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商調《霓裳羽衣曲》

商調《霓裳羽衣曲》

燕樂在形式結構上的最高發展是唐代燕樂大曲。所謂“大曲”,往往是歌、樂、舞三位壹體,是歌唱、器樂、舞蹈連綴融合的綜合藝術。《霓裳羽衣》是法曲大曲,是梨園法部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也是唐代宮廷樂舞的代表作,其系列分別為霓裳羽衣歌、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舞。在《全唐詩》中,“霓裳”這個詞出現超過了100次,其中至少有60余處直接跟這部樂舞作品有關。它的歌詞和曲調到宋時已經不傳,只有其中部分樂段演變為詞調。關於《霓裳羽衣曲》的來源,大致有三種說法。有認為是由西涼節度使楊敬述進獻的《婆羅門》曲改名而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由來能事皆有主,楊氏創聲君造譜。”自註雲:“開元中西涼府節度楊敬述造。”《新唐書》卷22《禮樂十二》:“其後,河西節度使楊敬忠獻《霓裳羽衣曲》十二遍。”郭茂倩《樂府詩集》卷80《近代曲辭二·婆羅門》:“《樂苑》曰:《婆羅門》,商調曲,開元中,西涼府節度楊敬述進。《唐會要》曰:天寶十三載,改《婆羅門》為《霓裳羽衣》。”還有認為完全是唐玄宗所作的。劉禹錫《三鄉驛樓伏睹玄宗望女兒山詩,小臣斐然有感》:“三鄉陌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說的是玄宗遠眺女兒山觸發靈感,回來創作了《霓裳羽衣曲》。除了這種望仙山的說法,還有說此曲是玄宗遊月宮得仙樂而作。後種說法更為普遍,如唐·盧肇《逸史》、唐·牛僧孺《玄怪錄》卷3、唐·闕名《廣德神異錄》、唐·薛弱用《集異記》、唐·柳宗元《龍城錄》、唐·李復言《續玄怪錄》卷2、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傳》卷4等均持此說。基本說法是:道士葉法善嘗引上至月宮,聆天樂,上自曉音律,默記其音為《霓裳羽衣曲》。第三種認為是玄宗與楊敬述合作而成。鄭嵎《津陽門詩》:“上皇夜半月中去。”其自註雲:“葉法善引上入月宮,時秋已深,上苦淒冷,不能久留,歸。於天半尚聞仙樂,及上歸,且記憶其半,遂於笛中寫之。會西涼都督楊敬述進《婆羅門》曲,與其聲調相符,遂以月中所聞為之散序,用敬述所進曲作其腔,而名《霓裳羽衣法曲》。”唐玄宗把仙曲記住壹半,恰巧西涼進獻《婆羅門》曲,於是二者合壹而成。另外,還有玄宗對此曲進行潤色的說法。張德瀛《詞徵》卷壹:“唐開元時有霓裳羽衣舞,並《霓裳羽衣曲》,曲則西涼節度使楊敬述所造,玄宗從而潤色之。故王仲初《霓裳詞》、白太傅《霓裳歌》,皆筆於篇,以紀其事。”王灼《碧雞漫誌》卷三:“《霓裳羽衣曲》,說者多異,予斷之曰:西涼創作,明皇潤色,又為易美名,其他飾以神怪者,皆不足信也。”遊月宮、望仙山,恐為虛妄之說,且史料中亦無玄宗對地方所獻之曲進行潤色修改的記載。為什麽會出現這種說法,元·胡三省在《資治通鑒》卷218《唐紀三十四》“肅宗至德元載”對“霓裳羽衣”的註有所闡釋:玄宗時,河西節度使楊敬述獻《霓裳羽衣曲》十二遍。凡曲終必遽,惟《霓裳羽衣》曲終引聲益緩。俚俗相傳,以為帝遊月宮,見素娥數百,舞於廣庭,帝記其曲,歸制《霓裳羽衣舞》,非也。〔綜合以上說法,《霓裳羽衣曲》應是開元時西涼節度使楊敬述所獻的《婆羅門》曲更名而來,玄宗未必參與創作,但“霓裳羽衣”這旖旎動人的曲名則很可能是他賦予的。關於其宮調,白居易《嵩陽觀夜奏霓裳》:“開元遺曲自淒涼,況近秋天調是商。”認為是商調曲。前引《樂府詩集》卷80中也提到作為《霓裳羽衣曲》前身的《婆羅門》是商調曲。北宋沈括曾在《夢溪筆談》卷5《樂律壹》提出“道調”壹說,南宋的姜夔在《白石道人歌曲集》卷3《霓裳中序第壹》小序中提出質疑:“又於樂工故書中得商調《霓裳》曲十八闕,皆虛譜無辭。按沈氏樂律,《霓裳》道調,此為商調。”丘瓊蓀在《燕樂探微》中指出,法曲中並無道調宮,《道調》是樂曲名而並非宮調。關於其結構,白居易《早發赴洞庭舟中作》:“出郭已行十五裏,唯消壹曲慢霓裳。”說的是霓裳羽衣曲在民間演出的情況,我們可以推想它在宮中演出時結構的浩大。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中描述了此曲在憲宗時演出的情況,散序6遍、中序18遍、曲破12段。而前引《新唐書》卷21則稱它的長度是“十二遍”。另外,《說郛三種》載唐·闕名《管弦記》曰:“《霓裳羽衣曲》凡十三叠,前六叠無拍,至第七叠方謂之叠遍。”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采納了這種說法。可能是計數方法有所不同,亦可能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演出的結構有所變化,難以確考。王建《舞曲歌辭·霓裳辭十首》之壹:“弟子部中留壹色,聽風聽水作霓裳。散聲未足重來授,直到床前見上皇。”敘述梨園弟子在唐玄宗指導下演奏《霓裳羽衣曲》的情景。其“散聲”當指《霓裳羽衣曲》的散序。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中也能找到反映:“散序六奏未動衣,陽臺宿雲慵不飛。”其自註:“散序六遍無拍,故不舞也。”關於霓裳羽衣曲表演時的情況,我們還可以從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中獲知:“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其自註:“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又:“繁音急節十二遍。”自註:“《霓裳曲》十二遍而終。”又:“翔鸞舞了卻收翅,唳鶴曲終長引聲。”自註:“凡曲將畢,皆聲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長引壹聲也。”法曲所用器樂主要是傳統的絲竹之樂,作為法曲的《霓裳羽衣曲》當以傳統樂器為主,詩中所涉及的具體樂器有磬、簫、箏、笛、箜篌、觱粟、笙、琵琶、琴等。而且,此曲既可以多樂器合奏,又可以單壹樂器獨奏。涉及樂器最多的是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磬簫箏笛遞相攙,擊擫彈吹聲邐迤。”“玲瓏箜篌謝好箏,陳寵觱栗沈平笙。”有自註雲:“凡法曲之初,眾樂不齊,唯金石絲竹次第發聲,《霓裳》序初,亦復如此。”提到的樂器有:罄、簫、箏、笛、箜篌、觱粟、笙。提到用笙演奏的最多:白居易《臥聽法曲霓裳》:“金磬玉笙調已久,牙床角枕睡常遲。”提到罄和笙。白居易《夢得得新詩》:“池上今宵風月涼,閑教少樂理霓裳。集仙殿裏新詞到,便播笙歌作樂章。”提到用笙演奏此曲。白居易《王子晉廟》:“子晉廟前山月明,人聞往往夜吹笙。鸞吟鳳唱聽無拍,多似霓裳散序聲。”亦是用笙。劉禹錫《秋夜安國觀聞笙》:“月露滿庭人寂寂,霓裳壹曲在高樓。”還是用笙演奏。另外,還有用琵琶和笛子演奏的:白居易《琵琶引並序》:“初為霓裳後六幺”,是用琵琶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