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輩分是什麽?

輩分是什麽?

輩分

不知道輩分算不算壹種文化,然而弄清輩分卻真得算壹門學問。在中國,輩分的起源和歷史,不是才疏學淺的我所能夠考證的,然而從古籍中的記載及自己幼年至今的閱歷,卻使我觸摸到,輩分經歷歲月滄桑,朝代更叠而潛移默化變化的河流。輩分,對於壹個人來說,壹生下來就被確定了,自己別無選擇。同宗族之間的輩分是嚴格遵守的,比如說稱呼必須準確,日常生活中要向長輩請安、敬煙、讓座、讓路,坐次上也十分講究,不能亂了禮法。壹個人的言行舉止甚至命運都會受到宗族禮法的影響和傳統道德的束縛。曾讀過這樣的史料:在山西、五臺山下,有壹個4000余人的大村莊——槐蔭村。趙姓占了90%以上,人稱趙氏壹家村,人興族旺。據《槐蔭村誌》記載:槐蔭村自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聚居。明朝洪武年開始,趙氏始祖伯英公從朔州馬邑遷來五臺,定居槐蔭,以務農為主,勤儉持家,逐漸成為五臺望族。趙氏家族繁衍至今,已有600余年,傳25世,勤奮起家,豪爽待人,傳宗續譜,輩分嚴謹,還組織籌劃下《趙氏宗譜》壹套12本書。趙氏家族之間輩分是嚴格遵守的,即使是白發滿頭的老者,也必須稱呼比自己輩分大的娃娃為爺爺、叔叔。如果有人叫錯了稱呼,立即會受到族人的指責和糾正。宗族中孩子的取名也是依據宗譜中的輩分而定,不可隨意而取。可見,槐蔭村的人民幾百年來生活在這樣壹個相對封閉或半封閉的環境裏,已經逐漸形成並沈澱下來壹種相對獨立的文化和禮法制度,影響了壹輩又壹輩,壹代又壹代人。這裏人口流動少,人們生活安定,生活也相對貧窮、落後,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必然要求同族、本家團結協作,互幫互助,宗族間的紐帶也就比較緊密,它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開放的程度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我們熟知的巨著《紅樓夢》中,也能找到“輩分”的痕跡。如[林黛玉進賈府]壹章裏:黛玉“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壹句話,多行壹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去。”先拜見了外祖母,王熙鳳來時,賈母戲說稱她“鳳辣子”便可。黛玉不知如何稱呼,不敢造次,待到眾姊妹說“這是璉嫂子”時,她才趕忙賠笑見禮,以“嫂”呼之。由此可見,在封建社會裏,也是非常重視輩分,不清楚輩分,身份,稱呼壹個人時是十分小心謹慎的。而在行請安拜見禮或是吃飯時,對坐次、位置也十分講究,如吃飯時對客人應禮讓上座,而客人若很年輕、輩分也小,應推辭坐邊座或下方坐,否則就會被人輕視,受人嗤之以鼻。當黛玉去拜見二舅舅賈政時,老嫫嫫讓她炕上坐,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東邊的椅子上坐了。見舅母王夫人時,王夫人本在西邊下首坐著,見了黛玉,便往東讓,黛玉料定這本是賈政之位,再三不肯,“王夫人再四攜她上炕,她方扶王夫人坐了。”當賈老太太傳飯時,賈母正面榻上獨坐,兩邊四張空椅,熙鳳拉了黛玉在左邊第壹張椅子上坐,黛玉十分推讓,得到賈母解釋“妳舅母嫂子們不在這裏吃飯,妳是客,原應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由於賈府中人物眾多,各人身份不同,輩分復雜,黛玉不得不步步小心,時時在意,才不至於弄錯,鬧了笑話,亂了禮法。史料中的記載,古典書籍中的諸多表現,感覺似乎距離我們很遙遠。然而我的那次難忘的經歷卻使我與輩分有了零距離的接觸。我的父母是山東人,年紀輕輕都去支援了邊疆,我便出生在那遙遠而美麗的新疆。16歲那年,母親攜了我回家鄉探親。外公家住在壹個偏僻的地方,汽車也難暢通,跟著母親走了很遠。中午時分,老爺子發話了:來,上桌子!四周的男人們,躊躇了片刻,互相謙讓,然後落座。母親卻悄悄示意我,不叫我坐:在這兒,原來女人是不上桌子的!不懂規矩,更不能亂坐,這裏絕對是壹種地位的象征,如果亂坐,會招致大家的冷眼,最後終於在老爺子的示意下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