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時候是說文言文嗎

古時候是說文言文嗎

1. 古時候日常生活是說文言文嗎

文言文是用古代漢語寫的文章,流傳到現代的古漢語書面材料,以甲骨文為最早,離現在有四千年左右了。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蜂起,記載史實和科學成果以及闡發哲學、政治觀點的作品大批湧現。《漢書·藝文誌》中所列出的596位著作家所寫的13269印卷作品,大多產生在這個年代。

後代的知識分子,從唐、宋直到元、明、清,他們寫文章,從用詞到語法都以那個時代的作品為規範,這就是文言文。

文言文與古代著作是兩個概念。

雖然大部分古代著作包括文、史、哲及自然科學著作都是用文言寫的,即沿用先秦時期的詞匯與語法寫的,但其中壹部分古籍也有用當時的口語寫的,有人稱它們為古白話,如唐、宋的“傳奇”,明清的小說《水滸傳》《西遊記》等。反之,現代人也有用文言寫文章的,如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 *** 的壹些書信等。

=========================================

換言之:所謂的文言文,即沿用先秦時期的詞匯與語法寫的文章,而不是所有古代的著作。古人日常說話,當然更不可能用文言文,但是因為時代間隔的關系,他們的白話文放在今天來看,還是有些古文的味道……

2. 古代是說文言文的嗎

文言文其實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他們的口語是比較生活話的。

就像現代漢語的書面語和口語也有區別壹樣,只是隨著漢語的發展,現代漢語的書面語和口語的差異沒有那麽大了而已。古漢語的書面語即現在所說的文言文因為和人們的日常口差異太大,普通人(沒學問的人)聽不懂,所以近代才會提倡白話文啊。

官話、吳語等,其實相當於今天的普通話和方言,這和文言文是書面語、口語沒關系。古漢語的聲調的確和現代漢語不同,有五個聲調,但是這也只是漢語的語音問題,可以看壹下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史》。

3. 中國古時候說文言文,現在說白話(普通話)那新加坡等也是說漢語的

中國說文言文的時候是好幾百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候還沒有工業革命,中國還處在壹個封建時期。那時候的航海業還很落後。漢人文化還沒有傳到那邊去的。

我們假定用封建時期定位妳說的“古時候”,那時候的“新加坡等”還是原始社會沒脫幹凈,語言應該是用“土話”(估計還要配手語的那種),就是現在有些亞馬遜叢林或者中南美無人島上的原始部落那種形態。

所以他的“古時候”和我們的“古時候”是有時間差的。我們在封建末期,其實“文言文”就已經結束了(估計那時候新加坡還是用土話)。用越南來舉例:他們的語言都是在壹戰和二戰後,由法國人給他們編寫的,之前他們還是用土話。新加坡有文字和正式語言的時間應該是大量華人遷徙的時代。那最起碼也要追溯到比“鄭成功”還早的時候。

總之我認為新加坡的語言歷史絕對是由“土語”迅速轉變為“白話”,中國古語(即:“文言文”)時期,在他們的語言演化歷程中過度時期很短,甚至沒有。應該是後期我們中國已經講白話的移民帶去的。

另外,在這壹問題上,需要研究不僅僅是“新加坡等”的歷史,更應該了解中國的嶺南、南粵、閩南等沿海地帶的文化發展歷史。

4. 古時候的人說的話是文言文還是普通話

方言自古有之,古人說的話首先是自己的方言,不同方言間的人使用官話(古代通用語,就像今天普通話作為通用語壹樣)。方言不斷在變,官話也不斷在變。文言文作為古人說的話的書面語,雖然比較穩定,但是跟口語相差到壹定距離後也會逐漸改變的。

所以,古人說的話,只能說是古代的方言,而在與不同地方的人交流時用古代的普通話!所以是哪的人當然就講哪的話了!如果是當官的或是有身份的人,很多講官話的,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了。不過官話也不只壹種,也是分地域的。

官話大致分為華北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分別以北京話、成都話、西安話、揚州話為代表。華北官話、西北官話分別通行於中國北方的東部和西部,西南官話、江淮官話分別通行於中國南方除吳、贛、湘、粵、閩、客家等方言區以外廣大地區的西部和東部。 官話內部壹致性比較大,除了南方地區的部分官話之外,大部分地區都能夠彼此通話。

“官話”最早是對官方標準話的稱呼,漢語官方標準語早期稱為雅言、雅音、通語、正音,明清稱為官話,清代又開始稱為國語,1956年改稱普通話;而官話壹詞演變為“官話方言”的含義。

5. 古代人說話說的是文言文嗎

古人和我們說話完全不壹樣,古人要是復活我們肯定聽不懂他們說什麽,現在的南方方言更接近古代口語,保留了壹小部分古音方法,所以南方方言很難聽懂,比如吳語、粵語。當然古代也有方言之分的。

古代也有官話,就是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的壹種***通語,是做官的人便於行政交流必須學習的語言,所以叫官話,壹般百姓如果活動範圍廣也要使用官話,便於交流。當然官話我們也聽不懂。

具體到書面語,妳所說的文言文是古代統壹的書面語,是古代讀書人統壹使用的書面文字,妳說的史官有可能是說民間很多人不會讀書寫字,有文化的人根據他們口語的意思記錄下來。提醒壹下,古代史官寫史不是民間采集,只是從古籍中選材料,妳說的從事民間語言采集的人可能是詩官,就是統治者派往民間收集民間詩歌的官員,《詩經》就是靠這些詩官做成的,他們寫下的基本還是民間的本色語言,但不排除做了文學加工的可能。

總之,簡單的說,官話寫下來就是文言文。古代也有不用官話寫的作品,比如《海上花列傳》是用吳語寫成。

6. 古人說文言文嗎

是啊是啊。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壹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壹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需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註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白話文又稱語體文、俗語,指的是以現代漢語口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它是相對於文言文而說的。清末開始的文體改革可以分為“新文體”、“白話文”和“大眾語”三個階段。

所以,是先有文言文再有白話文的。不然妳以為是誰說的文言文(*^__^*) 嘻嘻……

7. 古代人是不是說文言文

古代人們受教育率很低,只有在寫文章時才用文言,老百姓不懂文言,說的是方言型白話。 每個時代為了政令通行,在官員中都使用壹種通用的口音,壹般就是當時京城的口音,稱作都話、官話或官腔,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其實現在的普通話使用北京附近的口音,壹定程度上就是襲自明清官話。

較早的時候,當時的書面語言和口語是差別不很大,在當時算是白話(放在今天看就是文言)。大約到了明朝前後,白話與現在語言已相差不多,但由於書籍多是古代傳下來的,所以寫文章時用的語言和口語就有不同,文言和白話開始明顯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