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資治通鑒》故事選(手抄本)壹

《資治通鑒》故事選(手抄本)壹

《資治通鑒》是壹部編年體通史,全書上起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貫串壹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撰,歷時十九年,長達二百九十四卷,三百多萬字。宋神宗以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故賜名為《資治通鑒》,意謂幫助治理國家的借鑒。

壹、梁琛執禮、不辱使命

前燕幽帝建熙十年(公元369年),前燕國與前秦國建立了親密邦交,兩國的使節經常往來。有壹次,前燕國首席給事黃門侍郎梁琛奉命出使前秦,來到長安。

這時,前秦國王苻堅正在萬年(陜西臨潼)打獵,打算立刻接見梁琛。梁琛不同意。說:“貴國使節到敝國時,敝國君臣都身穿正式官服,灑掃宮廷,然後才敢接見,禮議十分周到。而今,大王卻打算在野地裏草草會面,我不敢從命。”

尚書郎辛勁勸梁琛說:“做人家的賓客,應該尊重主人的安排,豈可以要求主人怎麽做!而且,天子所坐的車輛叫‘乘輿’,所停留的地方叫‘行在’,何嘗沒有固定的住所?請妳到郊外相見,有什麽不對?”

梁琛反駁說:“強梁大盜剛剛退走,兩國使節才開始來往,我以為應該遵照禮儀,嚴守規範,使兩國友誼更加穩固。如果輕視使節,就是看不起燕國,怎麽能達到親善目的?如果不合禮教,我也不敢服從。”

苻堅認為梁琛說的有理,遂在郊外設立衍宮,跟在正式宮殿壹樣,在文武百官陪伴下接見梁琛。

儀式結束後,苻堅設筵宴請梁琛,問道:“東國(前燕國)著名的大臣有誰?”梁琛說:“太傅、上庸王慕容評,光明正大,主持政務。東騎大將軍、吳王慕容垂,謀略蓋世,能有效抵禦外侮。”

梁琛的堂哥梁奕,在前秦任尚書郎,苻堅便把梁琛送到梁奕家下榻。梁琛拒絕說:“從前,諸葛瑾代表東吳出使蜀漢,跟蜀漢宰相諸葛亮只在金鑾殿朝會時相見。而今,要我壹下子就跟堂兄私下會面,不敢接受。”於是,苻堅又令改變住所,把梁琛送到國賓館去住。

梁琛留住期間,梁奕常來看望他,偶爾詢問前燕國情況。梁琛說:“兩國分割天下,兄弟同時受到寵信和榮譽,各有各的效忠對象。說好,恐怕妳們聽不進去。說不好,又不是壹個使者應做的事,妳何必問這些?”

有壹天,苻堅命太子苻宏接見梁琛。禮賓官員想要梁琛行叩拜大禮,便說:“友邦的君王,等於自己的君王;友邦的太子,豈不壹樣?”梁琛說:“天子的兒子,地位跟平民相等。太子連他老父的臣屬,都不敢當自己的臣屬,何況別國的臣屬?”梁琛在拜見太子苻宏時,堅持不肯叩拜。

梁琛出使前秦國。被苻堅挽留壹個多月,才送他回國。梁琛不分晝夜趕路,急切地要把前秦當前動向報告給國君。

抵達國都鄴城(河北臨漳)後,梁琛首先向太傅慕容評報告說:“秦國每天操練兵馬,在陜縣以東大量聚集糧秣,壹定有侵略陰謀,兩國和平不可能持久,我們應早作準備。”這個警告慕容評沒有聽進去。

梁琛便直接向皇帝面奏,皇帝也不同意梁琛的看法。

梁琛又向太尉皇甫訴說,皇甫深感憂慮,奏章建議選派精兵良將,把守洛陽、太原、壺關,以防未來的變化。然而,仍未能引起皇帝的重視。

不久,前秦國果然大舉進攻,跟梁琛所預料的完全壹樣。這時,皇帝反而疑心梁琛早知道前秦國的軍事計劃。當慕容評在潞川戰敗時,便逮捕梁琛,羈押監獄。

前燕國皇上不聽勸諫終遭亡國之禍。在前秦六萬大軍進擊下,前燕國的軍隊節節敗退,連皇帝也落得個徒步逃亡,在高陽被前秦遊擊將軍郭慶的部將巨武生擒。

前秦國王苻堅進入鄴城後,把梁琛從監獄中釋放出來,任命他為中書著作郎。

苻堅召見梁琛說:“妳不能把握機會,不知明哲保身,怎能叫做睿智?”梁琛說:“預兆可以提前看到吉兇。我實在看不出預兆。然而,最好的臣屬是忠臣,最好的兒子是孝子,如果不能全心全意去做,就無法始終如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