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懿榮(1845—1900年) 字正儒,壹字廉生,山東福山(今煙臺市福山區)古現村人。中國近代金石學家、甲骨文的發現者和愛國誌士。
生平
王懿榮(1845——1900年) 字正儒,壹字廉生,山東福山(今煙臺市開發區)古現村人。中國近代金石學家、甲骨文的發現者和愛國誌士。光緒六年(壹八八○年)進士,以翰林擢侍讀,官至祭酒,《清史稿》有傳。
出身於封建士大夫家庭。幼承家學,6歲入古現村王氏家塾,15歲隨父進京。他聰穎勤奮,泛涉書史,有過目不忘之譽。青年時代,性“篤好舊槧本書、古彜器、碑版圖畫之屬”,尤潛心於金石之學。為搜求文物古籍,足跡遍及魯、冀、陜、豫、川等地,“凡書籍字畫、三代以來之銅器印章、泉貨殘石片瓦無不珍藏而秘玩之”。曾先後拜訪當時著名的收藏家、金石 學者潘祖蔭、 吳大贗等人, 同他們***同切磋琢磨,撰有《漢石存目》《古泉選》《南北朝存石目》《福山金石誌》等書,成為當時著名的金石學家。
王懿榮1880年(光緒六年)中進士,1883年任翰林院編修,1894年(光緒二十年)升遷侍讀並入值南書房。曾三任翰林院庶常館教習,三為國子監祭酒,“諸生得其指授,皆相勉為實學”,時人稱其為“太學師”。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他第壹個發現甲骨文,並將其時代斷為商代。此舉轟動了中外學術界,把漢字的歷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時代,開創了文字學、歷史學研究的新局面。 他敬仰民族英雄戚繼光。1888年(光緒十四年)重印了戚繼光的《止止堂集》,並為作序。1894年(光緒二十年)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他憂心如焚,要求回鄉辦團練禦敵獲準,便迅速趕赴濟南會同山東巡撫商酌防務,繼又赴登州(今蓬萊市)周覽形勢,組成壹支初具規模的抗日團練。正當他準備率團迎擊敵人時,李鴻章卻已同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他壯誌未酬,忿然寫下七絕《偶感》壹首: “豈有雄心輒請纓,念家山破自魂驚。 歸來整旅蝦夷散,五夜猶聞匣劍鳴。” 隨後,他變賣家產,繳還國家餉銀,遣散抗日將士。山東巡撫饋以千金,他分文不受。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他受命於危難之時,任京師團練大臣, 負責保衛京城。7月20日,侵略軍攻入東便門,他率團練奮勇抵抗,寡難敵眾,不願為亡國奴,遂書絕命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於止知其所止,此為近之。”偕繼室謝夫人、長媳張夫人,從容投井殉國,時年55歲。
成就
著有《漢石存目》二卷、《南北朝存石目》八卷、《天壤閣雜記》壹卷、《翠墨園語》等書。王氏富藏古璽印,其後人輯錄復刊本《福山王氏劫余印存》壹冊,殆庚子之役藏印散失後僅存者。胡厚宣所著《五十年甲骨文發現的總結》壹書說,王懿榮於壹八九九年首先發現甲骨刻辭,並斷為是古代文字,是我國第壹代甲骨學家。 王懿榮又以精研古幣見稱,與錢幣名家鮑康(鮑子年)、李佐賢(李竹朋)、楊繼震(楊幼雲)、潘祖蔭(潘伯寅)、胡義贊(胡石查)、吳大澄(吳清卿),以及稍後之劉鶚(劉鐵雲)、羅振玉(羅叔蘊)諸人多有過從。據羅振玉《俑廬日劄》稱,王氏歿後,所藏錢幣為劉鶚所得。其錢幣學方面著述,已刊行的僅有神州國光社版《古泉精選》壹卷。
如滿意,請采納,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