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CCTV中國通史紀錄片》 第15集 戰國七雄 音頻(解說詞)

《CCTV中國通史紀錄片》 第15集 戰國七雄 音頻(解說詞)

第15集:戰國七雄

兩千五百年前,中華文明走到了史無前例的轉折點,春秋末期,周天子作為天下***主的權威地位早已喪失殆盡,各諸侯國之間大大加快了以強並弱的步伐,進入戰國時期,各國君主紛紛進行變法改制,追求采用富國強兵之策,並先後稱王,意圖兼並天下,平壹宇內。中國版圖上眾多諸侯國爭相稱霸的格局向七雄並立壹決雌雄的局面發展轉變,群雄逐鹿中原,戰事不斷,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的險惡局勢,使各國常常處於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戰國的歷史是壹段比拼國力和競技軍事的歷史,其間又有策士遊擊穿行、縱橫捭闔,展現了壹幅風雨詭譎的歷史畫卷。

戰國時代,戰火籠罩著中原大地,春秋以來數百年的相互征戰,大多數諸侯國已被蠶食、分解,逐漸消失在兼並戰爭的硝煙中,脫穎而出的是當時七個最強大的國家,史稱戰國七雄。春秋時期最強大的晉國分裂為魏、趙、韓三個國家,魏國在戰國初年國勢最為強盛,依靠強悍的武卒,壹舉成為戰國時代的第壹個霸主。齊國也是春秋時期的強國,瀕臨海濱,物產豐富,田氏代齊之後,又加強了對魯衛等國的侵奪,疆域進壹步擴大。春秋時期另壹個唯壹能和晉國抗衡的超級大國楚國,進入戰國之後,依然不斷開疆拓土,疆域為各國之冠。燕國在七雄中實力最弱,但因地處北方,非四戰之地,所受到的沖擊較小,但也在東北開疆拓土。 韓國在三晉中國勢最弱,但占據中原膏腴之地,經濟發達,在滅掉鄭國之後,實力更有所加強。長期與遊牧名族對抗的趙國,胡服騎射後,兼並了北方的代國,大大擴充了版圖。僻處西陲的秦國,在經過二百多年的奮戰後,終於徹底征服了周邊剽悍的遊牧民族,統壹了西北高原,就在七雄獲得部分兼並勝利,而使得疆域不斷擴大的時候,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模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以往那種貴族交戰點到為止、揖讓有禮的情況不復出現,取而代之的是殫精竭慮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於是平民也開始被征發入伍,人數多寡成了最基本的制勝因素,為此各國都建立了數以十萬甚至百萬的龐大軍隊。

陳相靈:也就是說到了春秋以後,我們說鐵器發明了,鐵器有了以後,人們就可以開墾更多的土地,有了更多的土地之後,周王室我就可以不聽妳的招呼了,過去我是用什麽控制呢,我用土地來控制妳,現在沒法去控制了,所以說諸侯之間的戰爭就爆發了,爆發之後,隨著戰爭的頻發,又需要更多的士兵,這就促進了軍隊兵員的發展。

邵蓓:戰國時期它實行的是壹個(因為有了戶籍制度)按戶征兵,所以就是說,征兵的範圍已經就是男子在戶籍的,壹般來說15到60歲都要去征發兵役。

西周春秋時期,貴族喜歡隨葬車馬,在全國發現很多貴族的車馬坑,隨貴族地位的高低而規模不同,因為戰車是當時最主要的戰爭工具,戰車的數量是以國力的評價標準。戰國時代,為了機動靈活,戰車也經過改造,規矩縮小,車辀減短,駕車的馬也披上了甲片,防護更加嚴密。車兵是春秋時期各國軍事力量的主要組成部分,戰國時期,車兵依然存在,但其重要性相對下降,逐漸讓位於步兵和騎兵,步兵在各國軍事力量構成中的地位發生著重大變化。

早先步兵都是跟在戰車後面,輔助攻擊以及提供後勤的,但在春秋時期,晉國因與戎狄的作戰過程中,發現步兵比車兵靈活,也開始建立自己的專門步兵隊伍, 被稱為行。但在那時,步兵依然還是點綴,隨著戰爭規模擴大,普通百姓成為編戶齊民,到年齡就征發入伍,對於他們來說,駕駛戰車這項復雜的技能,壹時之間難以掌握,加上戰爭開始采取詭道,場所也從廣闊的平原迅速擴展到山林、江河和險要之地。車兵在山林之地遠沒有步兵的機動靈活,極易受地形限制,而步兵普遍裝備的具有遠射能力的強弓勁弩,能在遠距離短時間內將排列整齊的車陣射得陣型大亂。到春秋晚期,尤其是戰國時期,各國新組建的成建制的獨立步兵,已成為當時重要的作戰力量,不僅如此,戰國時期,各國都在邊境和交通要到上建立要塞,利用山水之險,贏得作戰之利,而不像以往那樣,在平原廣隰對面決戰,因此笨重的戰車逐步退出戰場。

陳相靈:中國步兵開始慢慢地開始發展壯大,當車兵在春秋末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之後,到戰國就開始什麽興起了,騎兵就開始興起了,特別是遊牧部落,它有了騎兵,那麽步兵跟騎兵作戰的話,他又不占據優勢。

戰爭對速度和靈活的需要,刺激了騎兵的興起,騎兵的興起反過來促進了速度和靈活性的發展。馬是很早就被馴服的騎乘工具,在戰國時代,中國北方生活著的遊牧民族,已經騎射精湛,行動輕捷便利。與多個少數民族接壤的趙國,備受胡騎侵擾之苦,戰國雖然武器精良,但是笨拙的戰車和遲緩的步兵在來如飛鳥、去如絕弦胡騎面前只能是挨打的靶子。早期中原人不會騎馬,馬只是用來駕車,在春秋末年,開始有人騎馬,但在馬上騎乘自如地打仗,這技巧還沒有掌握。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痛定思痛,下令胡服騎射,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朝野壹片嘩然,保守派大臣竭力反對,武靈王不為所動,全服反對派首領公子成讓他和自己壹起穿上短衣緊袖胡服上朝,自上而下推廣胡服騎射。趙國很快訓練出壹支強大的騎兵部隊,到處擴張,同時收編了北方遊牧民族林胡和樓煩的騎兵,戰鬥力得到了大大加強。壹躍而成為戰國時代僅次於秦國的強國。由此可見,在那時,誰能掌握強大的騎兵,誰就能在爭霸戰中嶄露頭角。戰國時期,騎兵雖然最初只與兵車混合編制,但很快就被發展成為單獨部隊,與步兵協同作戰,於是,大規模的步騎兵的野戰和包圍戰,代替了春秋時代以車兵為主的沖擊戰,因為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機動能力,在中原地區各國,騎兵部隊很快成為了戰爭中的主力兵種,成為決定戰爭的關鍵力量。此後,車、步、騎三種兵種的配合使用成為中國整個冷兵器時代兵種配合的基本形式。

陳相靈:步兵也好,騎兵也好,但是他都有壹個***同的特點,就是他的機動性就變得強大了,雖然步兵他的行進速度可能要慢,但是他也是跑起來,機動性來還是很容易的。這就是我們說,中國的戰爭形態的轉化,就是由過去的戰車,列陣而戰轉向了野戰,向野戰這個方向去發展。

雖然北方產戰馬,但銅礦資源卻是南方豐富,楚國的繁陽是著名的銅礦產地,春秋時的《曾伯黻》和《晉姜鼎《》中都提到征討南方,奪取繁陽產的銅礦資源,這裏是湖北省大冶市的銅綠山,中國著名的銅礦產地之壹,曾隸屬戰國時期的楚國境內,是戰國時期楚國最大的銅礦開采地。在持續了三十多個世紀的開采後,今天的人們在這裏建立起了現代化的采煉廠,期間雖然歷經多個朝代更叠,但這裏作為壹個重要的采練基地的屬性卻從未改變。

陳樹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員,現在正帶領考古隊在這裏就春秋到戰國時期冶煉技術轉變課題的研究,進行考古發掘。數千年來,鐵、銅等基礎礦藏壹直是所有國家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擁有豐富礦藏和先進的冶煉技術,就意味著有可能成為雄霸壹方的超級大國。戰國時期,冶煉技術正處於迅速發展時期,楚國的礦產資源豐富,在過去的十年間,考古隊在銅綠山已經發現七處古代冶銅遺址。但是,鐵的冶煉遺址卻壹直沒有找到。

陳樹祥:楚國最早的鐵器是什麽時候,我們壹直沒有找到冶煉廠,早期的冶鐵是,我們到現在還是壹個謎團,銅綠山從目前來說,我們壹段段在發現,壹段段在填補。妳比方說著壹片的話,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漢代的冶鐵廠,西漢的冶煉廠,我們過去前幾十年沒有發現這個西漢的冶銅廠,那麽在這個地域來說,就填補了很大的空白。

這是湖北省博物館的文保工作人員正在修復壹件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鐵成分的增多,讓它的銹蝕程度比同期其他青銅器更加嚴重。早在商代,當時的人們已經知道,鐵比銅質地堅韌,性能更為優良,但那時還沒有掌握冶鐵技術,基本上都是在銅兵器的刃口上鑲嵌隕鐵,西周時,開始出現冶鐵,但質量不高。戰國時期,是青銅兵器和鐵兵器並存的時代,當時各國都已經有了重要的冶鐵手工業點,鐵被發現後,古人開始擴大煉爐,加強鼓風設備,提高冶煉技術,並發明了滲碳制鋼的技術。戰國後期冶鐵技術的長足發展,讓武器也不斷升級,大量鋼鐵兵器應運而生,手持的戈、矛、劍、戟等兵器的質地因而變得鋒利堅韌,殺傷力大大提高,在那段戰火紛飛的時期,軍事力量薄弱,卻有先進的技術與龐大的礦產資源的國家,往往是被七雄兼並的首選。

上世紀60年代,在湖北江陵望山曾出土壹柄越王勾踐劍,墓主是楚國的壹位下大夫,經過現在冶煉專家的分析,此劍鑄造工藝非常高超。戰國時期,吳越的鑄劍技術冠絕壹時,越國卻被楚國所滅,而越國先進的鑄造技術讓楚國的兵器在那段時期發生了質的改變。今天的考古發掘證明,除了手持的兵器外,戰國時期的銅弩機在結構原理上、制作技巧上都很成熟。韓國的強弓勁孥更是天下聞名,史書上記載,韓國制造的弓弩,能射到六百步之外,在武器快速發展的同時,防禦裝備也在不斷進步,齊國的冶煉技術也非常高超,甲胄之堅固名聞天下。這些出土於山東臨淄的鐵制甲胄,雖然已經銹蝕成壹個整體無法分離,但通過復原可以看出,當時的甲胄設計非常合理,它可以將軍人身體的大部分部位保護起來,武器的革新需求,也造就壹大批能工巧匠和發明。在墨子家鄉,山東滕州的墨子紀念館裏陳列著墨子的發明創造,有很多都是當時最先進的武器裝備,軍隊人數的增多,兵源的變化和武器防具的進步,讓戰爭變得更為殘酷,也讓指揮戰鬥日益成為壹門藝術。兵家在戰國時期得到長足的發展,軍事學成為戰國時代發展最快的學問之壹。

邵蓓:戰國之所以叫戰國它的典型特點就是以戰爭為主,戰爭的目的就要取勝,因為要取勝就是不可避免的就催生了各種戰術戰法,就是說本身它是壹個軍事思想極大發展的壹個時代。

優秀的將帥在戰場上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陳相靈,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自從成為壹名職業軍人之後,就壹直研究被世人譽為中國兵家寶典的《孫子兵法》。兩千五百年前成書的《孫子兵法》,不僅被中國歷代軍事學家和軍事指揮人員奉為圭臬,更是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廣為流傳,在美國的西點軍校,甚至被定為戰爭哲學。

陳相靈:《孫子兵法》它主要是戰爭哲學,作為孫子的出發點,我們怎麽樣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戰場效果,因此他就提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樣的壹個思想,那麽其他的像用兵的思想,虛和實、齊和正等等,都可以來指導我們今天的戰爭。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是中國最高的軍事學府,來到這裏學習的都是當代軍隊中的佼佼者,很多都會成為未來軍隊的指揮員,《孫子兵法》是他們的壹門必修課。春秋時期出世的《孫子兵法》註重戰略,到了戰國時代,壹大批更富有實戰技能和經驗的軍事家誕生了,吳起、樂毅、白起、孫臏等成為壹時翹楚,登上了歷史舞臺。在這其中,吳起偏重於士卒訓練,他創建的魏國武卒成為戰國時期最為強悍的特種部隊。而與他齊名的是壹個被後人稱為孫臏的軍事家,他展現出了非凡的實戰能力。孫臏齊國人,據說與當時威震四方的魏國大將軍龐涓師出同門,壹起像鬼谷子學習兵法。後來龐涓急於建功立業,先下山求取功名,他和孫臏越好,壹旦有了功名便會大力推薦他***享富貴。龐涓做了魏惠王的將軍,很受重用,但心裏知道自己的才能遠遠不如孫臏,始終惴惴不安。於是派人把孫臏請到魏國,但卻在魏王面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挖了他的膝蓋骨,防止他逃跑,殘廢的孫臏忍辱負重,終於在在龐涓放松警惕時,趁機逃回齊國,孫臏到了齊國之後,受到齊國將軍田忌的善待。

這裏是位於山東臨淄的遄臺遺址,據當地考古專家推測,這裏曾經是齊國的賽馬場,著名的典故田忌賽馬就在這裏發生,田忌賽馬的策略出自孫臏,田忌的真正用意是向齊威王推薦孫臏。

韓偉東:孫臏就給他出了壹個主意,用田忌的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第壹局田忌就輸了,第二局田忌就用的他的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第二局田忌贏了,第三局的時候田忌用自己的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田忌又贏了壹局,田忌勝了齊威王。齊威王就感到非常奇怪,這時候田忌就把孫臏推薦給了齊威王,齊威王希望通過與孫臏對話,了解到他確實是壹個文韜武略、特別是軍事才能非常高的人物。於是,他就把孫臏拜為了軍師,這位後來齊國軍事強大奠定了基礎。

這片曾經的賽馬場如今的耕田,是中國偉大的軍事家孫臏真正走上歷史舞臺的起點,接下來戰國時期最為經典的兩場戰役即將展開,這就是被後人津津樂道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這也是兩個人的戰爭,孫臏為齊國,龐涓為魏國,兩個人的不同選擇終歸要讓他們在戰場上相逢。在桂林之戰中,孫臏創造出了的圍魏救趙的經典軍事戰術,齊國軍隊不僅解了趙國之圍,而且大敗由龐涓統領的魏國軍隊,公元前342年,魏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再次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發兵救韓。在馬陵與魏國太子申和龐涓帶領的十萬大軍相逢,在馬陵之戰中,孫臏采用逐日減少營地軍竈數目的策略,三天內從十萬竈減到五萬竈,再減到三萬竈,制造齊軍大量逃亡的假象,導致龐涓輕敵冒進,只率少數精銳部隊兼程追趕,最終被孫臏圍困在了馬陵山,龐涓死於戰亂之中,魏國也由此壹蹶不振。

這裏是山東臨沂的馬陵山,叢林茂密、地勢陡峭,軍人出身的黃新忠現在是山東臨沂歷史考古所副研究員,三十多年來壹直在這裏進行考古發現和調查研究,他認為這裏就是當年馬陵之戰的所在地。龐涓到那個地方以後壹看,壹塊桑樹剝了皮,上面有字,是螞蟻集成的,他認為是天意,所以就拔劍自刎了,後來還有壹種說法呢,那就是他取火視之的時候,萬弩齊發射中,把龐涓射死了。其實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仍不能夠拿出強有力的證據,說服人們相信這片山林,就是當年的戰場。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孫臏與龐涓,也許因為太多經典、太過傳奇,而且充滿了恩怨情仇,太過戲劇性。後世對這兩場戰役的過程,也產生了很多的質疑,至於經典戰役的創造者孫臏更是成了千古之謎。千百年來,許多人認為孫臏與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同為壹個人,傳說中的《孫臏兵法》根本不存在。

1972年4月10日,臨沂地區衛生局準備在銀雀山建壹座辦公大樓,人們在清理地基時意外發現了兩座古代墓葬,而這次發現,後來被評為了20世紀70年代的十大考古發現之壹,這是兩個西漢時期的普通墓葬,墓主人到底姓甚名誰,至今不得而知。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年的考古人員在清理古墓中的竹簡時,驚奇地發現了壹部《孫子兵法》,更令人震驚的是,除此之外還有壹部兵書,它就是失傳了壹千七百多年的《孫臏兵法》,被清理後的《孫臏兵法》雖然殘缺,但是內容明確記載了孫臏擒龐涓的戰略,以及孫臏與齊威王、田忌的問答等內容。篇首的孫子曰字樣與同墓出土的《孫武兵法》截然不同,兩部兵書的重見天日,解開了孫武和孫臏是否是同壹個人,其兵書是壹部還是兩部的千古之謎。

陳相靈:《孫臏兵法》它主要是在戰役這個層面它提供了壹些具體的作戰原則,當然這些原則,我們說《孫子兵法》當中也講到了,像以奇用兵,那麽怎麽個以奇用兵呢,孫子就沒有再說。但是孫臏就告訴妳了,什麽是奇呢,以異為奇,我跟妳不壹樣的,這就是奇,據說他在某些方面、在很多方面都是發展了、豐富了《孫子兵法》當中壹些,特別是在用兵這壹塊,發展了他的思想。

在戰國時期還有壹個更為神秘的人物等待破解,他就是鬼谷子,相傳鬼谷子是老子的徒弟,他身兼數家學問,他的學生除了兵家的孫臏與龐涓,還有另外壹批人,也在影響著整個戰國的政局,他們被稱為縱橫家。春秋時期只有楚國敢於稱王,其他諸侯國仍奉周天子為號,強大的諸侯也只敢稱霸主,戰國時期,各國國君再也按捺不住稱王的野心,公元前344年魏惠王率先稱王,之後齊、秦、魏、韓四國的國君也先後稱王,公元前323年,魏、韓、趙、燕、中山五國發起五國相王,趙、燕、中山國君也不甘落後用上了王號,周天子所獨享的尊號終於為各國所普遍采用。

隨著各諸侯國紛紛稱王,兼並戰爭開始變得更加激烈,戰國中期以後,圍繞著怎樣爭取盟國和對外擴張的策略問題,遊走於各國的謀士分別從合縱、連橫兩個方面出謀劃策,縱橫家們在政治舞臺上左右逢源、大行其道,張儀、蘇秦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相傳他們也是鬼谷子的學生。張儀出生於魏公族的旁支,為秦惠文王制定了連橫的外交策略,他最初先到楚國遊說楚王,沒有受到楚王的重用,直到公元前329年張儀到秦國推銷連橫策略,受到了秦惠文王的重用,當上了秦國的相國,為了破壞齊楚聯盟,公元前313年,張儀入楚遊說楚懷王,如果楚國能和齊國絕交,秦國就獻出商於之地六百裏。商於之地是秦國進攻中原的門戶之壹,戰略地位異常重要,楚懷王經不住誘惑,迫不及待地與齊國絕交,但是當楚國的使者去接收獻地的時候,張儀卻說,他和楚懷王約定的是六裏地,沒有六百裏之說,楚懷王聞訊大怒,但此時的楚國已經和齊國絕交,只能獨自起兵伐秦,結果大敗。秦國取得了楚國的漢中之地,排除了楚對秦的威脅,從此秦國的勢力延伸到中原,張儀的連橫策略取得了重大成功,秦國的實力變得更加強大。

陳相靈:作為縱橫家的話,他使用的什麽軟實力,通過這個軟實力,借用的是矛盾,沒有矛盾,我制造矛盾,通過矛盾營造壹個有利的態勢,最後為軍事家在戰場上去決戰,我提供壹個好的壹個態勢,那麽真正最後完成這場戰爭勝利還是要靠軍事家。這是他們巨大的壹個根本不同的地方,所以我們說,雖然他借助於軟實力,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真正解決問題還是要靠什麽呢,靠軍事家在戰場上打贏。

如同張儀壹樣,蘇秦是戰國政治舞臺上的另壹位出色的縱橫家,他曾壹人配六國的相印,他的合縱策略得到了許多諸侯國的積極響應,然而他還有壹個秘密的身份,就是燕國的間諜,而且他從事的是兵法五間之壹的死間,用生命為代價去向敵人傳遞假情報,誘使敵人上當。蘇秦,從燕國來到齊國,成功遊說齊湣王林聯合燕、韓、趙、魏合縱攻秦,不過蘇秦的真實目的卻是要滅掉齊國,此時弱小宋國成為蘇秦的重要棋子,因為宋國是列強們覬覦的土地,如果誘使齊國滅掉宋國,必然會激怒其他各國。蘇秦做到了,使齊國在滅掉宋國之後成為眾矢之的,公元前285年,燕將樂毅率領秦、趙、韓、魏、燕五國聯軍攻齊,齊國形勢危急,五國伐齊的號角吹響之時,蘇秦的身份也暴露了。

三十年前,齊國乘子之之亂出兵攻打燕國,幾乎讓燕國滅國的情景,今天重現在齊國,蘇秦發出最後壹張密諜給千裏之外的燕昭王,是告別、也是了結。蘇秦在窮困潦倒之時,在燕國受到燕昭王禮遇,為知己者死,消滅齊國是蘇秦對燕昭王的回報,蘇秦最終被齊湣王車裂而死,率領五路聯軍的樂毅率軍長驅直入,攻破了齊都臨淄,這場戰爭在齊國打了足足五年之久,先後攻下了七十多座城市,只有即墨與莒還在堅守。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繼位後不再信任樂毅,以騎劫代替樂毅,樂毅出趙國,即墨守將田單抓住機會展開反攻,田單在城裏集中千余頭牛,披上畫有五彩龍紋的緇衣,腳上綁上尖刀,尾巴上綁上灌了油脂的蘆葦,到了夜裏,把牛尾巴點著,讓它們狂奔,五千將士緊隨其後,殺入燕軍,燕軍在睡夢中驚醒,看到奇形怪狀的火牛,大驚失措,死傷慘重,騎劫也丟了性命,田單乘勝追擊,很快收復了七十余城,擁齊襄王繼位,恢復了齊國,齊國雖得以復國,但元氣大傷,無力和秦國抗衡了。

陳相靈:蘇秦和張儀珍,他那個時代所做的壹切,那麽跟我們今天這個外交家所做還不壹樣,那麽外交的話,我們說政治、經濟,軍事外交還有它獨立的獨立的地方,那麽當時縱橫家做的,我們壹個通俗的話來說,他是戰爭的推手,他是讓對方犯錯誤,為我後面的戰爭做準備。蘇秦用生命的代價,完成了他的使命,但政治局勢並未如蘇秦所願,燕國沒有崛起,而是秦國成為了七雄之中最強的國家,日益強盛秦國加快了兼並六國的步伐,垂沙之戰,大敗楚軍;伊闕之戰,戰勝韓、魏兩國,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鄢郢之戰,獲得了楚國大片國土;華陽之戰,大敗趙魏、聯軍,攻取了魏國的幾座城池和趙國的觀津。

公元前263年,秦國不斷攻占韓國的城池,又切斷韓國上黨郡和韓國本土的交通,韓國欲獻上黨向秦求和,上黨郡守馮亭不願意投降秦國,就將上黨郡十七城邑獻給趙國,趙國欣然接受,派大將廉頗駐守長平,秦國顯然不會放棄。公元前262年,派王龁進攻長平,秦趙兩國都傾舉國之力在長平集合了近百萬大軍,沿著長平城左右五十多裏的山地,建築壘壁,展開對峙。被廉頗曾曾用來儲糧的大山,被後人命為大糧山,並豎起廉頗像以供後人瞻仰,如此大規模的戰役,比拼的是綜合國力、後勤補給是全軍的生命線。當時廉頗采用堅決防守的作戰方針,不管秦兵如何挑戰,只是堅守不出,秦軍束手無策,就這樣雙方相持了三年。但針對這場戰爭,秦趙之間還有壹條看不見的戰線,秦國成功使用了反間計,使趙孝成王認為廉頗堅守不出是怯戰,於是派趙括代替廉頗為將,秦國得到消息後,立即暗中啟用白起為上將軍。

陳相靈:我們從這三個人來做壹個比較,就是壹場戰爭,它是壹種將帥智慧的壹種智鬥,可能大家的力量都差不多,就看我這個智慧,誰的計更高明,那麽作為廉頗來講的話,他這個策略、最後的拖延戰術,它是非常好的,他非常適合趙國的。但是趙王又是沒有很好地去判斷形勢,這個趙括啊,經驗不足,紙上談兵,經不起對方的誘惑。白起來的話,就是說怎樣去調動對方,怎麽樣去找弱家,進行打擊。他(廉頗)是用的非常好的。

長平在今天山西省的高平市境內,相傳這裏的很多村莊,都是從當年的秦軍營壘演變而來,當年就是在這些營壘的外圍,秦軍築起了堅固的防線。趙括到達前線後,改變了廉頗堅守的策略,大舉進軍秦軍,秦國將領白起則佯裝潰退,讓秦軍固守營壘,誘敵深入,結果白起派兵突襲到趙軍的後方,截斷趙軍的退路和糧道,又命騎兵部隊插入趙軍,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只孤立的部隊。此時,趙括終於意識到形勢已經極度危險,幾十萬大軍像困獸壹樣束手無策,趙括將剩余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沖擊秦國壁壘,拼死突圍,歷史上最慘烈的戰敗就此上演。到了公元前260年的九月,趙軍的四次突圍均告失敗,斷糧已經46天的趙國軍隊在極度恐懼和絕望中開始相互殘殺,以人為食,絕望的趙括親自領兵博戰,被秦軍射殺,趙軍大敗,四十萬人降秦,白起將他們全部活埋,僅僅釋放了240個年幼的戰俘,讓他們歸趙後散布秦國之威。

陳相靈:經過這壹戰,那就徹底的把趙國力量的支撐基本上打擊了,可以說是趙國也對後來的秦國形成不了巨大威脅,以後來秦統壹六國的進程就非常爽了,這就是這場戰秦統壹六國當中的壹個轉折點,雖然他提前決戰,但是他打贏了,這就是把這個統壹六國的進程大大地壓縮了。

兩千多年過去,這場戰爭壹直存在於人們的口口相傳和史書記載,在司馬遷的《史記》中,長平之戰是所有秦軍發動的戰爭中對過程和細節都記載得最為詳細的壹場戰役,但戰爭的具體發生地,由於年代久遠,已經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直到上世紀末,壹個老人的不經意發現,揭開了這個謎團。1995年5月,高平縣永祿村農民李珠海和他的兒子李有金在耕地時,在壹尺的土下發現了眾多遺骨,還發現了幾十枚趙國刀幣,便報告了文物部門。

田貴生:大兄哥,他那時候承包了壹片土地,就在這個地方種些果樹,春天呢,他想收拾的,建設地,他來了就想把這裏鏟壹鏟,把這塊地平整平整,在鏟地的時候,突然就鏟出骨頭來了,鏟出骨頭來了,當時他也沒把這個當回事,就繼續鏟,越鏟骨頭越多。

戰爭已經過去兩千多年,今天的事實卻是不斷地為人們提供真實地,演示著當年那場殘忍的屠殺,2014年,當地政府在這裏修建了長平之戰紀念館,與其他的館藏不同,這裏只有層層疊疊的白骨,印證了史書中對秦軍野蠻殘暴行徑的描寫,述說著當年戰爭的慘烈與無情。戰國時期,是中國從大分裂走向大統壹的時期,這是壹股非人力所能改變的歷史洪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身處其中的人只能選擇是站在潮頭浪尖,成就自己的豐功偉業,或是無奈地被洪流所淹沒。長平之戰,是秦朝統壹之前最後壹次大決戰,之後,六國再也沒有力量和秦國抗衡,歷史由此發生轉折,統壹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秦國勢如破竹,銳不可當,統壹六國已經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