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十頭牛頌》分析

《十頭牛頌》分析

《十牛賦》的作者是廣安寺的思遠。他是作為禪師的五祖的孫子。曾統領常德梁山,屬林佶派。佛教高僧闊安生活在南宋皇帝紹興二十年(1150)左右。

贊美十頭牛,用牧童比喻修行者,用牛比喻傲慢;十牛圖表現的是開悟的過程,也就是降服虛心,達到終極境界的過程。十牛圖的每壹張圖都代表了壹種修煉境界和修行者的心路歷程。禪師闊安《十牛頌》如下:

第壹,找牛

前言:從未輸過,何必追求?從背影到稀疏,在塵埃中再迷失。家山漸行漸遠,路也不同了。得失甚囂塵上,非蜜蜂莫屬。

頌:茫茫草采追,水闊山遠。筋疲力盡,無處尋覓,卻聞楓樹晚吟。

第二,看痕跡

序:按經釋義,讀教。智者食壹金,萬物為己。不區分善惡真假?進大門之前,右邊是看痕跡。

頌:水邊林下多跡,草遠不見。就算是在更深的大山裏,廖天的鼻孔怎麽可能藏得住他?

第三,看牛

前言:從聲音可以看出出處。六個門都鎖的很對,使用的時候頭是露在外面的。水是鹹的,顏色是綠色的。眨妳的眉毛。不是別的。

頌歌:黃英樹枝發出聲音,白天的暖風和岸邊的柳青。只有這樣,才無處可避,難以畫出密密麻麻的人頭。

第四,得到牛

前言:埋在郊外很久,今天遇上運河。很難追上形勢,迷上了香。倔強的尚勇依然狂野。如果妳想要純粹的和平,妳必須鞭打它。

頌:盡己所能得運河,心強難脫。有時候去高原,住在雲的深處。

五、放牧牲畜

前言:前思後想。從理智到真理,從神秘到虛幻。不是來自環境,而是來自內心。鼻索附著牢固,不能提出。

頌:鞭梢不離身,恐伊踏入埃及。相會純潔和諧,鎖無拘無束。

第六,騎牛回家

前言:戰事已過,得失猶空。唱樵夫村的歌,放孩子們的野歌。越過牛,望向天空。叫不回來就抓不到籠子。

頌:騎牛欲歸,羌笛聲送夕陽紅。拍歌的時候沒必要鼓著嘴唇和牙齒。

七、忘牛救人

前言:法無二法,牛為例。蹄兔的同義詞說明魚的不同。像金子從礦裏出來,像月亮離開雲層。壹道寒光,作勢要往外搶。

頌:騎牛得了山家,牛空人閑。紅日猶夢,鞭繩空。

八、人忘牛。

序:壹切感情脫落,神聖之意空。有佛的地方不需要旅行,沒有佛的地方也不需要經過。兩頭都看不到。百鳥勝中國,壹場比賽。

頌:鞭人牛皆空,天闊難信。紅爐烈焰爭雪,只有在這裏才能遇見我們的祖先。

九、返璞歸真。

前言:原本寧靜,不受壹片塵埃影響。觀中有沈浮,無為中有寂靜。異的眼光,假的修養。水是綠色的,山是綠色的。

頌:返璞歸真需要很大的努力,就像直往下走,又瞎又聾。廟前空無壹物,水自花紅。

十、他把手伸進網裏。

前言:柴門獨尊,千聖不知。埋沒了自己的風景,迷失了曾經先賢的道路。提著瓢進市場,帶著杖回家。酒樓滿魚化佛。

頌:袒胸跺腳入溝,抹土畫塵笑遍臉頰。不要用神仙的秘訣,教枯木開花。

另:禪宗十牛圖

文/景輝長老

要管好我們的心,具體操作壹定要講調心。我把我們的心比作牛。任何壹個當過農民的人都知道,壹頭牛從來不聽話,不耕地,也不做任何工作。將它馴服成順從、工作和耕作需要壹些時間。馴服壹頭牛就是馴服它。馴服牛是不容易的,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古人把平復內心的過程分為十個階段,畫了十幅圖,每幅圖都是壹步步遞進,串聯起來的,這樣我們看這十幅圖就明白是怎麽回事了。白林寺接待室裏還有壹套現代人畫的“十頭牛”。壹位70多歲的德國天主教神父也研究冥想。他在印度和日本學習了二十年。當他看到柏林神廟墻上掛著的十頭牛的照片時,他說:“哦,這是告訴我們如何努力學習。”他用德語說這些話,他壹眼就明白了。形象化的東西容易打動人。《十牛圖》配有十首詩,每首詩都解釋了每幅圖的內容,也就是說,龔銘在那個階段努力的境界和方法是什麽。它既有功夫和洞見的內容,又有文學意義,對吸引壹些有文化的人入禪修行有很大作用。自宋代以來,大概不下二十位禪師用詩意的語言描述過十牛圖。最早的《十牛賦》是宋代高僧闊安所作,後來有高僧來與他作詩。

我們不應該單純從文學的角度去看這些詩,壹定要結合功夫和見識去讀,這樣才能對如何經營這顆心有壹個非常生動的認識。

壹、找牛《十牛頌》有十個階段。第壹階段是“找牛”找內心的牛。這只心牛已經丟了,也不知道藏在哪裏。它藏在草叢裏嗎?還是躲在樹林裏?躲在懸崖下?藏在草叢裏,比喻這顆心被邪見封鎖,藏在壹座高山裏。這是壹個隱喻,這顆心被我和高拱堵住了,藏在泥裏,就像壹頭水牛。它走到泥塘邊,只有頭露在外面,全身都在泥裏。水牛的顏色和泥的顏色壹樣,所以妳很難找到它。什麽是沼澤?是我們的情欲,埋沒了我們的心牛。所以我們才在找!我能在哪裏找到它?就在對與錯之間,看看我們有多努力。所以找這個心牛。禪師郭安的詩寫道:

壹望無垠的草地去追尋,水的遼闊和山的遙遠。

疲憊不堪,筋疲力盡,哪裏也找不到,卻聞楓樹晚吟。

牛在哪裏?草叢裏找,樹林裏找,水邊找,累死也找不到。從早到晚,依然沒有牛的蹤影,只有知了在樹上唱歌。我們心無邊,不得安寧。

“用這個把眼睛弄清楚,註意壹件事”“如果妳的心靈放松了,妳還能抓住妳的急手,比如用繩子捆住鳥的腳,妳想飛還能抓住它”都是關於管理和尋找妳的心靈的過程,這是修行的第壹階段。這是什麽意思?也就是說這個方法不管用。這個方法不對,那個方法也不對。我的心總是不安,我的幻想在飛翔。師父,我該念佛還是持咒?打坐比較好嗎?找不到調整這顆心的方法。實際上壹切都準備好了。只要妳肯用功夫,按照方法去做,自然會有去處。不要半途而廢,要有決心。妳要遵循壹定的規則,耐心去做,自然會有結果。

二、見跡第二階段是“見跡”。牛沒有看到,但她看到了牛走過的腳印。有腳印,牛壹定是從這裏走過的,妳可以順著腳印走,找到牛的好消息就在前面。見跡是比喻我們在聽經之初就明白了意思,知道要經過什麽樣的過程才能擺脫心中的泥水,並據此找到修復的方法。頌歌:

靠近水邊的樹林下有很多痕跡,那麽從草叢裏能看到草嗎?

就算是在更深的大山裏,廖天的鼻孔怎麽可能藏得住他?

在水邊,在森林下面,我看到了牛的腳印,而且不是壹個,而是很多。有沒有可能把草留下?草叢裏也有腳印,牛的足跡因為風把草吹倒了,被草蓋住了。水邊的森林下的腳印很容易看到,但是草地上不容易看到那個地方的牛的足跡。也就是說,有時候我很清楚,有時候我很迷茫。“就算山再深,廖天的鼻孔怎麽藏得住他?”這個“和”(音拖)字需要古音發音,讀起來不押韻。就算山很深,牛畢竟是大東西,想躲也躲不過。也就是說,只要我們有決心,有信心,這份赤子之心總會顯露出來。只要專註,不放松,自然會有找心牛的時候。

三、看牛第三階段是“看牛”。比喻功夫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見了牛。在禪宗功夫裏叫“破原指”,或開悟,或見道。所謂見牛,比喻靠聞法而學的功夫,看見自己的心牛。當妳看到牛的時候,妳就看到了法和心。當妳看到佛法時,妳就看到了佛。但是這裏不是壹切都圓滿完成了嗎?還沒有。那只是找到這頭牛,進壹步的努力還有待。頌歌:

黃鸝枝頭有聲,岸上暖風柳青。

只有這樣,才無處可避,難以畫出密密麻麻的人頭。

陽光明媚的天氣和綠色的柳樹表明我們內心的和平與安寧。突然,我抓住了牛的鼻孔,看到了我的心牛。這時候的快樂是無法形容的,所以是“腦袋密密麻麻,很難畫圖。”此時的心情是“像喝水壹樣,很了解自己。”有人說,遇見心上人的那壹刻,就像壹只在岸上呆了很久的青蛙,突然發現了壹片清澈的水,撲通壹聲跳進了水裏。青蛙在水裏遊泳。太幸福了,太舒服了,太舒服了。只有青蛙知道。我們很難理解。我們只是覺得它遊得很開心。這是什麽意思?說明人是真正開悟的,看到這個心,那種利益就不是* * *,不能與人分享。外人只能分享他外在的喜悅,無法分享他內心的平靜。我們修行人有時候會有短暫的平靜,那種平靜不是* * *。外部財富會流失,會借出去,會被騙走。沒有人能拿走我們內在的財富,從開悟中獲益。所以,內在的財富比外在的財富更重要。內心的財富壹旦擁有,就永遠不會失去。

四、得牛第四階段是“得牛”。明白了。妳得到這頭牛後,妳可以馴服它,訓練它。雖然很迷人,但還是有麻煩的習慣。如果沒有經過磨煉,沒有很好的修養,還是有可能反復的。個別禪宗人因為開悟後沒有做好保護責任的功夫而出現反復現象。禪宗歷史上有這樣的記載。所以開悟後的護崗很重要。看清真相,逐漸改掉習慣。看清真相是開悟,逐漸改掉習慣是功夫。頌歌:

想盡辦法得到運河,卻很難擺脫內心的強大。

有時候去高原,住在雲的深處。

“渠”是“它”,是心。我們辛辛苦苦找到了這頭心牛,但是從壹開始,麻煩的習氣就很重,必須不斷打磨培養,改掉習氣,培養富貴,原諒過去的罪過,才能維持已經取得的成績。這種情況下,功夫有時會走失,鑫牛有時會跑路。跑去哪裏?奔向我緩慢的高原,奔向情欲的煙雲深處。不過,既然已經得到了,暫時迷路也沒關系。因為我們的功夫是有基礎的,所以總是把通知提出來。就算暫時迷失了,只要調出預告,又不是完全沒看過新牛的無邪階段。所以我得到了牛,不是壹切都好,但功夫還在後頭。見道之後,必須進入修道階段。見道易修煉,修煉不到位,或者力度不夠,反復。我們見過壹些實幹的老參,剛開始很有見地,但是到了具體問題,就沒有開火了。沒有明火的時候是什麽?那是壹個睡眠不能發光的地方。也有修行好有見識的人,過不了色欲這壹關,又回去了。

五、放牛調整這顆心的第五個階段是“放牛”,小心地放牛這顆心。這張圖是壹個人拿著牛繩,仔細盯著牛看。別讓這頭牛出什麽苗,讓它吃“草”。所謂“本分草料”,就是壹切按規矩來,不逾矩就可以為所欲為。此時的狀態是:

Whiplash從不離開他的身體,害怕伊拉克會變成塵土。

相會純潔和諧,鎖無拘無束。

為什麽要緊緊握住Whiplash不放松?我怕這個心牛再犯錯,再次走入塵埃。“相必清凈和諧,鎖必無拘無束。”牛羊牧民技術嫻熟,不揮鞭也會很聽話的跟著人走。這就是“努力,熟練”的階段。從有意使用到無意使用,從有意識的調整這個心,當妳熟練了,調整它不調整,調整它不調整。到這壹點,也就是從人生禪到禪生,我始終在道中。“行是禪,坐是禪,言無聲而動。”

六、騎牛回家第六階段叫“騎牛回家”。功夫更進壹步。不要睜著眼睛拽牛鼻子。妳可以倒著騎在牛背上,壹路回家。比喻擺脫情感和知識的妄想,用自己的心去騎牛,回到自己原來的故鄉,回到自己的樂園和莊嚴的土地。此時,骯臟邪惡的世界已經完全轉變為壹個沒有煩惱和戰爭的幹凈莊嚴的世界。我們內心的戰爭是什麽?與自己抗爭。正念與邪念在交戰,清凈與汙染在交戰,戒智與貪欲在交戰。有壹種佛叫鬥佛,能征服自己的情欲,成佛。頌歌:

騎著牛回家,羌笛聲送晚霞。

拍歌的時候沒必要鼓著嘴唇和牙齒。

到這個時候,壹切都合規的做好了。到這個時候,山是綠的,水是綠的,花是好的,月亮是圓的,壹切都是那麽美好。因為心清凈了,世界清凈了,地清凈了。心清凈,所以壹切清凈。用佛的眼光看壹切,壹切與佛無異。用眾生的眼光看壹切,壹切都是和自己對立的。用佛的眼光看壹切,壹切都和佛壹樣。這是很奇妙的事情,也是很平常的事情。我們不妨觀察和反思壹下自己。當我們無聊的時候,家裏的壹切似乎都不愉快,每個人似乎都對自己有意見。當我們的心是幹凈快樂的時候,我們看到花是那麽好,孩子是那麽好,窗戶是明亮幹凈的,壹切都很好。這就是心主宰壹切。心好,風景就好,心不好,什麽都不好。我們心裏有煩惱,經常說:“煩死了!”“他心煩的時候,哪怕親戚朋友去問他壹個問題,說壹句話,他的回復是什麽?”我厭倦了妳去那裏!“有些煩惱,或者說所有的煩惱,都是自己找的。有什麽值得擔心的嗎?壹個都沒有。為什麽這麽說?妳的煩惱對別人和壹切都沒有影響,除了妳自己。無聊的時候,妳看那盆花不好看。其實那盆花還是壹樣的。不無聊的時候,妳看那盆花特別好看。其實盆花壹點都沒變,只是心態變了。我們自己煩自己沒關系,但是我們經常把自己的煩強加給別人,讓別人擔心。如此無事生非,還連累了別人。我們每個人都要時常反省這顆心,讓自己活在美好的狀態中,活在鳥語花香的自然環境中,讓自己的內心充滿寧靜、歌聲、歡笑、智慧和慈悲,內心的煩惱自然會漸漸淡去。

那個美妙的地方,那裏有鮮花,鳥兒歌唱,鸚哥和嚴武,是心靈的幸福和我們的家。所以我們應該趕快回家,不要在外面遊蕩。

七、忘牛救人?回到家應該做什麽?當妳回到家,不要總是認為這是我的家,這是我的家。那還是壹種堅持,還是壹種障礙。所以在第七階段,要“忘牛救人”,放下這個妳看得見、管得著的心,讓妳的智慧獨自發光。「獨智」是什麽意思?說明妳沒有要管理的對象。那時候是個明亮隱蔽的地方,什麽都沒有。仿佛十五的月亮到了半夜,明月當頭,萬籟俱寂,所有的境界都融化在月光裏。那叫“忘牛救人”。只有智慧,沒有邊界。只有能發光的智慧,沒有發光的地方。這就意味著,如果妳能回到妳覺得自己無所事事的家鄉,妳就不需要再修行了,妳就無所事事,成為壹個無所事事的道士。

但是這個階段是暫時的。《維摩詰經》說這叫“無為”,有的經典稱之為“現行法涅槃”。菩薩這個階段的狀態應該是怎樣的?欲“無為而無不為”,從身用之,則可廣眾生。如果停留在這個階段,那只會是小乘涅槃。不在此地久留,就證明大乘無涅槃。此時的狀態是:

騎牛已到家,牛空人閑。

紅日猶夢,鞭繩空。

回到家,回到寶庫,回到涅槃山,騎牛已經得到了家山,牛空了,人閑了,可以好好睡壹覺了。太陽在第三極妳還在做夢,因為妳是個無事可做的道士。沒什麽可做的,所以這個時候,什麽方法都不需要。沒有鞭子,沒有繩子。妳把它放在哪裏?放在堆放雜物的倉庫裏,所以叫“鞭繩空草堂房”小乘人就停在這個地方,再也不往前走了。妳看,“紅日裏還是夢”,多幸福啊!當然,這只是描述,並不是說小乘已經涅槃,他還在做夢。他沒有夢想。只是用世間人睡得無憂無慮的那種情況來比喻涅槃的境界。

八、人忘牛?忘牛救人永遠不晚,但我們需要走得更遠。第八階段,人牛忘,法空。比喻萬物脫落,聖解不存在,佛是空的。這時候壹幅畫就是壹個大圈,裏面什麽都沒有,什麽都沒有,人和牛,我的堅持和執法都被打破了。這是從小乘涅槃到大乘涅槃,有這樣壹個休息站。所以這首頌歌說:

鞭梢人和牛皆空,天闊難信。

紅爐烈焰爭雪,只有在這裏才能遇見我們的祖先。

到這個地方,妳可以和佛從上面同壹個鼻孔出氣。到了這個地方,就像壹個紅色的火爐,容不得雪。雪花飛向紅爐,瞬間融化。也就是說,這時候的智慧就像是紅爐的火焰。佛來佛往斬,魔來斬。妳看紅爐裏的火,遇到什麽就燒什麽,那是大智慧,壹切都融化了。到這個時候,就認為大事件已經完成了。

九、返璞歸真?第九階段叫“返璞歸真”。有了壹幅綠水青山,不留塵埃,不留花的圖畫,我們就可以比較真誠與純潔,沒有煩惱與妄想,身體就是壹切法的實相。回歸本源,回家徹底坐下來。頌歌:

返璞歸真是白費力氣,又瞎又聾就像直接下去壹樣。

廟前空無壹物,水自花紅。

以禪的三界而言,此時,就是看山或山,看水或水。餓了吃困了睡,返璞歸真,萬事俱備,無話可說,無所事事。但不是到此為止了嗎?如果妳就此打住,妳還是個傻瓜,這沒什麽。如果妳修到這個地方之後沒有再往前走,只能說他浪費了忠信的支撐,沒有用,只是為了個人的快樂。

十、他把手伸進鄉下?最後壹個階段叫做“入鄉隨俗”。妳要向後航行,回到苦難的世界,做壹次對壹切苦難眾生的仁慈航行。“是什麽渧"?“市場”是賣東西的十字路口。如果妳到十字街去教化眾生,那就叫“入市”。“入鄉隨俗”就是走到十字路口,“垂手”就是教育眾生。太虛大師有對聯:“願佛手垂下,以得民心。”阿彌陀佛的手只垂下,另壹只手托住蓮花臺。大師希望阿彌陀佛的手也垂下來,雙手都放下,可以吸引更多的眾生。幫助壹切眾生,垂下慈悲之手,人在市井之塵,說明我們的修行不偏上,向下可以做利他之事。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說,我們將以與生俱來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業。我們平時唱這首高調的歌,說我們是以出世的精神在做我們入世的事情,實際上並沒有達到那個程度。不是在生的精神上,也是在入世的事業上。因為有貪,有怒,有傻,所以不平等,有失偏頗。此時的狀態應該是:

露胸,絆腳,笑滿臉頰。

不要用神仙的秘訣,教枯木開花。

這幅畫表現的是壹個大腹便便的布袋和尚,赤裸著胸膛來到人間,滿臉灰塵,卻始終面帶微笑。這個時候就不需要神密了。枯木將開花,蓮花將在火中誕生。枯木開花,火中生蓮。枯樹開花,就是他能做他不能做的事;蓮花生於火,他可以去任何困難的地方為眾生受苦。放下手就是幫助眾生,吸引眾生,教育眾生,解脫眾生。心態調整的最終目的就是這個。就是把心態調整到懵懂、無憂、貪婪、癡情,最後全心全意為大眾服務,為大眾做牛做馬。

至此,我想起壹個趙州和尚的公案。有學者問肇州和尚:“佛法如何?”趙州的和尚說:“趙州橋!”秀才又問:“趙州橋怎麽樣?”趙州的和尚說:“牽驢牽馬!”那是入鄉隨俗的精神,那是菩薩的精神。什麽是菩薩精神?菩薩的精神是大地的精神,橋梁的精神!

——本文節選自靜慧《生命禪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