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補中益氣合劑簡介

補中益氣合劑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補中益氣合劑藥典標準 2.1 品名 2.2 處方 2.3 制法 2.4 性狀 2.5 鑒別 2.6 檢查 2.6.1 相對密度 2.6.2 pH值 2.6.3 其他 2.7 含量測定 2.7.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2.7.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2.7.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2.7.4 測定法 2.8 功能與主治 2.9 用法與用量 2.10 貯藏 2.11 版本 3 中藥部頒標準 3.1 拼音名 3.2 標準編號 3.3 處方 3.4 制法 3.5 性狀 3.6 檢查 3.7 功能與主治 3.8 用法與用量 3.9 貯藏 4 補中益氣合劑說明書 4.1 藥品類型 4.2 藥品名稱 4.3 藥品漢語拼音 4.4 成份 4.5 性狀 4.6 補中益氣合劑的功能主治 4.7 補中益氣合劑的用法用量 4.8 註意事項 4.9 補中益氣合劑與其它藥物的相互作用 4.10 備註 附: 1 古籍中的補中益氣合劑 * 補中益氣合劑相關藥品說明書其它版本 1 拼音

bǔ zhōng yì qì hé jì

2 補中益氣合劑藥典標準 2.1 品名

補中益氣合劑

Buzhong Yiqi Heji

2.2 處方

炙黃芪280g、黨參84g、炙甘草140g、炒白術84g、當歸84g、升麻84g、柴胡84g、陳皮84g

2.3 制法

以上八味,取白術、陳皮、當歸提取揮發油,揮發油及蒸餾後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藥渣和生姜28g,用50%乙醇作溶劑,浸潰24小時後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回收乙醇至無醇味。其余黃芪等五味與大棗56g加水煎煮三次,每次2小時,煎液濾過,濾液合並,濃縮至1000ml,與上述蒸餾後的水溶液及濃縮液合並,靜置,濾過,濃縮至約1000ml,加入苯甲酸鈉3g,放冷,加入上述揮發油,加水至1000ml,攪勻,分裝,即得。

2.4 性狀

本品為棕褐色的液體;氣香,味甜、微苦。

2.5 鑒別

(1)取本品20ml,用乙醚提取2次,每次20ml,合並乙醚液,蒸幹,殘渣加環己烷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白術對照藥材0.5g,加水20ml,煎煮20分鐘,放冷,濾過,濾液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2: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2)取本品20ml,加稀鹽酸5ml,超聲處理5分鐘,靜置,離心,取沈澱物,加稀乙醇1ml使溶解,用10%碳酸氫鈉溶液調節pH值至中性,稍加熱,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甘草酸單銨鹽對照品,加稀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F254薄層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6:1:3)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置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3)取當歸對照藥材0.3g,加乙醚20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濾液揮幹,殘渣加環己烷1ml使溶解,作為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鑒別](1)項下的供試品溶液及上述對照藥材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乙酸乙酯(9: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4)取本品20ml,用乙酸乙酯提取2次,每次20ml,合並乙酸乙酯液,揮幹,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橙皮苷對照品,加甲醇制成飽和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水(100:17:13)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三氯化鋁試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2.6 檢查 2.6.1 相對密度

應不低於1.08(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Ⅶ A)。

2.6.2 pH值

應為4.0~5.0(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Ⅶ G)。

2.6.3 其他

應符合合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Ⅰ J)。

2.7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Ⅵ D)測定。

2.7.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以乙腈-水(35:65)為流動相;用蒸發光散射檢測器檢測。理論板數按黃芪甲苷峰計算應不低於4500。

2.7.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黃芪甲苷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即得。

2.7.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裝量項下的本品,混勻,精密量取20ml,用水飽和的正丁醇振搖提取6次,每次20ml,合並正丁醇提取液,用氨試液洗滌3次,每次40ml.正丁醇液回收溶劑至於,殘渣用甲醇溶解,轉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2.7.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5μl、10μl、15μl、20μl與供試品溶液20μl,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用標準曲線對數方程計算,即得。

本品每1ml含炙黃芪以黃芪甲苷(C41H68O14)計,不得少於0.10mg。

2.8 功能與主治

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用於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所致的泄瀉、脫肛、陰挺,癥見體倦乏力、食少、腹脹、便溏久瀉、 *** 下墜或脫肛、子宮脫垂。

2.9 用法與用量

口服。壹次10~15 ml,壹日3次。

2.10 貯藏

密封,置陰涼處。

2.11 版本

《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 第壹增補本

3 中藥部頒標準 3.1 拼音名

Buzhong Yiqi Heji

3.2 標準編號

WS3B028990

3.3 處方

黃芪(蜜炙) 280g 黨參 84g 甘草(蜜炙) 140g 白術 84g 當歸 84g 升麻 84g 柴胡 84g 陳皮 84g 生姜 28g 大棗 56g

3.4 制法

以上十味,白術、陳皮、當歸提取揮發油,蒸餾後的水溶液另器收集; 藥渣和生姜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 附錄11頁 ),用50%乙醇作溶劑,浸 漬24小時,進行滲漉,漉液回收乙醇;其余黃芪等六味加水煎煮三次,每次 2小時,合 並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1000ml,與上述水溶液、漉液合並,靜置,濾過,濃縮至約 1000ml,加入苯甲酸鈉 3g,放冷,加入上述揮發油,調整總量至1000ml,攪勻,即得。

3.5 性狀

本品為棕褐色的液體;氣香,味甜、微苦。

3.6 檢查

相對密度 應不低於1.08(附錄26頁)。 pH值  應為 4.0~5.0 (附錄44頁)。 其他 應符合合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 1頁)。

3.7 功能與主治

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用於脾胃虛弱,中氣下陷,體倦乏力,食 少腹脹,久瀉,脫肛,子宮脫垂。

3.8 用法與用量

口服,壹次10~15ml,壹日 3次。

3.9 貯藏

密封,置陰涼處。

4 補中益氣合劑說明書 4.1 藥品類型

中藥

4.2 藥品名稱

補中益氣合劑

4.3 藥品漢語拼音

Buzhong Yiqi Heji

4.4 成份

炙黃芪、黨參、炙甘草、炒白術、當歸、升麻、柴胡、陳皮

4.5 性狀

補中益氣合劑為棕褐色的液體;氣香,味甜、微苦。

4.6 補中益氣合劑的功能主治

補中益氣。用於體倦乏力,內臟下垂。

4.7 補中益氣合劑的用法用量

口服,壹次1015毫升,壹日3次。

4.8 註意事項

1.補中益氣合劑不適用於惡寒發熱表證者,暴飲暴食脘腹脹滿實證者。

2.不宜和感冒類藥同時服用。

3.高血壓患者慎服。

4.服補中益氣合劑時不宜同時服用藜蘆或其制劑。

5.補中益氣合劑宜空腹或飯前服為佳,亦可在進食同時服。

6.按照用法用量服用,糖尿病患者及小兒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7.服藥期間出現頭痛、頭暈、復視等癥,或皮疹、面紅者,以及血壓有上升趨勢,應立即停藥。

8.對補中益氣合劑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9.補中益氣合劑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10.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11.請將補中益氣合劑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2.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補中益氣合劑前請咨詢醫師或藥師。

4.9 藥物相互作用

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咨詢醫師或藥師。

4.10 備註

請仔細閱讀說明書並按說明使用或在藥師指導下購買和使用。

古籍中的補中益氣合劑 《張氏醫通》:[卷二諸傷門]暑(參緒論暑證)

誤與下藥者。大劑桂苓丸可療之。惟誤用附子者。雖有合劑。不能起矣。至於觸熱勞形。卒然倒仆。方書用道途中...

《張氏醫通》:[卷四諸嘔逆門]霍亂(幹霍亂、吐利)

羈絆脾胃之間。導痰湯加羌、防。瀉屬脾。宜升胃。補中益氣湯。吐屬胃。宜醒脾。六君子加香、砂。吐瀉並作。...

《類證治裁》:[卷之二]汗癥論治

泄者,皆陰陽不和半表半裏癥。小柴胡湯、逍遙散,皆合劑也。外有頭汗,頭者,諸陽之會,邪搏諸陽,津液上湊...

《胎產心法》:[卷之上]瘧論

柴胡,倍人參,以參乃舉胎聖藥也,間有不應,又需補中益氣湯升舉之。若中有留滯,則枳實理中加桂枝、柴胡,...

《張氏醫通》:[卷九雜門]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