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姓氏夥的由來

姓氏夥的由來

雲南夥姓蒙古族2008-10-03 20:11雲南境內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地區是通海、西疇、麻栗坡、馬關、現山、文山和安寧等縣。姓氏分別為“火”、 “夥”、“余”、“馬”和其他。其中夥姓計101戶,約700人,集中居住在西疇的西灑,麻栗坡的鐵廠和八布,馬關的都龍,文山縣城及其附近。解放前,由於統治當局實行民族壓迫政策,雲南境內的蒙古族人民也備受欺淩,歷盡艱辛,甚至不敢如實表達自己的民族成份,只好改稱漢族。解放後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普照祖國大地,全國各少數民族都享有民族平等權,國家尊重少數民族成員正確表達本人民族成份的自由。雲南境內的蒙古族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關懷幫助下,終於恢復了自己的民族成份,夥姓蒙古人,自然也不例外。

滇南的夥姓,是蒙古族中的壹姓。1984年,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正式批準恢復州內l01戶夥性由漢族改為蒙古人的民族成份。消息傳來,男女老少,無不歡天喜地,額手稱慶。

根據文山州西瞬縣和硯山縣許多夥姓蒙古人墓碑碑文和這兩縣縣誌上的記載,夥性蒙古人的祖先不是隨忽必烈和幾良合臺大軍來到雲南的。他們進入雲南的時間要晚得多,已經是在朱元璋滅亡元朗之底即距離忽必烈和冗良合臺征服雲南之後壹百多年了。

1279 年,即在蒙古兵平定雲南之後整整二十六年,忽必烈才滅亡了南宋,建立了元朝,並稱帝即位,是為元世祖。當年隨忽必烈南征的武將中,有武威郡的虎姓成員,他們原籍蒙古塔灘裏(在今青海省)。元朝末電虎姓將領的後裔中,有壹個喚虎都松木兒的人,宮至元朝政府中央樞密烷金頭居住在南京水西門珠子巷。1368年,朱元璋滅元建立明朝政權後,對元朝舊部大肆清洗,對蒙古族人民則實行報復主義和大漢族主義的壓迫政策。虎都帖木兒及其家屬幸因其外祖父安某在明朗中央政府做官經他大力保購拾得幸免於禍。虎都帖木兒雖末澄清洗和鎮壓,甚至還被明朝中央政府留用,但因明朝統治者封建迷信思想作祟,認為虎會吃豬。 “豬”同“朱”同音,重用虎都帖木兒對大明江山不禮,故他在政治上仍受歧視和打面實難以繼續在朝中為官。洪武九年(1376年),虎都帖木兒被迫與神保太尉率領大小頭目三百系人離開南京,到山西大同周都指揮此任大同前衛總旗及同衛屯種。但他和他的家屬,仍然逃脫不了備受歧視和打擊的厄運。其後,經安某向皇上多次說情,明廷才下令繼續重用虎都帖木兒,但前提是:壹、必須效忠朝廷,不得參與元榮殘余勢力的反朗活辦二、從此舉家改換姓氏,不得再姓“虎”。虎都帖木兒喜出望兒對大明天子感恩戴德,無論什麽前程,都欣然接受了。說到效忠明廷,那麽從虎都帖木兒本人到他的後他對朱氏王朝確實是忠心耿耿,盡心盡力。至於改換姓氏,更無問題,經全家反復商議,將“虎”姓改換為“火”姓。虎都粘木兒為了報答外祖父安某多次營救之恩,稱全家除姓“火”之外,還姓“安”。這便是今日雲南境內夥勝蒙古人也姓安的來由。

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軍進軍雲南。當時滇中統洽者為梁王。出師之前,考慮到交戰對方主要是蒙古軍。明軍不通曉蒙語和不了解蒙古人的習俗,因而考慮重用那些已經真心實意歸順過來的元蒙舊將,讓他們充分的發揮招降納叛、瓦解元軍的作用。火都帖木兒正是明廷最理想的人選。是年,朱元瓊派傅有德、藍玉和稱英三位將軍,率領三十萬大軍入良並任命火都帖水兒隨軍到雲南。這便是火都帖木兒入該的歷史背景。達段史實,文山州麻栗坡等五縣夥姓蒙占人的墓碑上,均有極明確的文字記載。另據五縣夥姓豢人家澇上載,平定雲南之後,明廷鑒於火都帕木兒助討有功,特任命他為滇南臨安衛攝守,其後不久又調往通海任守禦,舉家便定居通海。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廷恢復了火都帖木兒的世襲百戶職事。洪武二十三年(140 5年),升授世襲昭信校尉管軍千戶。永樂六年(1409年),病故於通海任上,夥姓墓碑和家譜上的記乳在西躊和硯山兩縣的縣誌上亦有記載。迄今為止,尚未發現在火都帖木兒入滇之前有火姓蒙古人到過雲南因此,說火都帖木兒是雲南境內夥姓蒙古人的壹世祖,是言之成理的。

此後,火姓蒙古人世代都有人在明朝的雲南地方政府中做官,官職均世襲。他們都效忠明廷,為明朝統治雲南出了大力,其中八世祖火雕鼎於祟幀九年(1636年)戰死沙場,得到明廷褒紀遺屬受到明廷的從優撫恤。但是到164d年明亡之後,入主中國的清朝統治者,對世代效忠明廷的火姓蒙古人自無好感,火姓蒙古人也不願仕清。因此,在整個清朝統治二百多年問,火姓蒙古人在政治上再也沒有得到過他們在明朝統治時期所得到過的那種殊遇,基本上以務農為業。這從炊姓的家措上,看得很清楚。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第十三世祖火天衙諧弟火成南從通海遷居硯山探柯,將火”字加上人旁,正式變“火”為“夥”。據家語上解稱這是為了使自己的姓氏,變得較為文雅。 “夥”姓沿用至今。在變“火”姓為“夥”姓的同時,還為子孫後代排了字輩:“鬥、世、文、田、朝.萬、心、輔、國、安、邦、定、太、平。”現在的夥姓成員,多為輔、國、安字輩。通海那些沒行隨火天暢、火成南兄弟徒居硯山的火姓成員,吐代仍住通海火家營壹地直至今天。他們壹直保留著原來的姓氏“火”,沒有改變為“夥”。據了脹現在在南京市也居住著幾戶火姓蒙古人,當系火都帖木兒的後裔。與通海的火姓蒙古人相文山州的夥姓蒙古人,應是壹家。

清光緒末年,十五世祖夥世明率親人從硯山探柯遷居麻栗坡鐵廠和八布壹帶。其後,他的子孫中的壹些人又從這壹帶徒居西疇西灑。民國年間,壹些夥姓成員又從上述地方分別遷居馬關的都龍和文山縣城。這就是今日文山州的五個縣內都用夥姓蒙古人的原因。這些史實在夥姓家譜中,記載詳細。

據了解,夥姓人口分布情況是:麻栗坡鐵廠、關告,38戶、241人;麻栗坡那登,2戶,1 3人;西疇西灑48戶, 391人;馬關都龍7戶,36人,文山縣城及其附近5戶,17人。

/%B3%C9%BC%AA%CB%BC%BA%B9%B5%C4%BA%F3%D2%E1/blog/item/55401386e0d5f22cc75cc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