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母礦物由於晶體大,色彩艷麗,很早就被人類利用。中國古籍中對其稱謂記載就有:花皮連、天冰、天皮、地金、老刮金、千層紙、元面、雲米赤及雄黑等。敦煌莫高窟中唐112窟所用的顏料閃光發亮,經X射線衍射分析,是天然白雲母經細碎研磨而成。顯色效果極佳。
雖然中國很早就已認識和利用白雲母和金雲母,但對雲母礦床正規的勘查工作是在中華人民***和國建立以後,從1952年開始相繼對四川丹巴及內蒙古土貴烏拉的白雲母礦床進行了普查勘探並取得了較好成果。1958年在山西繁峙召開了全國雲母會議,決定大力開展雲母的普查勘探工作,當年,新疆阿勒泰雲母礦床的發現,在中國雲母資源的開發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同時也為雲母礦床的普查勘探工作積累了經驗。隨後,江蘇東海鎂矽白雲母礦床的發現並被工業所利用,在中國增添了新的工業雲母種屬。內蒙古烏拉山、大別山、秦嶺、遼寧、四川及雲南等地的雲母礦床相繼發現,擴大了雲母資源。80年代以來,建材、地礦等部門開展對碎雲母、絹雲母礦的普查。經詳查,探明了河北靈壽譚莊鄉山門口碎雲母礦,在內蒙古、遼寧、湖北等地發現絹雲母礦點,在碎雲母和絹雲母的工業應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進展。
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曾將白雲母、金雲母列為戰略資源,最早開采的是四川丹巴雲母礦,以後新疆、內蒙古、山西、河北、山東、河南、陜西、雲南等省、自治區的雲母礦相繼開采。主要國有礦山有新疆阿勒泰、四川丹巴、內蒙古土貴烏拉等礦山,還有上百個縣辦、鄉鎮及個體礦山。1978年前,工業原料雲母的年產量為1 700~2 500t,1978年後,產量逐年下降,原因是雲母消費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