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書,真正的滅絕後果是戰國時期除秦之外所有國家的史籍被毀。但在西晉初年,這種損失卻意外地略有彌補。
X5
打賭:現代考古發掘現場
西晉初年,薊縣有個叫烏準的人,盜掘了王維的墓,發現古籍* * *有65438+萬余字。不準進墓,就“大意常散”,燒竹簡保管寶物。後來政府去了,就“不小心藏書,廢了,不全了。”所以這些竹簡除了自然損壞,還增加了人為損壞。這些竹簡叫做《紀祖書》。西晉壹流學者整理冀中書籍,其中竟有魏的史書。這本重現於世的珍貴史書,叫做《竹書紀年》。
《冀中書》的出土時間壹直是壹個有爭議的問題。
壹種觀點認為,鹹寧五年(279年),以晉書、武帝紀、單於為代表的竹簡?《概論》和張懷瓘的《述端》也持這種觀點。《史記·周本紀》中剛剛的“鹹和五年”也應該是“鹹寧五年”的錯誤。
有壹種說法是在太康元年(280)。最早的是當時的大學者杜聿所作的《春秋集解序》。孔英達疏引《晉書》,《北唐書鈔》(101)引《晉書》和本《晉書》。《魏橫傳》《晉書》?律歷》和《隋書?京畿道也持這種觀點。
另壹種說法是,太康二年(281),主持編纂《冀中書》的荀勖在為另壹本書《穆傳》所寫的序言中持此觀點,《晉書?《舒曦傳》、《太覽》(卷七四九)、《北唐書抄》(卷五十七)引《晉書》,以及《初學筆記》(卷六五四三八+零二)引傅昌《贊公》。此外,太康十年楊帆盧無忌所撰的《齊大公呂望碑》也是同樣的說法。
最後有壹種說法是,太康八年(287),尚書?鹽有壹個優點。正義有這樣壹句話。
四說中,太康八年不可信,太康初年較可信。情況很可能是太康元年不準盜墓,太康二年盜墓書上交政府。
紀仲墓的主人是誰?也有不同的看法。晉代薊縣,今河南省薊縣西南,抗戰前發掘的山表鎮墓也在這壹帶。這個地方是戰國時期的魏。根據晉書?墓主人是,有《武帝紀》《法紀》《荀虛傳》《穆傳》《魏衡四體書》。還有王銀的《晉書》?《舒曦傳》認為墓主應為魏安立王。朱希祖認為不能排除其他可能性。到目前為止,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
X4
打賭:出土竹簡
木冢書
《冀中書》出版後,西晉政府非常重視,晉武帝命荀勖、鐘淑玲、易負責整理。由於出土的古文(當時也叫克鬥散文)不易解讀,所以有很多學者參與了整理和研究。魏恒、王庭堅、陶盤、智宇、謝恒、徐賢等。先後參與校勘和研究的有《春秋經集》作者杜預,對紀祖書的內容也有論述,出土者有郭璞。
根據隋書的說法?《經籍誌》“皇帝命圖書管理員荀胥撰十五卷八十七卷”。但是根據晉書?《舒曦傳》,共十六部,七十五卷。《隋誌》是以荀胥的《仲景新著》為藍本,卷數之所以不同,實際上是因為這些書經過了荀胥和舒曦兩次整理。這裏是根據晉書嗎?《舒曦傳》紀墓著述簡介。
J2
賭:樂言狩獵、水陸夾擊、戰壺的紋飾
年表13。書的內容被認為是記載了從夏到被犬戎所滅,然後依次是晉國史,再分為三部分,然後依次是魏國史,直到安歷王二十年。舒曦認為這本書是魏國的壹部史書,大體上與《春秋》相呼應。但是,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區別。例如,根據年代學,夏朝記錄的年數比殷朝多。伊搶了凱的皇位,於是凱殺了伊;太甲殺了伊尹;文定殺了李稷,這與傳統的和諧謙讓不同。《紀年》記載的這些皇位之爭,都是熱血的。周被派到,而不是,已經是壹百年前的事了。的亡國,* * *博而天子,不是所謂周,叫做* * *之類。杜預《春秋經傳解序》也說,始於夏、殷、周的編年史,都是關於帝王的。晉國歷年始於喪叔,繼侯文、趙侯,壹直到曲沃莊伯。金壯伯十壹年十壹月,也就是呂寅公元正月,也就是《春秋》的開始,用的是夏征,年表不壹樣。晉國滅亡,單獨記載魏國的事情,魏國悼王二十年,可見這是魏國的歷史記載。“年表”也就是我們今天通常所說的“竹書年表”。晉書?《舒曦傳》中有兩大錯誤:“13”據朱希祖先生考證誤認為“12”;“安力王”應該算是“項王”。
2易經。這其實就是易經。
兩片壹藥陰陽卦。內容和《周易》差不多,只是氣辭部分不同。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周易上下,與今同;有陰陽之說,卻沒有荀、象、文言、銜接之說。懷疑仲尼是當時山東制造的,但還沒有傳到遙遠的國家。”
《周易》卦下有1章。內容和周易?《說卦》略有相似但又不同。
公孫段2件。公孫述和寫的壹部關於易的書。
普通話3篇。內容是關於楚國和晉國的。
□名中有3篇文章。內容像《禮記》,也像《爾雅》、《論語》。
石淳有1條。這是壹本《左傳》中關於占蔔的書,“時淳”很可能是抄它的人的名字。
巢語有11篇文章。這是壹本關於各國怪物的攝影集。唐代劉知幾對這本書評價很高。他在其著名的史書《史通》中多次提到這本書,認為它實際上具有史書的性質。
梁丘藏文1篇。內容是先敘述魏國歷史,“二字隱於山岡。”
“交卷”2。內容是“論拍攝方法。”
《盛豐》1篇。“皇帝封了。”
《大理》2篇。大概是鄒衍的《談天》之類的吧。
5穆傳記。這是壹個關於周穆王周遊世界,並會見了皇帝和西王母的故事。善巡,得了李、綠耳等良馬,令趙福為禁軍守四野。流沙之北,昆侖之西,見太後。當時的大學者郭璞為此書做了註解。後來,關於《穆傳》的性質,出現了很大的爭議,有的認為它是壹部巨著實錄,有的認為它是壹部小說。依我拙見,《穆傳說》是戰國初魏所作。雖然不是歷史的信徒,但是有能力。特別是卷1,卷2,可用於征信。歷史上穆確實下過西洋,但民國初年,許多學者認為穆壹直在歐洲遊歷,這大概過於誇張了。
有1張圖和詩。這就是“畫贊之屬。”
雜書19。包括《田律》、《周樹》、《楚辭》、《周穆王美人之死盛記》。
冀中出土的書籍完整傳世至今,其中《穆傳》5卷,附《周穆王美人生記之死》1卷。
竹書年譜
竹書年表是按年編制的。周平王東遷後,沿用晉國歷法,三校分晉國後,沿用魏國歷法,直到現任國王二十年。奉命整理竹簡的荀勖以為“今王”是魏襄王。至於歷年的開始,史書記載?《魏集》引用荀勖的話說:“他的《紀年》源出於黃帝。”當時荀旭雖然領導學校管理,但恐怕他幹的實事更多。何焦的這個意見,大概是整理出來的第壹個結論。
J7
賭:黃帝陵
由於竹簡散存,且戰國文字“當時不能全知,今書不全,重寫有誤”,而第壹次校勘的結論並非沒有爭議,於是有學者在晉惠帝年間重新整理了竹簡編年,永平元年(291),秘書監督學古文的魏亨對竹簡進行了再次“考辨”。但是秘書亨在他的工作完成之前就在壹場政治鬥爭中被殺害了。他的朋友,郎舒曦,聽說魏亨出事了,就去了這個縣參加葬禮。對原始“年表”的新檢查始於於霞。至於冀中墓的主人,魏衡和舒曦認為是魏安立王。
王銀的《晉書》?荀胥傳失傳已久,但據《太平玉蘭》引書,荀胥當時編竹書,除了寫古文,還自己寫筆記。此外,《北唐書鈔》還引用了王銀的《晉書》?《荀敘傳》,根據這些資料,我們知道荀敘和他的校勘者也用自己的知識對短文進行了“註釋”。這種“註釋”很可能是短文的註腳,但也很有可能是用當時的歷史知識來補壹些缺失的文章。明顯的例子是,何焦認為年譜源於黃帝,杜聿平、吳回見《紀中書》,等人重新整理時,認為年譜源於。
與原來的校勘者相比,魏恒是古文字專家,而舒曦能繼承他的事業,他壹定有這方面的知識。晉書?《舒曦傳》:“Xi在作,故可以讀竹書,以解惑,有義證。”宋人高如孫《魏略》也說:“作文學家時,得竹書義註,皆有據。”在魏蜀的整理中,他們還發現殘缺的竹簡不便於理解,於是在唐代《春秋傳》(1)中作了“義註”:“其書《鄭殺其君謀》解為“士子”,“楚報瓦本鄭”解為“士子長”,率多相同。”這種義正言辭的註釋的痕跡,即使在後世編纂的古版竹書紀年中也能找到。比如“所有的皇帝都是無所求的。”顯然,這是壹個解釋性說明。這種“有意義的註釋”,在組織者那裏可能只是作為註釋和正文壹起寫。但至少在唐代,它已被篡入文字而難以分辨。
無論是利用已有的知識補充文本,還是對文本進行校註,結果實際上都出現了與所有整理者的熱切願望相反的不幸,竹書誌佚。這是文件整理帶來的悲劇。首先,出土文獻的整理要盡量保持原貌;其次是獨立的整理學習,任何時候都要和原著區分開來。如果不能清楚地認識和實踐這壹點,只會給出土文獻帶來滅頂之災。
原始竹簡可能在永嘉之亂中丟失,但荀胥和舒曦的第二次校勘繼續流行。這本書壹直存在到唐玄宗開元年間。到了宋代,崇文穆宗、翟軍杜摯、知齋陸淑解題的情況並沒有記載,大概是從安史之亂到唐末五代逐漸失傳。
元末明初明中葉,竹書刻本《春秋戰國紂王誌》有所記載,通稱為“今本”。清代,文房四寶中的錢大昕、崔恕等官員稱其為偽書。1917年,王國維撰寫了《現代竹書年表註釋》,指出了偽書的來源。在整體的編年框架中,這本偽書已經定型。最近又有人提出這個問題,比如四川大學的陳力先生和美國漢學家倪德威、愛德華·l·肖內西,但都沒有強有力的證據構成根本性的威脅。古人在重新編輯壹本失傳的古籍時,很可能根本沒有考慮到這是壹部贗品。他會用他所有的知識來組織和整理他努力尋找的各種零碎的文章和精彩片段。所以,評價《竹書紀年》這樣的編年體是編年還是證偽,關鍵是看整體編年框架的可信度。
阿清姚真宗推斷,此版竹書編年時間及作者為明代嘉靖年間天壹閣主人範欽。但南宋初年,米羅的《路史電子註》和《國名年譜》引用了《竹書年譜》十二年,除多了壹個字外,與現在的版本相同,所以現在的版本最晚出現在南宋初年。
清代嘉慶年間,朱有增的《紀中紀年村鎮》開始對晉代以後的書籍古註中所引用的佚文進行編纂,並加以考證,稱之為“古本”。此後,王國維在《竹書》的基礎上編撰了《竹書誌》,範也編撰了《竹書誌》。公元1981年,方世明和王秀玲重新編纂了《古竹書年譜》,在內容上有新的考證和補充,是迄今為止最完善的壹部竹書古文年譜集。
可信的古代史
關於冀中的書不止壹種,保存完好的只有《穆傳》。這至少有壹個明顯的原因。《穆傳》並不像竹書編年史那樣受到校勘者的重視,所以許多不為人知的古文字只是被轉註,並沒有變成今文。所有這些被轉移的、不為人知的古文字,今天仍保存在穆的傳記中,人們今天還可以繼續解讀這些文字(陳維展先生已做了這項工作)。《穆傳》是《山海經》壹手寫成的。直到清代,才有人對這本書感興趣,如譚崔、、陳、、、等。
竹簡編年史的情況完全不同。許多晉代學者在竹簡壹出土就參與了整理工作,許多學者對其進行了補充、校正和註釋。並且對壹些問題也有爭論,如王傑、王庭堅、陶盤、智玉、謝恒等。
J8
賭:大禹墓。
陳先生曾說:“公元前279-281年薊縣竹書編年史,是公元前297-296年魏國的歷史記載。朱記竹簡的發現和安陽甲骨的發現,幾乎和古史的材料壹樣重要。”《竹簡年譜》記述了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是魏史家撰寫的壹部史書。古史記載的重現,才是讓很多晉代學者興奮的真正原因。
竹書紀年作為戰國時期的壹部古史,是最珍貴的資料。遊助用它來修訂清朝的歷史記錄。由於秦始皇燒毀了除秦國以外的所有國家的史書,所以記載戰國時期往往是混亂矛盾的。比如陳武、齊桓公、《六國年譜》、《田全家福》都說他在位六年,《年譜》寫了十八年。《陳遁》記載了陳武十四年,證明史籍有誤。陳、楊寬等人在竹書紀年的基礎上重新厘定了戰國年表,成為重建戰國年表的主要依據。
竹書《春秋》對春秋時期歷史事件的記載,大多與春秋時期壹致。如竹書編年史:“魯隱公與朱莊同流合汙。”“春秋?隱藏的公元年:“大眾和樂器之父都在蔑視。《竹書誌》:“齊人湮滅於隋。”“春秋?莊公十七年。《竹書紀年》:“利大眾,可見所得。”“春秋?十五年的公:“獲晉侯稱號。《竹書誌》:“楚囊瓦沖鄭。”“春秋?四年:“楚囊瓦出鄭。”
J6
賭註:商鞅記
關於商周時期的史實,竹書編年史中的許多記載與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壹致的。比如,“(殷)祖義為中宗奪皇位”,這與《史記·殷本紀》把中宗視為太武不同,但與甲骨文對“中宗祖義”的稱謂是壹致的。有些地方的竹書紀年與傳統記載大相徑庭,如“太甲殺伊尹”、“文定殺”、“* *伯與”等,但傳統史書大概是在儒家“諱尊”精神的影響下改的,不如竹書紀年的記載可靠。杜聿曾就竹書紀年中記載的“太甲殺伊尹”事件說:“這是因為大甲和《尚書》敘述了大甲的怪事,而我並不知道老人的命運,或者我當時太糊塗了,對這本古書作了壹個雜註,不足為審。”把責任推給了傳承《尚書》的老醫生傅盛。
竹書紀年對夏朝世系的記載與史書記載基本壹致。夏本紀和諧。而且《竹書紀年》還記載了其書中所沒有的夏朝的歷史事件,如夏與外族的關系;夏朝諸王的都城也比其他文獻詳細。
竹書記載的編年可以多方求證,可見古史記載的可信度相當高。作為魏國的壹部史書,《竹書年譜》的史料價值極高。最近剛剛完成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在文獻學上很大程度上是以竹簡紀年為依據的。
J9
鬥士磚(河南省鄧縣南朝鬥士磚墓)
與《春秋》比較
唐代劉知幾《史通?沈左》:“至晉太康中期,皆如左。故蜀曰:‘此書若從漢,劉欣不為婺源太守。’於是智玉與引其意以明對方,與荀拿其文以證對方,杜作評,甘保為師。"
“杜評”這句話與史實略有出入。太康元年(280年)三月,杜聿從江陵經平武返回襄陽。“是為了表達舊義,使之成為《春秋解釋》和《荊吉川解》。”只有在《春秋經傳吉傑》的開頭和結尾,妳才能看到密室中的竹簡。杜預雖然沒有用竹書紀年註釋經典《春秋》,但他把竹書紀年和《左傳》作了比較,得出的結論是:“其書的文學意義與《春秋》相近,可見古人的國史和圖書策劃是共通的。”“所有的記載都與《左傳》相似,但與《公羊》和《谷亮》不同;明知道這兩本書在近代被戳穿,不是《春秋》的本意!雖與《史記》、《尚書》不盡相同,但可借其請教學者。”竹書紀年和《春秋》差不多,尤其是《左傳》,是最珍貴的國史!
杜預還敏銳地發現了《竹書·春秋》列傳與《春秋》列傳的區別。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有史家記載的史書,如晉國的成、秦的紀、楚的遊子等。魯的歷史著作是春秋時期的。但這版《春秋》不同於其他國家的史書,裏面有義理的說教。這是因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春秋》是孔子作為教材使用的經過修改的《春秋》。孔子對《呂氏春秋》國史作了兩次重要的修改:起止時間由魯寅年(公元前722年)縮短到十四年(公元前722年),因為當時“天下衰微,異端暴行不斷,大臣弒君,兒子弒父。”在文本中,它受到了贊揚和批評:“它的業務是齊歡和金文,它的文本是歷史。子曰:‘義者盜之。’魯的國史合理化是壹件大事,所以孔子自己也有壹個沈重的心情:《春秋》也是天子之事。所以孔子說,‘知我者,唯《春秋》!唯壹責怪我的人是春秋!"
孔子寫《春秋》,造反賊怕。孔子所教的《春秋》有褒貶之意,《左傳》則在《春秋》中總結了大量的書法實例來解釋經典的含義。比如五十本《範》、《君子》、《書》、《書》、《舊書》、《舊書》、《後書》、《追書》、《不書》、《先不書》、《掂量》、《不掂量》
竹書紀年:“魯隱公與朱莊同列。”“春秋?廬隱公元二年也記載了此事:“三月,公與喪禮之父,相合於藐視。《左傳》:“三月,公與父駙馬成了朋友,駙馬子客也。非王命,故不書爵;做父親的代價也很高。“周王室沒有立騅子科為公,所以不能以公的稱號稱呼他。但他畢竟是個可敬的人,所以妳稱他為樂器之父。名實稱謂與禮制有關。春秋時,禮崩樂壞。糟糕的是,周公制定的禮制不再被遵守。正名,包括褒貶,這是孔子的《春秋》筆法。
J1
賭:八年戈(陜西三原出土)
竹書紀年:“周襄王將諸侯於河陽。”同樣的事情在《春秋》中也有記載,《春秋》?Xi公二十八年,“天王在合陽就職”,但用“就職”二字代替“會見諸侯”。合陽屬晉,但不是周的狩獵地。按照禮制,諸侯有向周天子朝覲的義務,皇帝不能屈尊去諸侯國拜見諸侯。周去河陽見諸侯,有失體統。因此,孔子用心良苦地選擇了“獵”字,既反映了歷史的真相,又維護了周的尊嚴。《左傳》:“是會,晉公召王見諸侯,立王就職。仲尼說,‘叫君以臣,而不可紀。’所以書上說‘天王就職於河陽’,這不是他的地方,也是他的德。“歷史記錄?晉:“孔子讀史記到文公,說‘諸侯不稱王’,‘王守合楊’也是《春秋》所忌諱的。"
所以杜預說:“仲尼修《春秋》用義作異文。”可見,歷史學家記載的古史和孔子講授的《春秋》經典還是有區別的。不同的是,經典的《春秋》傳記承擔著道德教育的責任,而各國的史書,包括竹書紀年,只是歷史事件的記載。
杜聿所敏感的是劉知幾、鄭樵、章學誠所總結的記錄筆記與書寫敘事的區別。中國有很長時間的所謂“左歷史”和“右歷史”。但古代史所做的,其實是記錄和註釋的工作,實際上相當於我們所說的檔案,並不是有目的有意義的史學。
史學的獨立性
劉知幾說“甘保為師”,並指出竹書紀年是金代學術影響力的標誌。即在竹書編年整理和研究的刺激和影響下,出現了大量的歷史著作,尤其是編年史,發現了史學的獨立價值。此外,金代學術的結構性變化使史學最終從經學中獨立出來。
根據金文銘文對西周官員的研究表明,周代史家實際上分為太史和內史兩類。內史承擔純行政事務的文字工作,太史則掌管各種文獻典籍和學術。太史公的史記也有剛懲的目的,但直接來源卻是來源於他通過推算歷法、頒布歷法通知新月而得知的所謂“天”。
J5
賭:“兵忌太歲”葛(湖北荊門大橋出土)
馬王堆帛書《堯》篇記載孔子的話:“贊不足,是巫;數而不達德,是歷史。”所以孔子說“吾觀其德而義”,“吾只求其德,吾與歷史魔女同,而歸之。”儒家的要求是“贊而達數,知數而達德”。孔子的《春秋》把史家記載的史書合理化,恰恰說明儒家關註的是與天平起平坐的人類道德,即與社會人事相關的政治、倫理等方面。孔子寫《春秋》是為了壹個有意義、有目的的記述。後來的歷史著作都強調理性寫作。
司馬遷是世襲聖旨,掌管星歷,也講“天”。《史記》有十二個版本。《史記》自古以來的版本都是用竹書紀年註釋的,十二版之數是模仿魯《春秋》的。秦本紀和項羽本紀屬於名門望族,被列入本紀。十二諸侯年譜“分十二諸侯”,內容有十三國;《天官書》反復說十二顆星,但都史的實際星數並不是十二顆。這些是十二的“日子”。但司馬遷的《史記》有他的寫作之誌,即“在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時,可以借鑒古今之變,成為壹家之言”;但所謂“壹家之言”,仍是“覺解六經異傳,百雜語有序”,符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
JBOY3樂隊
賭:西漢動物臂甲(雲南李家山出土)
秦始皇燒各國史書後,“史官廢久矣。”在儒家時代,儒家義是根本要求,歷史價值不是獨立的,但始終是儒家經典的附庸。《春秋》被用來解釋災難,其意義成為壹種政治原則。《春秋》也成為漢代討論禮制、量刑獄的依據。漢書?《藝文誌》中的史書被歸入《春秋》壹類,甚至沒有獨立價值的史書數量也少得可憐(韓誌《春秋》壹類只記載了23部)。
出生於東漢經學世家的荀悅,為史學的獨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不僅第壹個建議設立專職史學家,而且撰寫了漢代第壹部編年體史書《漢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當時人們用“班、荀”來表示紀傳體(班固的《漢書》)和編年體(荀悅的《韓吉》)這兩種最重要的古代史書體裁。荀悅正是在《漢紀》中提出了“典”的概念(綜合自《左傳》“言為考典,典為錄經”),是儒家經典,典指史記。荀悅指出“立典有五旨”:立德、顯法、明古今、立功、顯才。這就是荀悅的“誌”(意為記錄)史的五個標準。儒家思想仍然是《史記》的指導原則,但畢竟《史記》地位的上升已經成為壹種“法典”。
竹書紀年的出現對金代史學的獨立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出土古史研究熱潮的直接刺激下,壹時間出現了許多編年史,包括《漢書·晉春秋》、《孫勝晉陽秋》、《譚道鸞的《晉書》、《陸機的《晉書》、《金暉迪巨著》、《曹家之的《晉朝》》。大量編年史直接命名為《紀》、《春秋》、《楊秋》,說明它們是仿《竹書誌》、《春秋》而作。
幹寶的《晉書》仿《左傳》、《紀年》,確立了六朝史中編年史與傳記史書同等重要的地位。甘寶開創了壹代史學,其條例、筆記、書法、史學理論等方面對後世史家影響深遠。直到唐朝重修《晉書》,仍有不少字是抄自《晉書》的。
D8
賭:越王勾踐劍(湖北江陵王山出土)
甘寶作為儒家,繼承了儒家“數達德性”的精神;作為歷史學家的幹寶,在記錄編年史事實的基礎上,將其歷史寫作的目標定在實現“德”上,並使之成為壹種新的、相對獨立的歷史觀念。這樣,《甘寶》不僅有效地促進了歷史在借鑒現實政治原則方面的功能,而且完全是根據客觀歷史事實寫出了壹部歷史記述。
具體來說,甘寶提出了自己修史的標準和宗旨,即“五旨”例:“國經之言寫,用兵征伐之權寫,忠臣、烈士、孝子、童女之節寫,文之言寫,技之不同。”在體裁上,幹寶推崇實錄的編年風格;同時開創了“總評”的體例,集中了史家對歷史的評論,從而有效地起到了歷史對現實的借鑒作用。“金姬?《通論》是壹部著名的歷史著作,其中幹寶贊揚了周初的政治繁榮,認為關鍵在於王文修德,符合天道;周公守官為王,正義的明道也是周初政治繁榮的重要因素。百年十多代人口的修德成為國王,所以它有八百年的世界。幹寶以周的崛起為佐證,嚴厲批判了司馬氏根基淺薄,未能修仁,甚至西晉的迅速滅亡。鑒於過去,擁有治理道的資源成為中國史學的根本目的。
當然,竹書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例如,陳贊的《漢書·伊尹》和光緒的《史記·伊尹》就采用了竹書的材料。司馬彪對《南交州據竹書年譜考證古史》中122點的批駁,對史料的歷史考證和偽事實的認定具有重要意義。但毫無疑問,了解《史記》的編年體例,反思《史記》的形式方法和記載價值,對於當時史學的獨立具有最大的意義。
D9
賭註:王武茯茶矛(湖北江陵馬山出土)
從甘寶和晉代眾多史家的著作中可以看出,史書有自己相對獨立的目標和思路,史家也逐漸形成了壹套撰寫和記述史書的方法。與歷史思維和歷史寫作方法的成熟相呼應,魏晉時期湧現出大量的史書。傳記體、編年體、史籍、實錄形式豐富;官方和民間史學大量出現;傳記、族譜、地方誌,以及各種編集的史書盛行,中國史學終於獨立。
負責整理紀忠書籍的荀虛,是荀悅的後代。荀胥編為國書的《仲景新書》中,將書籍分為甲、乙、丙、丁四部,其中丙部包括史籍、舊事、禦書、雜事。四類書的出現,無論是從其實質內容,還是從史書的書籍形式來看,都表明史學已經完全擺脫了儒家經典附庸的地位,成為壹個完全獨立的學術範疇。(荀旭的四部類中,紀築地和師福圖同意歸入D部,說明這是根據查家方便進行的圖書分類,新放的紀築地和圖贊放在最後。到了南朝劉文帝時,儒學、玄學、史學、文學的確立,表明歷史在國民教育的學科設置中已經成為壹門專門的學科。
《竹書紀年》的發現促進了經學史學的獨立,深刻影響了金代學術分類結構變化的發生,這種學術分類結構的變化對中國傳統學術走向具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