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著《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其中《西遊記》《三國演義》的意思很好理解,書名和內容是相輔相成的,《紅樓夢》稍微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但如果妳知道曹雪芹原本起的名字叫《石頭記》,就很好理解了,全書講的就是女媧補天剩下的壹塊具有靈性的頑石在人世間的壹段經歷,它可以理解為是主人公賈寶玉本身,也可以說是賈寶玉脖子上掛的那塊通靈寶玉。
《石頭記》之所以被改名為《紅樓夢》,是為了出版。眾所周知,《石頭記》很大程度上映射了雍正時期的壹些人和事,所以無法大面積出版流傳。乾隆時期,和珅有壹次看到了這本書,認為很好,如果對其作壹番處理,獻給皇上,進而刊行天下,肯定能落個好名聲。
於是和珅命人找來了當時的著名文人高鶚,讓高鶚按照自己的意思對《石頭記》進行了修改,並續寫了後四十回,使結局不太悲涼,讓賈家重新通過博取功名有所翻盤(根據高鶚整理的續本,賈寶玉的侄子賈蘭考中第壹百三十七名舉人),並命名《紅樓夢》。
結果,乾隆看後,確實愛不釋手,從此《紅樓夢》得以刊行天下。
現在來說《水滸傳》,大家都知道講的是“壹百單八位好漢被逼上梁山”的故事,但是為何不叫《梁山傳》或《水泊梁山》,而叫《水滸傳》呢,“水滸”是什麽意思,除了壹個書名,書中都沒提到“水滸”啊。
所以,《水滸傳》很有名,但“水滸”的意思卻不好理解,以致在翻譯成外文時,都不好處理。
那麽,“水滸”到底啥意思呢?這要說到中國人寫文章的壹種慣用手段:“用典”,即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的內容和思想。
“水滸”就是用典,其最早出於《詩經·大雅·緜》中的“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
這是周的先祖周太王亶父的故事。當時,中國正處在商朝鼎盛時期,“周”部族生存在黃土高原的西北邊陲上,那裏不但土地貧瘠,而且還有很多彪悍的戎狄民族,所以周部族每天都生活在食不果腹與危險之中。
大約到了商朝武丁盛世的時候,周部族出了壹位傑出的領袖——周太王古公亶父——他是軒轅黃帝第16世孫、周祖後稷的第12世孫,在周部族發展史上是壹個上承後稷、公劉之偉業,下啟文王、武王之盛世的關鍵人物。
在亶父的率領下,周部族歷經艱險,遷徙到了岐山下的周原(今陜西省寶雞市)。這裏不但土地相對肥沃,而且基本擺脫了戎狄侵擾,周部族在周原開始發展壯大,最終建立了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周王朝。
《詩經·大雅·緜》就是周人用來紀念和歌頌亶父對周部族發展貢獻的詩歌,詩中的“水滸”壹詞指的就是後來供周部族居住發展的周原。因此,後世將“水滸”壹詞引申為“出路”、“安身之地”的意思。
知道了“水滸”的這個典故,再來看《水滸傳》,是不是就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覺?——宋江武松林沖魯智深等壹眾豪傑好漢由於種種原因無法在正常的社會中生活,人生的出路被生生截斷,“八百裏水泊”中的“梁山”便成了這些好漢唯壹的出路與安身之地。而當“壹百零八將”成功聚首梁山之後,接下來如何發展又成為新問題,遂又在宋江的帶領下尋找新的出路……
但是,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能夠有全新的出路嗎?這就是作者施耐庵所要探尋的。所以,小說的前半部分很好處理,就是壹眾英雄好漢在正常社會沒了出路,被迫聚義梁山。就像當年亶父帶領周部族遷徙到周原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