還有壹個人比他更厲害。是老子。然而,孔子也很了不起,有聖人的風範,“不恥下問”,多次向老子問禮。
《史記》記載:孔子向老子問禮求道,回去以後,弟子問他,老子怎是怎樣壹個人?學識淵博嗎?修為高深嗎?孔子回答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跑。會跑的可以用網去捕它,會遊的可以用絲線去釣它,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於龍,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了,它是乘風駕雲而飛騰升天的。我今天見到的老子,就如同龍壹樣吧!”
沒有誰見過龍,孔子也沒有見過,但他為什麽說老子像龍壹樣呢?《辭海》是這樣解釋的:龍是古代傳說中壹種有鱗有須能興風作雨的神異動物。在《周易》乾卦開篇便提到了“龍”。
“大明始終,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這個龍是壹種物象,像老子所講的“道”。“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幽幽玄玄,無形無相又無所不在。《周易》還強調,君子只有自強不息,效法周而復始、永不止息的天道,才能從“潛龍到見龍,最後變成“飛龍”。龍作為壹種神秘莫測、呼風喚雨的古代吉祥之物,喻為偉大的人物,給天下帶來生機和希望。幾千年來,龍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因此,老子在孔子心中像龍壹樣高深莫測、至尊無上。
在《莊子、天運》篇中記載,孔子五十壹歲時又到宋國沛地去見孔子,回來之後三天不說話。他的弟子問老師:“妳見老子有什麽話要勸他嗎?”孔子說我今天好像見到龍了。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雲氣而養陰陽!我聽得瞠目結舌,驚訝不已,又怎麽能勸他呢?”
在這段話中,孔子生動地描述了“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的情態,龍像雲霧壹樣能聚能散,變化無窮。孔子認為,老子的大道思想深邃無比,他所講的道是看不見摸不著,卻又是規定壹切主宰壹切的,變化多端又恒久如壹。老子就像出神入化的龍,是龍的化身。可見孔子對老子佩服到何種程度,在他的內心激起了怎樣的沖撞!當然,孔子說老子像龍,是壹個比喻。在孔子的心目中,老子就像他所講的“道”那樣深不可測、玄之又玄,猶如龍壹般。孔子對老子的敬意,來自於老子深不見底、恍恍惚惚、閃爍智慧光芒的思想。老子用壹個核心的“道”解答了宇宙的本源、天地的法則和生命的智慧,以及對世界和人生的終極關註。老子的魅力,不是個人魅力,而是老子的思想魅力,無人能達到那樣的高峰。或許,孔子也無法用最好的詞表達,只能用“龍”來描述老子了。
兩千多年前,這兩位聖賢先哲的相遇,是儒道兩種思想文化的壹次歷史對話和碰撞,也是我國思想文化史上空前絕後的壹大盛事,重要壹筆。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