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曾讀《山海經》,所稱怪獸多異名”。《山海經》中有壹種“文鰩魚”,傳說,每當文鰩魚現身,莊稼便會迎來大豐收,神奇又荒誕。然而,專家經過研究之後發現,它居然是真的。您可知道這是怎麽回事?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最重要的古書之壹。它包括了山川、地理、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等記載,還描述了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神話傳說。《山海經》不僅很受國際學者的重視,而且,其中蘊含的許多知識理論,也帶給了後人很多參考價值。
更讓人感到驚奇的是,《山海經》中記載的雙頭豬、九頭怪等“怪獸”,誇張的怪獸形態,神話般的特異功能,給讀者描繪出許多另類世界的驚奇物種模樣。但是,有誰會相信它們真的存在?尤其是《山海經》中關於“文鰩魚”的記載,令人更加瞠目結舌。
關於這種魚的記載是這樣的:“又西百八十裏,曰泰器之山,是多文鰩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遊於東海……”如此看來,“文鰩魚”喜歡在西海和東海間暢遊,夜間還會飛出水面,格外調皮好動。魚身似鯉魚,卻有鳥的翅膀,身上有青斑,白首赤喙,叫聲如同鸞雞。
這種魚的魚肉嘗起來是什麽味道?《山海經》還記載:“文鰩魚肉質酸中帶甜,若得而食之,可治療癲狂病。”魚肉不僅可以治療癲狂病,更可以在現身之後,為當地的莊稼帶來豐收的喜悅。在生產力普遍落後的古代,許多老百姓都吃不飽飯,靠著田地裏稀薄的糧食生活,文鰩魚代表如此美好寓意的傳說,成為了許多農民心中的“吉祥物”。
世界上真的有可以帶來豐收的文鰩魚嗎?文鰩魚沒有,但是鰩魚有,在真實的大海中,生活著許多鰩魚。鰩魚是多種扁體軟骨魚的統稱,我國舟山漁民,稱黃貂鰩為“黃虎”,稱蝠鱝叫“燕子花魚”、“雙頭花魚”,小鰩的體型有50厘米長,大鰩的體型可以到達8米長。它們喜歡埋於水底沙中,不喜歡遊出水面。
鰩魚的特性和莊稼豐收有什麽關聯?根據科學研究表明,天要下雨時,雲層低於大氣對流層,空氣流動速度較慢,低氣壓的環境下,水裏的氧氣會越來越少,喜歡潛伏在水底的鰩魚便“呼啦啦”地湧現出來,從低氧氣的水底,爭先恐後地漂浮到水面上,呼吸空氣裏的氧氣。
有許多漁民掌握了此道理。每當雨季時,他們喜歡在岸邊潛伏,不壹會兒,便可以看到壹大片壹大片的鰩魚冒頭呼吸,漁民們就可以用漁網,打撈到許多胖乎乎的鰩魚,趁機大吃壹頓,再賣壹個好價錢。
如此看來,每當鰩魚出現後,就代表著雨季要到來了。幹旱缺水的莊稼,經過了雨水的滋潤,便會生長得更加旺盛,鰩魚帶來豐收的傳說,也是有壹定道理的。當然了,它不僅給農民帶來了充沛的雨水,還讓許多漁民有了“豐收”,真不愧是壹個吉祥物。
《山海經》雖然有許多神奇的傳說,讓人聽起來格外虛幻。但是其中許多對生物的描述,都有壹定的科學道理,只要我們用科學的眼睛去觀察這部著作,便會發現,文鰩魚神奇的象征,竟然也成真了,山海經也不全是怪異神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