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著作
1.《地域·家族·文學:清代江南詩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丁卯集箋證》,中華書局,2012年7月修訂版,初版獲華東地區古籍優秀圖書壹等獎 3.《唐詩演進論》,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4.《晚唐詩歌格局中的許渾創作論》太白文藝出版社,1998年8月,獲江蘇省高等學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 5.《唐宋文學論劄》,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 6.《明清詩文研究新視野》,(臺灣)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7月 7.《海虞詩苑?海虞詩苑續編》(與他人合作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待刊) 8.《中國婦女生活風俗》,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初版,2004年5月再版 9.《杜牧集》,鳳凰出版社,2007年10月 10.《山水詩選》,鳳凰出版社,2012年5月
二、論文
(壹)國內發表:
1.家族文學研究的邏輯起點與問題視閾,《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 2.叠合延展中的抒情與敘事:論唐代組詩的表達功能,《文學評論》2012年第3期 3.破立之際:韓愈“文人之詩”的詩史意義,《文學評論》2008年第4期 4.“前李杜時代”與“後李杜時代”,《文學評論》2007年第2期 5.鹹乾士風及其才調歌詩,《文學評論》2003年第2期 6.中國文學史百年研究國際研討會綜述(與他人合作,署名“於時”),《文學評論》2005年第2期 7.地域社群:明清詩文研究的壹個重要維度,《文學遺產》2011年第3期 8.清代江南文化家族雅集與文學創作,《文學遺產》2009年第2期 9.唐代文學研究再拓展的空間,《文學遺產》2007年第2期 10.論許渾詩在晚唐的典型意義,《文學遺產》1997年第5期 11.孤寂與熙悅:唐代寒食題材詩歌二重意趣闡釋,《文學遺產》1996年第2期 12.宋代詩歌研究的重要突破,《文學遺產》1996年第3期 13.陳子龍《宋子九秋詞稿序》“宋子考”(與他人合作),《文學遺產》 2005年第5期 14.日本寒山題材繪畫創作及其淵源,《文藝研究》2005年第3期 15.松江宋氏家族與幾社之關系(與他人合作),《北京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16.為宋代文學家建立翔實的譜系,《清華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17.晚唐詩人的仕隱矛盾與許渾隱逸詩,《文史哲》1997年第9期 18.許渾千首濕與他的佛教思想,《學術月刊》1983年第5期 19.許渾卒年再考辨,《學術月刊》1996年第8期 20.關於文學家族學建構的思考,《江海學刊》2009年第3期 21.原生態意識與時代性心理的交匯——宋代元宵詞文化生成機制探討,《江海學刊》1990年第4期 22.揚州詩局起訖時間考略,《江海學刊》1992年第4期 23.詩學大邦箋註絕唱:評錢仲聯先生《沈曾植集校註》,《江海學刊》2002年第5期 24.寒山的身份與通俗詩敘述角色轉換,《江海學刊》2005年第2期 25.明清之際江南文學版圖中的詩歌流派,《江海學刊》2006年第5期 26.清代江南文學發展中的“舅權”影響,《江海學刊》2011年第5期 27.晚唐詩人許渾卒年應如何考訂:與吳在慶、高瑋商榷,《中州學刊》2009年第2期 28.《寒食即事》詩寓意辨誤:兼論唐代寒食清明風俗及其文化意義,《中州學刊》1991年第6期 29.杜牧《自撰墓誌銘》探微:兼論作者卒年問題,《人文雜誌》1988年第6期 30.太湖環境對江南文學家族演變及其創作的影響,《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 31.唐宋時文考論(與他人合作),《文藝理論研究》2004年第7期 32.清代虞山派詩學分歧及其影響,《文藝理論研究》2005年第5期 33.唐代作家並稱的語言符號秩序與文學評論意義,《文藝理論研究》2013年第2期 34.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特征及其對文學的影響,《江蘇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 35.論辛棄疾的隱逸及其隱逸詞,《江蘇社會科學》1992年第6期 36.論八股文長期沿用的文化機制,《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 37.清代虞山詩派的創作氣局,《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 38.唐詩的哲理敘述(與他人合作),《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39.唐初弘文館整合與文學建設(與他人合作),《學習與探索》2005年第5期 40.論晚唐詩之殘缺美(與他人合作),《求是學刊》2006年第6期 41.清代陽湖駢文之興盛及其原因(與他人合作),《齊魯學刊》2011年第4期 42.情到狂時燒破眼:解讀清初虞山派詩人錢曾,《浙江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 43.清代浙西平湖文學社群考述(與他人合作),《河北學刊》2013年第3期 44.日本金沢文庫藏抄本《香嚴頌七十六首》,《中華文史論叢》第71輯(2004年) 45.宋存標《情種》資料淵源考辨(與他人合作),《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第2期 46.《全唐詩》的缺憾和《全唐五代詩》的編纂(與他人合作),《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1992年第3期 47.唐初文館與初唐詩風,《文學評論叢刊》第5卷第2期2002年 48.繼承與背離:黃庭堅“漁父家風”詞闡釋(與他人合作),《古籍研究》2006年卷上 49.唐詩異文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其價值,《文學研究》第4輯(南京大學)1996年1月 50.八股文異名述論,《中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1期 51.天臺智顗醜學流程解構(與他人合作),《宗教學研究》2007年第2期 52.對陳子昂研究中幾個基本問題的再認識,《唐代文學研究》第1輯 1988年3月 53.《全唐詩》編校者敘錄,《唐代文學研究》第4輯 1993年11月 54.亦悲亦歡的寒食歌吟,《唐代文學研究》第6輯1995年10月 55.寒山生卒年新考,《唐代文學研究》2002年 56.在異質文化中探求和發現:評川合康三著《中國的自傳文學》,《書品》,中華書局,1999年12月 57.唐末詩僧延壽傳(與他人合作),《浙籍文化名人評傳》(唐五代卷),2003年12月 58.以全部生命力量來懺悔:再論明清易代之際錢謙益其人,《中國詩學》第8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6月 59.沈德潛江南園記的旨趣與品格,《清代文學研究集刊》(人民文學出版社)第4輯2011年1月 60.初七亦是陽會日:釋“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貴州文史叢刊》1992年第2期 61.李商隱對清初虞山詩派的影響,《中國韻文學刊》2002年第2期 62.陳璧詩在清初的特殊意義,《中國韻文學刊》2004年第3期 63.清編《全唐詩》與重編《全唐五代詩》,《古典文學知識》1996年第4期 64.明末清初江南三詩派,《古典文學知識》2006年第1期 65.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文學文獻建設,《古典文學知識》2009年第3期 66.重讀臺灣學者陳慧劍《寒山子研究》,《古典文學知識》2011年第1期 67.揮毫當得江山助:中國古代山水詩發展演進與體格新議,《古典文學知識》2011年第5期 68.1988-1989年國內明清詩文研究綜述,《中國文學研究年鑒》(中國社科院文研所)1997年4月 69.1992年明清詩文研究綜述,《中國文學研究年鑒》(中國社科院文研所)1993年12月 70.1993年明清詩文研究綜述,《中國文學研究年鑒》(中國社科院文研所)1995年 12月 71.早期英國漢學家對唐詩英譯的貢獻(與他人合作),《上海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 72.晚唐詠史詩的修辭策略,《山西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73.唐代宮怨詩繁榮原因探論(與他人合作),《深圳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 74.唐詩英譯發軔期主要文本辨析(與他人合作),《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75.晚唐詩人許渾初蒞察院考,《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1月 76.試論“許渾千首濕”,《陜西師範大學學報》1984年第1期 77.許渾生年考,《陜西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 78.來自建築景觀中的城市影像:論洛陽建築景觀上陽宮與唐代詩人創作的關系(與他人合作),《湖北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 79.基層寫作:明清地域性文學社團考察,《蘇州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80.楊朔散文古典文學淵源蠡測,《蘇州大學學報》1983年第1期 81.王昌齡與李益邊塞詩的比較探析,《蘇州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 82.生命運行的真實軌跡:簡論範仲淹詩歌的倫理傾向,《蘇州大學學報》1990年4月 83.晚唐詩人許渾宦遊宣州考,《蘇州大學學報》1991年第2期 84.壹個罕見的女性形象:宋代作家朱淑真論略,《蘇州大學學報》1993年第1期 85.蔣心余的情感心態及其詩歌藝術特征,《蘇州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 86.清初虞山詩派及其詩文化圈,《蘇州大學學報》2002第3期 87.晚清劉鶚《鐵雲詩存》的精神世界(與他人合作),《蘇州大學學報》2006第1期 88.論陸繼輅古文婉摯多情的風格特征(與他人合作),《蘇州大學學報》2008第3期 89.清代吳地“九老會”文學活動探論(與他人合作),《蘇州大學學報》2009第1期 90.明清時期無錫家族文化探論(與他人合作),《蘇州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 91.論晚清語溪徐氏姊妹詩歌創作(與他人合作),《蘇州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 92.基層寫作:明清地域性文學社團考察,《蘇州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93.吳文化的典範建立與知識建構,《蘇州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 94.承變之際:晚唐詩人對陶淵明的接受(與他人合作),《安徽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95.清初詩人李沂及其昭陽李氏家族(與他人合作),《徐州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96.明清江南文化型社會的構成,《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97.楊朔詩化散文繼承問題簡論,《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84年第3期 98.唐代寒山詩的詩體特征及其傳布影響,《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 99.論“詩史”,《寧波大學學報》1992年第6期 100.錢謙益文學觀轉變及其批評的意義,《寧波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101.錢謙益唐宋兼宗的祈向與清代詩風新變,《杭州師院學報》2001年第6期 102.唐代女權文學的神話:上官婉兒的宮廷詩歌創作及其文學史地位(與他人合作),《江蘇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103.論宋征輿與柳如是的情緣(與他人合作),《沈陽師院學報》2005年第4期 104.李白詩的自我確認意識與表現,《淮陰師院學報》2002年第6期 105.唐代送別詩的繁興與許渾的創作,《鐵道師院學報》1996年第6期 106.寒天中高聳瘦骨的孤鶴:論孟郊詩骨寒神清的審美取向(與他人合作),《鐵道師院學報》2002年第3期 107.《唐才子傳?許渾傳》仕歷辨誤,《鐵道師院學報》1993年第3期 108.陸遊《遊山西村》詩旨發微:兼說唐宋社日節俗,《鐵道師院學報》1992年第6期 109.關於新世紀高等院校中國古典文學教學的思考,《鐵道師院學報》1998年第5期 110.常州莊氏之學與近代疑古思潮之發生(與他人合作),《衡陽師院學報》2008年第1期 111.唐詩的傳播媒介及其範式(與他人合作),《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112.晚明詩人宋懋澄的情愛觀及其創作(與他人合作),《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 113.江南文學家族學研究導論,《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 114.在地域和家族視野中展開清代江南文學研究,《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 115.清代江南文化家族姻婭網絡與文學創造力生成,《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上)》 116.八股文的消亡:時代必然取向與文體自我否定,《淮海工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117.從史實中引繹思想:評蔣寅《王漁洋與康熙詩壇》,《湛江海洋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118.南社:壹段綿延百年的文脈(答《現代蘇州》雜誌記者),《現代蘇州》2009年11月 119.有關《清詩紀事》研究與評論文獻,《清詩紀事》鳳凰出版社2004年4 月 再版本 120.《登幽州臺歌》獻疑,《陳子昂研究論集》,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9年12月 121.清代吳地文化家族文獻建設的環境與成就,《吳文化與創新文化》,鳳凰出版社,2009年9月 122.筆蘸驚濤倩寫愁——論清初遺民詩人陸貽典,《天中學刊》2002年第1期 123.歷代“詩眼”說述評,《鎮江師專學報》1990年第2期 124.晚唐詩人許渾家世籍貫考,《鎮江師專學報》1987年第4期 125.晚唐詩人許渾論略,《鹹寧師專學報》1996年第11期 126.晚唐詩人許渾南海之行考,《徐州教育學院學報》1988年第4期 127.關於唐代詩人許渾生平的六個問題,《蘇州師專學報》1988年第3期 128.取精用宏 辨析真義:評《劉禹錫研究》,《太原師專學報》1989年第3期 129.從史實中引繹思想:評蔣寅新著《王漁洋與康熙詩壇》,《湛江海洋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130.評《唐五代逐臣與貶謫文學研究》,《光明日報》2008年12月26日,《唐代文學研究年鑒》2008年輯 131.文學家族學:值得期待的研究方向,《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9月1日 132.南社虎丘雅集中的兩個公案,《東方早報》2009年11月21日
(二)海外發表:
1.八十年來中國寒山詩集的整理和研究,日本京都大學《中國文學報》第60冊,2000年4月 2.有關寒山生平若幹問題探考,日本帝冢山學院《大學中國文化論叢》2000年7月 3.建構寒山文化研究的學術之廈(與日本學者合作),日本《人間文化研究年報》2002年3月 4.論中國明清時代的八股文:對八股文形成、承傳及其衰亡緣由的考察,日本花園大學文學部研究紀要第31號,1999年3月 5.夏丏尊中文教育思想概論,日本花園大學文學部研究紀要第31號,1999年3月 6.宋代詩詞民俗事象釋義,日本花園大學文學部研究紀要第32號,2000年3月 7.虞山詩歌流派研究:以流派規模及其形成原因為中心的探討,日本花園大學文學部研究紀要第32號,2000年3月 8.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中文學家族學的建構,(俄羅斯聖彼得堡)遠東文學研究第四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010年6月29日 9.小說家詩歌的另壹種風采——劉鶚《鐵雲詩存》詩學審美生態(與他人合作),香港浸會大學《人文中國學報》第14期,2008年 10.丁卯詩選,臺灣《國語日報》1997年7月5日 11.放翁詩選,臺灣《國語日報》1998年3月28日
(三)其他評論:
1.《東亞學術文化交流》發刊詞,《東亞學術文化交流》第1輯卷首,(韓國)新星出版社,2004年12月 2.《東北亞人文學論壇》發刊詞:交流——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東北亞人文學論壇》卷首,(韓國)青銅出版社,2004年3月 3.唐詩承傳通變中的深度記憶(代序),李正春《唐代組詩研究》卷首,鳳凰出版社,2010年12月 4.跨文化視野中的唐詩傳播與接收——《唐詩西傳史》代序,江嵐《唐詩西傳史》卷首,學苑出版社,2009年9月 5.清代松江府望族與文學研究序,朱麗霞著作卷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6.清代李商隱詩歌接受史稿序,米彥青著作卷首,中華書局,2007年7月 7.湖湘詩派研究序,蕭曉陽著作卷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4月 8.王昌齡詩歌及詩學研究序,畢士奎著作卷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 9.論唐詩中的洛陽城市景觀序,陳燕妮著作卷首,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 10.情誌吟序,陳慰《情誌吟》卷首,長征出版社,2000年9月版 11.錢仲聯先生與《海日樓詩註》,《文匯讀書周報》2002年7月26日 12.《清明》並非唐人詩,《新民晚報》1994年10月30日10版文史新說 13.唐時蘇州詩景好,《現代蘇州雜誌》2007年10月試刊號 14.選擇·證據·積累——古典文學學習和研究隨筆,《古典文學知識》2002年第2期 15.作為壹面鏡子的民國教材,《社會科學報》2011年1月13日 16.重提才女周煉霞,《文匯讀書周報》2011年3月18日 17.拾甓取椽續紅樓,《文匯讀書周報》2011年3月25日 18.《文學評論》:小變即成大雅,《文匯讀書周報》2011年9月16日 19.“膨化”的紙質媒體,《文匯讀書周報》2012年7月13日 20.博士教育:用什麽來保證質量,《社會科學報》2010年9月9日 21.教材增刪,應該緩行,《社會科學報》2010年9月23日 22.學位制度改革,路向何方?,《社會科學報》2011年5月26日 23.人文學科應是壹種天然的存在,《社會科學報》2011年8月4日 24.大學:誰是常來客,誰為座上賓? 《社會科學報》2010年7月8日 25.事件折射高等教育改革之路,《社會科學報》2012年1月5日 26.“真正的學術如何得到辯護”,《社會科學報》2012年4月12日 27.去除競爭性科研的幻影光圈,《社會科學報》2012年12月6日 28.學術媒體是學術良知的收藏者,《社會科學報》2013年1月18日
(說明:以上篇目不包括本人參編的著作,以及圖書情報學方面的著作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