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
朱熹的仁學與禮學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壹是朱熹的仁說確立了仁的本體論,對仁作出了形而上學的哲學詮釋,從而對禮的概念實現了形上學的本體論建構;
第二是朱熹仁學的落腳點始終是在工夫論上,強調“克己復禮”的工夫,這也是對傳統儒學思想的繼承,強調了仁和禮之間的密切關系,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將禮納入到理學家的修身工夫之中,對禮實現了工夫論的詮釋。
朱熹的仁學思想,是把仁的本體義與其工夫義結合起來,而且更為關註的是仁的工夫意義。同樣,朱熹對禮的詮釋也是將本體與工夫合壹,而且落實在踐履的工夫之上,突出禮作為修身規範的道德實踐意義。
以“理”詮釋“禮”,這是宋代禮學的壹個重要特點,由此,賦予了禮以形 上學的內涵。其實以“理”詮釋“禮”的思想在《禮記》當中就已經出現了。
擴展資料:
作為壹位博學多識的大學問家,朱熹有很多方面值得後人學習。他壹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博覽經史,治學嚴謹,著作宏富。他在訓詁、考證、註釋古籍,整理文獻資料等方面都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另外,他對天文、地理、律歷等許多自然科學,也都進行過廣泛的研究。
他作為封建社會的壹位官員,他在努力維護那個制度的同時,也能體察民情,反對橫征暴斂與為富不仁者,敢於同貪官汙吏和地方豪紳的不法行為作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