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誰給我說吧,古代詩詞常識行嗎

誰給我說吧,古代詩詞常識行嗎

詩歌的分類

詩歌按時代可分為古典詩歌和現代詩歌(舊體詩)兩大部分。

古典詩歌又有古體詩(又名古詩、古風)、近體詩(又名今體詩、格律詩)、詞(又名詩余、長短句、曲詞、曲子詞)、曲等幾種不同形式。

古體詩就是古代的自由詩,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數不定(指雜言),不講對仗,押韻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詩(最早出現於《詩經》)、五言古詩(成熟於漢,如《古詩十九首》)、七言古詩(成熟於唐代,如《長恨歌》)、樂府詩(標題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稱,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體詩鼎盛於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它有絕句和律詩兩種類型,絕句分五言絕句(五絕)、七言絕句(七絕)兩種,律詩分五言律詩(五律)、七言律詩(七律)、排律三種。

詞鼎盛於宋代,按字數多少,分為小令(58字內)、中調(59—90字內)和長調(91字以上)三種形式。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韻有定位。

曲鼎盛於元代,有散曲和雜劇兩種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數(又名“套曲”)兩種形式。

(三)詩、詞、曲的有關知識

①新詩·舊體詩

新詩是指五四運動前後,新文化運動提倡的用白話寫的自由體詩,如《再別康橋》《我愛這土地》都是新詩。今人用文言寫的格律詩稱為舊體詩,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陳毅的《梅嶺三章》。二者都是現代詩歌。

②古體詩·近體詩

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二者的主要區別是:近體詩是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數、聲韻、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的格律詩,古體詩則不講格律,唐代以前的詩歌都是古體詩。

③律詩·絕句(又叫截句)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主要在句數上。絕句只有四句,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律詩***八句,壹二兩句為首聯,三四兩句為頷聯,五六兩句為頸聯,七八兩句為尾聯;首聯和尾聯可對仗,可不對仗,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聲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詩為排律。

④歌·行·引

古代詩歌體裁,三者無嚴格區別。音節、格律壹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琵琶行》《李憑箜篌引》。

⑤樂府·新樂府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後來成為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采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新樂府創於初唐。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已與原聲韻不同,故稱新樂府,到白居易確定了新樂府的名稱。

⑥題目·詞牌

題目和詞牌的區別:詞的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體現,詞牌是壹首詞的曲調名稱。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念奴嬌”是詞牌,“赤壁懷古”是題目,揭示該詞是壹首抒懷詞,地點是“赤壁”。詞必須有詞牌,但不壹定有題目。分成兩段的詞上段稱為“上闕”(或“上片”),下段稱為“下闕”(或“下片”)(“闕”是樂曲終了的意思)。

⑦散曲

散曲是宋元時代興起的,由詞蛻化出來的壹種和樂演奏的歌曲。體式和詞相近而比詞自由,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小令只含壹支曲子,如《越調·天凈沙·秋思》只有“天凈沙”壹曲。而套數是合壹個曲調中多支曲子為壹套,是戲曲或散曲中連貫成套的曲子,壹套中曲子數不定,少則兩曲,多則不限;每壹套數都以第壹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須同壹宮調,有首有尾,壹韻到底;結尾處多用“煞”,用多少遍沒有規定。如《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它含有屬於“般涉調”這壹宮調的八支曲子,而其中“哨遍”是這套曲的第壹支曲的曲牌名,又是全套曲的曲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