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風俗?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風俗?

壹、天下第壹關——劍門關

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城北30公裏處。它生活在大尖山的斷裂處,兩邊懸崖峭壁,直插雲霄,峰巒如劍。懸崖斷崖,兩壁相對,形似門,故稱“劍門”。享有“劍門天下危”的美譽,俗稱“天下第壹關”、“蜀中門戶”。

巍峨的劍門關,因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相傳戰國時,秦惠王想吞並蜀國,卻沒有辦法進入蜀國。他謊稱給了他五個美女和五頭金屬牛。蜀王信以為真,派身邊五個丁力士開道,入秦迎娶美女,運送金牛,然後開了這條蜀道,史稱“金牛道”,又稱劍門蜀道。

三國時期,蜀國宰相諸葛亮率軍攻打魏國。當他看到雄偉的山峰和陡峭的山脈時,他命令軍士切割巖石,架設飛梁,修建棧道。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屯糧、屯兵、練兵。他還在大尖山絕壁之間的峽谷口修了壹座石門,建了壹座大門,並派兵把守。當時魏軍鎮西將軍鐘會率654.38+萬兵取漢中,配合劍門關奪蜀。蜀將姜率三萬兵馬退守劍門關,抵擋鐘會六億五千四百三十八萬余人。真可謂“壹人守之,萬人不能逼之”。

劍門關是劍門蜀道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也是劍門關國家森林公園的主體部分。“劍門天下第壹,九寨天下第壹,峨眉天下第壹,青城天下第壹”。劍門關作為四川省四大景觀,首屈壹指。歷史上有句話:“破劍門似勝川”。

它是古代劍門關蜀道上的壹個重要關口。總面積:186.2平方公裏。規劃面積142平方公裏。劍門關是數百裏尖山中間的壹個缺口。這72座山峰形狀像劍,就像壹個天然屏障。有“且壹人守之,萬人不能逼之”之勢,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

發生了100多次戰爭,10多位皇帝來到這裏,無數文人留下了近4000部作品。當年蜀國大將姜維拒絕魏軍十萬大軍入關。有諸葛亮劍關遺址、古剎、珍貴碑刻、劍門四景(劍門細雨、梁山松濤、夕陽紅絕壁、翠雲染雪)、劍門四絕(姜維石像、千年紫荊花、松柏常青、尖山石筍)。

二、關中關——武勝關

武勝關位於雞公山風景區的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河南雞公山位於河南省信陽市雞公山區南35公裏,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中國九大名關之壹的武勝關。春秋時稱為致遠、驪山。秦朝統壹中國後,改為舞陽關。南宋時,改名為武勝關。

唐稱驪山關,後稱舞陽關。清初稱武勝關。南鎖鄂州,北屏中原,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武勝關在古代被稱為偉大的隧道口。被譽為“綠部富楚,三江緊”的寶地。千百年來,這裏壹直是兵家必爭之地。東有九裏關,西有平井關,合稱益陽(今信陽)三關。有“關中關”之譽。

武勝關地處險要之地,附近山巒縱橫交錯,群峰相連。關城為山所阻,山削為隘口。古代形容為“車不能過軌,馬不能同時騎”。壹直是南北方競爭的地方,也是必經之路。周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在吳的之戰中,吳軍迂回進攻楚國,越過大隧道,深入楚國腹地,與楚軍在漢水對峙,然後識破楚軍偏師封鎖大隧道,切斷後路的計劃,最後楚軍突圍。

南北朝時期,北魏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北魏三關司令侯鄧投奔梁朝,阻斷了北魏軍隊南下攻梁的通道。次年,北魏從中山派王贏率領主力爭奪舞陽關,經過數日激戰,擊退了關公梁軍。為了奪取關隘的控制權,梁和魏在三關壹直爭執不下,幾十年來屢戰屢敗。

南宋(1259),忽必烈率軍渡淮河,大敗關。以關為基地,卻不能進攻。後來因為駐軍棄關南而逃,方月官南下武昌(今湖北鄂州),迫使南宋媾和,形成“鄂州之盟”。今天有壹條京廣鐵路經過這裏。

這個關隘分隔了雞公山和桐柏山,也成為鄂豫兩省的分界標誌之壹。在河南,信陽的武勝關村離牌坊很近,而湖北這邊屬於廣水市的武勝關鎮。廣水市武勝關鎮有武勝關遺址、鎮守武勝關的將軍村、離武漢最近的黑龍潭瀑布群等景點,還有著名的“孝心碑”等文化景點。

武勝關的戰爭最早要追溯到黃帝和蚩尤的戰爭,春秋以來有記載的大大小小的戰爭就有60多次。著名軍事家孫武於公元前506年率軍攻打武勝關,隨後占領杜英。“楚失三關,而後失社稷。”

嶽飛曾把這裏作為收復中原的基地,並派牛臯將軍去武勝關地區。太平天國和後來的撚軍賴部也在武勝關壹帶與清軍決壹死戰,最後大敗。為了顯示自己的功績,清帝把原來的舞陽關改名為武勝關。

第三,今天唯壹的港口——友誼關

友誼關位於廣西憑祥市西南端。322國道終點經過友誼關拱門,與越南公路相連。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陸路通道,國家壹類口岸,距憑祥市18km。觀樓的左邊是左壁山的城墻,右邊是富友山的城墻,猶如連接兩座山山麓的巨蟒,氣勢磅礴。早在漢代就在這裏建立了,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原名永濟關,後改名界首關、大南關,明代設立鎮南關。

1953 1月,經當時的國務院批準,更名為睦南關。1965 1月,經國務院批準,更名為友誼通。

它在帝國主義侵略中兩次被毀。1957基本按原樣重建。整個建築由基座和回廊式亭子兩部分組成,高22米。基地建築面積365.7平方米,長23米,底寬15.9米,平均高度10米。公路穿過隧道形的單拱門,拱門上方漢白玉雕刻的“友誼關”三個大字是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元帥題寫的關的名字。

原來關樓的基座上只有壹層木質回廊,改建時改為鋼混結構,加了兩層回廊,每層平均80平米。回廊四周是大型的拱形窗戶,窗欞上裝飾著各種圖案,外墻鋪著墨綠色的石米,顯得莊嚴而古樸。

回廊壹樓以圖片的形式展示了鎮南關大捷、鎮南關起義、鎮南關插紅旗的歷史。二樓是中越兩國高層領導人的會議室。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周恩來總理曾兩次在這裏親切會見越南人民的領袖胡誌明主席。三樓是中國九大名俗展廳。

第四,嘉峪關,天下第壹關

嘉峪關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嘉峪關市以西5公裏。它是明長城西端的第壹關,也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它是明代萬裏長城西端的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最壯觀、保存最完好的古代軍事城堡,也是明代及後世長城沿線重要的軍事要塞。被譽為“中外大防”、“河西第壹關”。1965以關之名建城。

嘉峪關位於嘉峪關最窄的山谷中部,在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城關兩翼的城墻穿越大漠戈壁,向北8公裏,向南7公裏。它是世界上第壹個碼頭。明代以萬裏長城西端為主,自古以來就是河西第壹關。嘉峪關以險峻的地形和雄偉的景色而聞名。被譽為“天下第壹雄關”,與千裏之外的“天下第壹關”山海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嘉峪關東西城墻相通,東有光華門,西有柔遠門。都建了翁城。嘉峪關內墻上還有十四座碉樓、碉樓、角樓、閣樓、門樓,是長城眾多習俗中最完整的壹座。還有長城博物館,中國第壹個全面系統展示長城文化的主題博物館。

嘉峪關有631年的歷史,比山海關早建9年。明初,宋襄公、大將軍盛豐在征討勝利的路上。他選擇在嘉魚塬西麓修建關隘,嘉魚塬位於河西走廊中部,東臨酒泉,西接玉門,後接黑山,南接祁連。關城始建於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歷時168年,建成於公元1540年。

正如史料《秦邊略》所記載:“初有水,後有閉。有了建築,長城就後建,長城可以後守。”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建築精良。關城三垛,多道防線,城內壹城,城外壹護城河,形成守城之勢。由:內城、甕、雒城、護城河、三層三檐、山頂歇息高樓亭、護城河、長城峰臺等組成。

內城是管城的主體和中心,周長640米,面積25000平方米,高度10.7米。西側用黃土夯築,磚99999塊。內城東西門外,有甕背保護。甕門皆朝南,西甕之西以洛城為築。洛城墻中間向西封閉,門楣上刻有“嘉峪關”二字。關城現存建築主要有遊擊總府、關靜、關帝廟、戲臺、文昌閣等。

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守衛著南北寬約15公裏的峽谷區域,峽谷南部的秋來谷構成了通關的天然屏障。烽火碼頭縱橫交錯嘉峪關,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共66座碼頭。嘉峪關是壹個攻守兼備的天然地形。與附近的長城、城臺、護城河、烽火臺等設施形成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也被譽為“天下第壹雄關”。

雁門關,五九堵車之首

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以北約20公裏的雁門山,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並稱為“外三關”。雁門關在北京西北約40裏處,也被稱為“西光關”。

“天下九果醬,以雁門為首。”雄關四面環山,險象環生,巍然屹立於山巔。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嶺長城,蜿蜒於勢中,東至平型關、紫荊關、道馬關,達幽巖,連接茫茫大海;向西到漩口、寧武關、偏頭關,到達黃河。

關右的東門和西門,都是用巨磚堆砌而成,跨鵝過雲,氣度軒昂,門口分別刻著“天險”和“地理位置”兩塊匾額。東、西門上有高聳入雲的塔,塔內有楊家將雕像。唐代詩人李賀在《雁門》中寫下了雄關的豪邁氣勢:“烏雲壓城欲摧,光耀日。秋日號角響滿天,胭脂塞凝夜紫。紅旗半滾,援軍沖向易水;夜霜重,鼓聲陰沈。在黃金臺報妳的願,帶玉龍赴妳的死。”流傳至今。

雄偉的恒山沿著代縣的北界綿延。蜿蜒在山頂的內長城就像壹條玉帶連珠,把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連成壹體。北臨雁北高原,南接丁鑫盆地。著名的雁門古城堡建在陡峭的雁門山脊上。雁門山古稱狗竹山。這裏山峰挺拔,地勢險要。

自建雁門關後,甚至有“且壹人守之,萬人不能逼之”之勢,“外擴同宗守,內固太原之鑰,達三關,咽喉皆晉”。相傳每年春天,南雁北飛,嘴裏銜著蘆葦葉,飛到雁門盤旋許久,直至落葉。所以有“雁過出山”之說(《山海經》)。

雄關雁門居“天下九絕”(呂《春秋》)之首。自戰國趙武靈王以來,歷代都視此地為戰略要地。趙設雁門郡,從此雁門為郡、道、縣建制。雁門關的名稱始於初唐。由於北方突厥人的崛起,國內屢有內訌。唐守軍駐守雁門山,在制高點的鐵裹門處設城,鎮守將士。

“唐叔?地理學在這裏描述“東西山陡峭險峻,中間有路,蜿蜒崎嶇,山頂封閉,稱為西徑關,又名雁門關。“歷經五代十國,宋遼金元,用了四百多年。元朝建立了數千所房屋,關城被毀。洪武七年(1374),明代吉安侯祿監督民工在舊關東北十裏處修築新通路,地勢更加險要。

關城,周長兩英裏,兩英尺高的墻,石座和磚體,鋸齒狀的牙齒和三個洞。東門上建有陽臺,名為雁塔,門口嵌有石碑,橫寫“天險”(即“天險”)。楊六郎寺建在西門上,正門嵌有石碑,橫書“地理位置”。小北門沒有頂樓,但磚石結構格外堅固。門檻上的石碑橫刻著“雁門關”二字。

洞門兩側鑲磚,鐫刻楷書:“三關必無雙,丸子尊第壹關。”整個關城建築,虎龍環抱,氣勢磅礴。明清以後,關城重建頻繁。但隨著中國多民族統壹國家版圖的逐漸形成,內長城作為“內邊”的作用已經喪失,其所屬的雁門雄關也已廢棄。

六、古都的“咽喉”——紫荊關

紫荊關位於河北易縣紫晶山上,是內長城的重要關隘之壹。因地處居庸關與道馬關之間,明代合稱“內三關”,是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區的重要入口。

被稱為“吉林省南部第壹雄關”的紫荊關距離北京約340英裏。它位於河北省易縣西北部的紫晶山中段。古時因山上長滿紫荊花樹而得名。紫荊關依山傍水,東有萬仞,西有犀牛山,南有黃土嶺,北有拒馬河。是第七個“太行山八龍”——普銀龍,通往易縣和北京。至今仍是華北通往山西、內蒙古的交通樞紐,京元鐵路、國道108均在此交匯。

紫荊關,現存建築多為明代建築。近年來,“河山帶銳”和“紫塞金城”的南北門洞和大部分城墻得到修復。關城城墻依山而建,將近4英裏長。紫荊關北門的門樓早就不見了。現存大門上方,鑲嵌著兩塊石碑,上有“山川”字樣,下有“紫荊關”字樣,碑文為“萬歷定海聊城富光皂書”,濃墨重彩,樸實無華。

面對拒馬河的壹面,城墻的墻基有近壹裏長,底部是巨大的石塊,由大約50厘米寬、30厘米厚、1米長的花崗巖石塊砌成,看起來依然雄偉壯觀。據推測,這就是史書中記載的明朝將軍華雲龍修建的著名石墻。據說在長城的各個關隘中,像這樣用大石頭砌成的關城是非常罕見的,這表明明朝對紫晶關的重視。

據史料記載,兩千年來,涉及大陸和古都安危的戰爭多達數百次。1209年(南宋嘉定二年),成吉思汗率領壹支蒙古軍隊攻打金都燕京(北京),被阻止進入居庸關。到1213,成吉思汗攻下居庸關後,分兵紫晶關,繞道京畿西南側攻克紫晶關,內外夾擊,才奪取居庸關,攻下燕京。

在明朝,八達嶺是長城的分界點。長城從八達嶺西北到宣化和大同。內長城從八達嶺向西南延伸,形成以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內三關”為重點的拱形防禦體系。這時,朱元璋派大將華雲龍用花崗巖巨石建造紫荊關新城。

1449年(明朝十四年),韃靼的瓦拉部首領還率領數十萬人,挾持在“民變”中被俘的明英宗,假傳聖旨,誘騙其打開紫晶關,在北京西直門、德勝門外襲擊殺害,震動朝野。大多數朝臣建議棄城而逃。好在兵部尚書於謙率領北京守軍作戰,也未能先攻城,從紫荊關撤回長城,明朝和北京才得以保全。

這就是明朝著名的北京保衛戰。1927年期間,國民革命軍與軍閥吳的紅軍在紫荊關激戰。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115師在忻口戰役中收復紫荊關。1939 165438+10月,晉察冀邊區,在反掃蕩中,把淶源入侵的日軍誘入第2旅,誘至紫荊關附近的黃土嶺,打死近千人,殺死中將旅團長安倍廷秀。

1941年,13萬侵華日軍對晉察冀根據地發動了掃蕩。八路軍牽制敵人、掩護群眾的小部隊,把日軍引到紫荊關以南的瑯琊山,5名壯士跳下懸崖。

紫荊關是太行山的重要入口之壹,在戰國時期的《魯春秋》中被列為中國九大封鎖線之壹。秦漢時稱上谷關,東漢稱五阮關,隋唐稱白壁關,宋代稱金北關,金元時改名。公元前數百年,紫荊關已成為中國各民族遷徙作戰的戰略要道,經宣化、大同穿越太行山,到達華北平原和北京西南。

紫荊關在秦漢時期只是壹個土石壘成的小鎮,歷代都有修建。明朝朱元璋皇帝批準了名將華雲龍的提議,在舊城改建的同時,建設紫荊關新城。

紫荊關在保衛古都方面處於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著名的將軍於謙曾經說過:“風險是嚴重的...居庸和紫荊花都是輔助喉。論者先嘗居庸,後嘗紫荊花,不知看居庸得十分之三,看紫荊花得十分之七。”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學家顧在《天下郡縣之病》壹書中說得更形象:“居庸為我背,紫荊花為我喉,急則扼喉附背。”

紫荊關被稱為守護古都的危險堡壘。為什麽很多史料顯示由北向南進攻的古代軍隊會多次突破這裏,威脅北京?查閱史料,實地觀察,不難發現,紫荊關由於地處小盆地,不易防守,不像居庸關那樣卡在山間狹窄的軍事小道上。

拒馬河雖寬但不深,關城河沿線防線近壹裏,兩邊的山坡離地面只有兩三百米高,不算陡,很好爬。如果北侵之敵直接進攻,類似於在平地上攻城,但也可以在兩側山坡上進攻,這就使得守軍有限的兵力相當被動。

古城建造者大概深知這種不利局面,刻意將紫荊關建成大城市帶小城鎮,外城帶內城的格局。整個城市被分成了五個大小不壹的城市,前前後後,裏裏外外。敵人攻破重門後,守軍可以退到雙門繼續抵抗。如果雙門失敗,他們可以撤退到三重門,拖延敵人的攻擊,並等待增援。這就形成了紫荊關區別於其他關城的壹大特色。

令人驚訝的是,歷史上紫荊關曾經有9座城門,4座水門,19座敵樓。內外城相連,城門環環相扣。如果壹小隊敵兵不了解紫晶關城的結構布局,即使進攻關城,也會陷入迷宮,最後只會被守軍殲滅。我們憧憬地感嘆:如果紫荊關能完整修復,堪稱世界古建築奇跡。

七、唯壹的女兵駐紮地——娘子關

娘子關位於太行山西部,河北省井陘縣西口,山西省平定縣東北部綿山腳下,是山西省的咽喉。唐朝初年,高祖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帶兵鎮守此地,故名“娘子關”,原名“衛澤關”。

娘子關是長城的壹個著名關口。號稱萬裏長城第九關,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現存的關城建於明嘉靖二十年(1542)。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臨下,建有兩個相關的門。東門是壹座將軍磚門,題“直隸娘子關”,上面還有壹座平臺城守,似乎是用來檢閱士兵和觀察敵情的。南門危樓巍峨,氣勢雄偉,堅固,青石砌成。城門上“蘇江樓”巍然聳立,相傳是平陽公主聚集禦敵的地方。

門上的銘文顯示了娘子關的重要性。關城東南側的長城沿著綿山蜿蜒,巍峨挺拔。城西有洮河環繞,終年不化。險峻的山脈、河谷和長城在山西和河北之間構築了壹道天然屏障。有承天寨、老君洞、醋壇子、烽火臺、指臺、洗衣球、避暑山莊等十余處景點。據說是平陽公主在駐防時建造的。

娘子關村依山而建,沿河而居。大部分房子都是石頭建的,每棟房子都有100多年的歷史。小溪像水網壹樣沿著墻穿過房子。隨便走進壹戶人家,滿地都是水,村裏的女人在家門口洗衣服洗菜。有的村民在自家院子裏修了小橋自娛,讓溪水沿著院子轉。

頭頂葡萄架,橋邊石桌長椅,夜晚伴著流水聲,賞花賞月。水賦予村莊靈氣,形成美好的世界觀,即“人走在水上,水在屋下流”。村裏的沖山壁上還剩下24座巨型古石磨,遠遠就能聽到大石磨的隆隆聲。

即使在電力普及的今天,大石磨也在日夜轉動。周圍十裏八鄉的人都湧到村裏磨米磨面。村裏家家戶戶都有自制的液壓石磨,不用出去加工糧食,少了推磨的辛苦。為了方便查找,“壹號磨,二號磨……”刻在每家的門上。如果妳根據磨坊的號碼找到壹個人,妳就能坐在正確的位置上。

穿過村莊是壹條明清古道,曾被稱為“懸崖大道”、“興隆街”。這條路的年代無法考證,但從壹些依然保持著古韻的民居建築和青石板路上的坑坑窪窪,還是可以讀出它的悠久歷史。聰明的娘子關村民依托24個大型磨坊加工糧食,沿途開店迎客。

娘子關村的房子雖然都是石頭砌成的,但從寬度、大小、高度上還是能分出各家的財力。今天居住在這裏的村民大多是商人,也有守關戰士的後代,所以留下了“胡、楊、馬”等幾個特點。胡的壹處祖屋,遠非鄰屋可比。

不僅是寬敞的門樓,門前還有壹對石獅子,在擋土墻的石頭上雕刻著各種吉祥圖案。這房子沒有山西有錢人蓋的房子那麽寬,但各種門面、廂房、廂房都有,尤其是磚雕精致細膩。在買賣人的門檻上,自然寫著“賺錢成寶”“財源滾滾”之類的字眼。雖然不壹樣,但也透露出壹種質樸,這可能是晉中商人的特點。

八、居庸疊翠——居庸關

居庸關是北京北部長城沿線著名的古關城,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關城所在的山谷屬於太行山軍事重地所在的山區,地形極其險要。與紫荊關、道馬關、谷關並稱為明代北京西部四大名關,與紫荊關、道馬關並稱內三關。

在離北京50多公裏的昌平區。居庸關得名於秦朝。相傳秦始皇修長城時,將俘虜、士卒、強征民夫移至此處,意為“移往平庸之地”。漢代稱居庸關,三國時期稱西關。北齊時改為乃寬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等名稱。

居庸關地勢險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它有兩個關口,南面叫“南口”,北面叫“居庸關”。現存的關城是明朝皇帝朱元璋派來的大將徐達修建的。它是北京西北的門戶。居庸關兩側山勢雄偉,中間有長達18公裏的山谷,俗稱“關溝”。這裏清流縈繞,青峰重疊,花木繁茂,鳥語爭鳴。風景秀麗,被譽為“家有綠意”,被列為“燕京八景”之壹。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燕國就想控制這個口。漢朝的時候,居庸關城還挺大的。南北朝時期,關城建築與長城相連。此後的唐朝、遼朝、金元、居庸關峽谷都與建城有關。

在歷史上,它也被稱為“齊琦賽”和“杜軍關”。蠑螈,即土蜂,又名細腰蜂,關土築房以待之,如蠑螈之土為房,故名。

成吉思汗滅金時,入此關隘。現存的關城建於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由徐達將軍和常遇春副將軍策劃創建。在明代景泰初年(公元1450-1454年)及以後多次維修、修繕。城墻東至翠屏嶺,西至金桂山山頂,周長4000多米。南北月城、瞭望塔、瞭望塔等配套設施齊全。關城內外有辦公室、寺廟、儒學等相關建築設施。

晚清以後,居庸關城的建築逐漸被廢棄,但雄偉的關城和眾多的歷史遺跡為人們打開了壹扇了解中國古代軍事文化的窗口。

九、世界第壹關——山海關

山海關,又名“關羽”,被譽為“天下第壹關”。與千裏之外的“天下第壹雄關”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雄關巍峨。素有“平漢,遼左咽喉”之稱...1700年的青龍偃月刀的刀身是朝東的,現在存放在山海關城樓上,成為貞觀之寶。

山海關古稱關羽,又稱魯林。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中山王徐達奉命修永平、淩潔兩關,並在此設立山海關。因北臨燕山,南臨渤海,故名山海關。山海關是明長城的東北起點,境內26公裏,位於秦皇島市以東10多公裏處。據史料記載,山海關自1381修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軍事重鎮。

山海關城,周長約4公裏,是壹個小鎮。整個城市與長城相連,城市是門戶。城高14m,厚7m。今天,這座雄偉的關隘雖已成為歷史文物,但他卻以雄偉莊嚴的風格和史詩般的歷史,激發著人們的堅強意誌和愛國情懷。詩人陳之穗遊歷山海關,在《山海關》壹詩中表達了如下感受:“不再控制山海,仍有雄偉的城池。經過幾個寒冷的時刻,想象陳冰。”

山海關城,周長約4公裏,是壹個小鎮。整個城市與長城相連,城市是門戶。城高14m,厚7m。城內有四個主要的城門,還有各種各樣的古代防禦建築。是比較完整的防禦體系,被譽為“天下第壹關”。以雄偉的“天下第壹關”箭塔為主體,輔以靖邊塔。呂林建築穆盈樓、渭源堂、甕城、東羅城、長城博物館等長城建築向遊客展示了中國古代城防的建築風格。

山海關是壹座文化古城。明代的城墻基本完好,主要的大街小巷大多保存完好。特別是還有壹批四合院被保留下來,使古城更加典雅古樸。天下第壹門樓——關城東門,立於長城之上,遠眺四野。

在塔的二層,可以俯瞰山海關城和山海關外的原野全景。向北望去,遠遠就能看到焦山長城的雄姿;南邊的海也隱約可見。在世界第壹門樓的南北兩側,有靖邊樓、穆盈樓、魯林樓等建築。走在萬裏長城上,妳會感受到我們祖先的偉大和中國人非凡的智慧。

“天下第壹關”牌匾,長5米多,高1.5米,由明代著名書法家蕭憲書寫,楷書,筆法蒼勁有力,與塔體風格融為壹體,堪稱古今佳作。相傳最後壹個“壹”字不是寫在壹起的,而是寫字的人把裝滿墨水的筆扔到了空中。

X.潼關

潼關位於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部,北依黃河,南依山腰。它歷史悠久,遠近聞名。對於華北、中原、西北的咽喉,《水經註》記載:“河水在關隘中南下,激蕩關山,故稱潼關。”銅郎兇悍,故名銅官關,又名沖關。古潼關位列中國十大名關第二。是關中的東大門,是西出長安,東進洛陽的必經之路。壹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幾內亞第壹險,三秦鎮鑰,四鎮咽喉,百道雙通”的美譽是形容潼關的。

潼關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關口之壹。《山海關實錄》記載:“潼關、山海關是幾內亞唯壹的險地。”關地處關中平原東部,是秦、晉、豫三省交界的要地。潼關形勢很危險,南邊是秦嶺。東南有禁谷,谷南有12連城;北有渭河、洛爾川將抱黃河,西近華嶽。四面環山,峰巒疊嶂,深谷陡崖,山高路窄,中通有壹條窄窄的羊腸小道,只能容壹車壹馬。

過去人們常把這裏形勢的險惡比作“狹道險與猿爭”,“人與人之間的路止於潼關”。杜甫遊後也有詩“夫當眼於重處,狹而容自行車騎,奮發圖強,用夫永。”潼關八景是潼關可以欣賞的八個景點。這八個景點是雄關虎踞、金溝龍丘、秦嶺雲屏風、中條雪案、鳳嶺小渡、黃河春水、祠堂夜景和道觀鐘聲。

以上是比較有名的希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