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箋文言文

箋文言文

1. 關於 見 在文言文當中的含義

“見”在文言文當中的含義:古文中常用作助詞,表示被動,相當於“被”。用在動詞詞尾,表示完成、實現。

壹、基本字義

1、看法~解

2、看到:看~。罕~。~微知著。~義勇為。~異思遷。

3、接觸,遇到:怕~風。~習。

4、看得出,顯得出:~效。相形~絀。

5、(文字等)出現在某處,可參考:~上。~下。

6、會晤:會~。接~。

7、對事物觀察、認識、理解:~解。~地(見解)。~仁~智(指對同壹問題各人從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8、助詞,表示被動或對我如何:~外。~教。~諒(原諒我)。~笑(被譏笑)。

擴展資料

壹、字形演變

二、字源解說

文言版《說文解字》:見,視也。從兒,從目。凡見之屬皆從見。

白話版《說文解字》:見,視,看。字形采用“兒、目”會義。所有與見相關的字,都采用“見”作邊旁。

三、組詞

1、見背jiànbèi

長輩去世

2、見長jiàncháng

在某方面具有超過別人或壹般水平的能力。

3、見稱jiànchēng

受到人們的稱贊。

4、見到jiàndào

碰上,遇到。

2. “見”在文言文裏是什麽意思

動 (會意。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頭上加只眼睛,就是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

本義:看見,看到) 同本義〖see;catchsightof〗 見,視也。——《說文》 未見君子。

——《詩·周南·汝墳》 利見大人。——《易·乾》 見龍在田。

——《易·乾》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禮記·大學》 見而不見,聞而不聞。

——《韓非子·主道》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樂府詩集·木蘭詩》 見兩小兒辯鬥。

——《列子·湯問》 兒童相見不相識。——唐·賀知章《回鄉偶書》 虎見之。

——唐·柳宗元《三戒》 歧王宅裏尋常見。——唐·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又如:見雌雄(看到結果);見人(見證人);見喜(出痘疹的忌諱說法);見不過(看不慣;見不得);見頭知尾(比喻聰明透頂) 進見;會見〖meet;callon〗 往見楚王。

——晉·幹寶《搜神記》 見蔡桓公。——《韓非子·喻老》 扁鵲復見。

正見清河。——《世說新語·自新》 又如:見駕(參見皇帝);見面掛腳(古時風俗新娘拜見公婆和諸姑姊妹時,所奉上作為見面禮的刺繡鞋面);見禮(朝見之禮) 遇到;碰見〖eintocontacith;beexposedto〗 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於路。

——《左傳·桓公元年》 又如:這種藥怕見光;見齒(露齒而笑);見顧(光顧);見難(遇到危難);見禮(受到禮遇) 指死——主要用於口語中〖kick〗。如:見閻王 聽到〖listen〗 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東揖山東隆準公。

——李白《梁甫吟》 又如:見說(聽說);見話(聽說,聽講) 觀察;知道;了解〖observe;know〗 道在不可見。——《韓非子·主道》 本無辭輦意,豈見入空官。

——李賀《感諷》 又如:見幾(明察事物細微的傾向);見知(知道);見便(識相;知趣) 比試;較量〖match〗。如:見高低;見陣(交戰,對陣);見仗(交戰) 見 見 jiàn 名 看法,見解〖opinion〗 敢陳愚見。

——《晉書·王渾傳》 又如:依我之見;政見;我見;各抒己見;各執己見;固執己見;主見 見識〖view〗。如:淺見;偏見;見趣(見識情趣);見短(見識短淺) 見 見 jiàn 助 表示被動,相當於“被”〖be+過去分詞〗 不見保。

——《孟子·梁惠王上》 見犯乃死。——《漢書·李廣蘇建傳》 誠恐見欺。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悲獨見病。——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又如:見笑於人;見笑於人;見重於當時;見執(被捉拿);見罔(被誣陷枉屈);見害(被害);見款(承蒙款待) 用在動詞前面表示對我怎麽樣 見辱問於長者。

——唐·李朝威《柳毅傳》 又如:見告;見示;見教 用在動詞後表示結果。如:碰見;聞見;聽見 見 見 jiàn 形 現有的〖available〗。

如:見力(現有的兵力);見子(現有的兒子);見兵(現有的士兵);見卒(現有的士卒) 明顯的〖visible〗。如:見證;見人(證人) [方言]∶每〖every〗 賢弟若如此,見常也顯妳的好處。

——《水滸傳》 又如:見常(平常);見年(每年);見天見地(每天);見天見晚(每日每夜) 另見xiàn。

3. 古文中的史箋是什麽意思

史箋的意思是史書或史書的註解集

(箋)

jiān

註釋:箋註。

小幅華貴的紙張,古時用以題詠或寫書信:便箋。信箋。

書信:箋劄。箋牘。華箋。

文體名,書劄、奏記壹類:箋奏。奏箋(多呈皇後、太子、諸王)。

筆畫數:11;

部首:竹;

筆順編號:31431411534

詳細解釋:

箋、椾、牋

jiān

(形聲。從竹,戔(jiān)聲。本義:註釋)同本義

箋,表識書也。…字亦作牋。——《說文》

箋,書也。——《廣雅》

鄭子諸經皆謂之“註”,此言箋者……記識其事,故稱為“箋”。——孔穎達《毛詩正義》

又如:箋釋(猶箋註);箋疏(箋註);箋訓(箋註訓釋)

jiān

註釋的文字〖annotation〗

箋註紛羅,顛倒是非。——韓愈《施先生墓銘》

又如:;箋記(古文體名)

供題詩、寫信等用的(質量較高的)小幅紙張如:箋管(紙和筆);箋幅(箋紙,信箋);箋詠(在箋紙上題詠詩詞)

中國古代寫給帝王的書信如:奏箋;《答東阿王箋》

書信的代稱〖letter〗。如:投箋;便箋;手箋

名片;名刺〖card〗

親友投箋互拜。——明·田汝成《熙朝樂事》

箋牘

jiāndú

信劄

箋紙

jiānzhǐ

信箋

箋註

jiānzhù

古籍的註解

4. 掣肘文言文翻譯

《呂氏春秋·審應覽·具備》中有個故事說:兩名書記官在作記錄時,他們的主人宓子賤不斷地拉扯搖晃他們的手臂,結果寫不好字,主人反倒大發其火,把他們打發走了。

宓子賤的用意在於提醒魯君不要聽信那些背後說壞話的人,過多地幹預自己的工作,免得自己的積極性和正確主張不能得到發揮和實現。這個故事,就是後人常說的掣肘的來源。

掣肘是政治上的壹種慣常現象。多疑的統治者壹般不放心自己的臣下,怕臣下坐大不好控制,從而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因此,在安排壹位大臣做壹件大事時,常同時安排另壹個反對派從旁監督或牽制這位大臣,使他不能形成壹種不易控制的力量,免生禍患,這種現象在幾千年歷史上屢見不鮮,而因此也衍生出許多故事。

秦國派大將王翦帶兵伐楚,王翦提出至少要有六十萬人才能滅楚。秦王經過壹番思想鬥爭,最終同意了王翦的要求。

“於是王翦將兵六十萬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

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始皇大笑。

王翦既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或曰:‘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

王翦曰:‘不然。夫秦王粗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王翦是個聰明人。

他帶著秦國的幾乎全部家當出外作戰,如果反叛秦國就會遭受滅頂之災,對此秦王更會明白,也因此會產生疑懼。而壹些奸臣很可能會利用秦王的這種心理,在暗地裏對王翦進行陷害,那樣王翦就會危險了。

對於壹個領兵作戰的將軍來說,如果皇帝不相信自己,處處對自己進行牽制,那麽自己就不能專心地對敵。而對於參與戰爭的任何壹方來說,如果不能集中全部的力量投入作戰,那麽就沒有戰鬥力,就會陷於失敗。

因此,對王翦來說,無論於公還是於私,消除領導的這種掣肘,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王翦這壹步的。

戰爭中許多反間計,就是利用君主的這種猜疑心理而施用的,並且幾乎是百用百靈。宋朝嶽飛,麾兵長驅,眼看勝利在望,卻被秦檜陷害致死。

而秦檜之害嶽飛,也是巧妙地利用了趙構的這種心理。嶽飛沒有消除掉君主的猜疑,沒有擺脫那只搗亂的手,因此不但國家統壹的大業無法完成,就連自己的性命也無法保證。

掣肘是柄雙刃劍,可用來護身,也可能會傷身。許多君主利用這壹平衡術保證了自己的安全,但許多昏君也因為玩弄掣肘之術而痛失江山,自毀長城。

宋朝怕嶽飛坐大而先殺為凈,結果嶽飛雖然不能威脅趙宋江山,卻失去了滅金的大好時機,弄得自己在異族的侵略面前步步受制,最後終於被滅。 記得古兵法上說,過去將軍在出征時,國君有時會親自送他出城門,並且會說,在城門以內,我說了算;在城門以外,將軍妳說了算。

也因此有了這樣壹個故事:壹位將軍帶兵出戰多年,最終打了勝仗回朝,並且很為自己有功而得意。結果皇帝派人拿出壹個匣子給他壹看,他就傻了眼:原來裏面凈是別的大臣說他壞話的奏折。

如果皇帝聽信讒言拿他治罪,那他早死了幾百次,更別提會立什麽功勞。這位皇帝是可敬的,這位將軍是有福氣的。

現代生活的掣肘在現實生活中不乏曇花壹現的改革者,究其原因,就是心裏酸,看到別人成功,就躲在陰暗的角落裏放冷箭,制造流長蜚短,甚至告“黑狀”,給改革者施加各種壓力。竊以為,讒言中傷、嫉妒、偏聽偏信、使絆子、見不得他人成功等弊端,也是“掣肘”的表現。

“掣肘”實際上是壹種內耗癥,它分散了“合力”的凝聚力,有它在作怪,妳休想幹出壹番事業來。 許多人在談到“掣肘”之害時,都十分憤慨。

曾聽壹位朋友說過這樣壹件事:他們單位有位才華橫溢的人,工作非常積極,他的事跡上了報,還受到市裏的表彰,但他的上司卻恨他、防他,在升職等方面千方百計地卡他。後來他不敢當“先進了”,幹脆懶散壹點,他的上司反而高興。

這種怪事,說穿了,是這位上司害怕下屬積極,會威脅到自己的“交椅”。可見,在“掣肘”背後,往往有心術不正者在幹擾,私心、嫉妒心是“制肘”現象的禍根。

壹旦“制肘”現象在身邊滋長,妳做了好事,卻吃力不討好,妳付出了心血、汗水、創造了業績,卻受不到相應的報答;有“掣肘”在作怪,就無法創新進取、建功立業,使人無法獨立思考,保持自己的人格和思想;由於有人“掣肘”,許多人只能感嘆“身不由己”,只好唯唯諾諾,隨波逐流、迎合討好。總而言之,“掣肘”束縛了人們的手腳,壓制、挫傷了各種人才的積極性。

古代的宓子賤能看到“掣肘”的危害,相信我們也應從中得到啟迪。對待“掣肘”,頭腦要清醒、意誌要堅定,要有寬闊的胸懷,任勞任怨,只要不斷地完善自己、發展自己,立得直行得端,各種造謠誣蔑、流言蜚語才會不攻自破。

凡事要出於公心,有大局意識,圍繞目標,形成合力,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防止“掣肘”現象幹擾前進的步伐。

5. 古文裏頭的 註 釋 箋 疏 有什麽區別

區別壹: 含義不同

1.“註”就是解釋古書原文意思。

2.“疏”是相對“註”而言,即解釋前人註文的意思。

3.“釋"就是說明的意思。

4."箋":孔穎達《毛詩正義》中說,‘’鄭子諸經皆謂之“註”,此言箋者……記識其事,故稱為“箋”‘’。

區別二: 側重點不同

1.“註”除對思想內容解釋外,側重於文字解釋,以掃除讀史的文字障礙。

2.“疏”是對經、傳的進壹步疏導說明,它的說明應該和經傳的意義保持壹致,即所謂的"經不破傳。

3.“釋"側重解釋說明這重含義。

4. "箋":本來是對傳的闡發和補充,後來只指註解的意思。

擴展資料:

古代其他關於"解釋"的意思:

“註“、”疏“有時也可稱為“正義”。正義:解釋經傳而得義之正者稱為“正義”,

傳:秦漢之際,把《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樂記》、《春秋》稱作“經”,把解釋經書的叫作“傳”。“傳”就是對“經”的解說。

章句:解說古書的壹種方法,除解釋字詞外,還串講文章大意。

集解:選取各家註解通釋經傳的叫“集解”。

6. 翻譯文言文

景公遊於麥丘(2),問其封人曰(3):“年幾何矣?”對曰:“鄙人之年八十五矣(4)。”公曰:“壽哉(5)!子其祝我。(6)”封人曰:“使君之年長於胡(7),宜國家。”公曰:“善哉!子其復之。”曰:“使君之嗣,壽皆若鄙臣之年(8)。”公曰:“善哉!子其復之。”封人曰:“使君無得罪於民。”公曰:“誠有鄙民得罪於君則可(9),安有君得罪於民者乎?”晏子諫曰(10):“君過矣!彼疏者有罪,戚者治之,賤者有罪,貴者治之;君得罪於民,誰將治之(11)?敢問:桀紂,君誅乎,民誅乎,”公曰:“寡人固也(12)。”於是賜封人麥丘以為邑。

(1) 則虞案:治要此章在雜上,元本、活字本、嘉靖本作“祝之”,顧廣圻依目錄校之。

(2) 孫星衍雲:“韓詩外傳作‘桓公逐白鹿至麥丘之邦’。新序雜事篇作‘桓公田至麥丘’。”

(3) 劉師培補釋雲:“案韓詩外傳十以此為桓公事。其言曰‘齊桓公逐白鹿至麥丘之邦,遇人曰:“何謂者也?”對曰:“麥丘之邦人。”’新序雜事篇作‘臣麥丘之邑人’,雖所記與此殊,然足證此文之‘封’即‘邦’字之假,猶書序‘邦諸侯’之假‘封’為‘邦’也。‘邦人’即邑人,非官名之封人也。” ◎則虞案:劉說可信,此“封人”蓋沿莊子天地篇“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請祝聖人’”而改。治要“何”下無“矣”字。

(4) 孫星衍雲:“韓詩外傳新序‘五’作‘三’。” ◎劉師培校補雲:“案太平寰宇記十二,以麥丘屬譙縣,引桓譚新論雲:‘齊桓公行見麥丘人,問其年幾何,對曰:“八十三矣。”公曰:“以子壽祝寡人乎?”答曰:“使主君甚壽,金玉是賤,以人為寶。”’(下雲:‘即此邑人也。’)雖桓氏所據非此文,然亦作‘三’不作‘五’,與韓詩外傳新序同,或‘五’為訛字。”

(5) 則虞案:外傳作“美哉”,新序作“美哉壽乎”。此“壽哉”疑“善哉”之訛。下文兩言“善哉”,此句當壹律。“善”者,此善其壽,下善其言。“善”“美”形義皆近,故外傳新序易為“美”字。此文今作“壽”者,後人不知“善哉”之義而改之也。

(6) 則虞案:新序作“子其以子壽祝寡人”。

(7) 孫星衍雲:“詩‘胡考之寧’,傳:‘胡,壽也。’謚法解:‘彌年壽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 ◎洪頤烜雲“‘胡’即‘遐’字通用。詩南山有臺‘遐不眉壽’,鄭箋:‘遐,遠也。’‘遐’又通作‘瑕’,禮記表記‘瑕不謂矣’,鄭註:‘瑕之言胡也,’皆同聲假借字。與孫說合。 ◎俞樾雲:“‘胡’者,蓋謂齊之先君胡公靜也,詩齊譜正義言:‘胡公歷懿王、孝王、夷王,是其享國久矣。’謚法:‘保民耆艾曰胡,’則胡公壽考令終可知,故封人以為祝辭。而史記乃有見殺之說,或傳聞之異,不足據也。” ◎蘇輿雲:“俞說較優。” ◎則虞案:治要引作“使君之年,長於國家”。

(8) 孫星衍雲:“‘嗣’‘年’為韻。” ◎王念孫曰:“按‘曰’上原有‘封人’二字,‘鄙臣’作‘鄙人’,與上下文同壹例,今本脫‘封人’二字,‘鄙人’又誤作‘鄙臣’。治要作‘封人曰:使君之嗣壽,皆若鄙人之年’。” ◎則虞案:指海本據補“封人”二字。

(9) 陶鴻慶雲:“得罪於君,不專指鄙民;當以‘誠有鄙’三字為句,蓋謂封人之言鄙野而無義理也。上文封人兩答景公,皆自謂鄙人,故景公以此諧之。” ◎則虞案:陶說非是。外傳作“無使群臣百姓得罪於吾君,無使吾君得罪於群臣百姓”。此章下雲“誠有鄙民得罪於君則可,安有君得罪於民者乎”,以“民得罪君”與“君得罪民”並提,即承上文而來。“使君無得罪於民”下,似脫“使民無得罪於君”壹句,“鄙”字衍文。

(10)則虞案:治要作“對曰”。

(11)則虞案:自“彼疏者”至“誰將治之”二十六字,治要無。

(12)則虞案:“固也”,治要作“過矣”。

7. 黃伯思文言文閱讀答案

自幼聰穎,日誦書千余言,復述無遺誤。少時習作詩詞,文采甚麗。青年入太學,成績屢占上遊。元符三年(1100)中進士,授職磁州(今河北磁縣)司戶參軍。不久,改任通州(今江蘇南通)司戶、河南府戶曹參軍。任滿,留守鄧洵辟為右軍巡院,崇寧元年(1102),調任祥定九域圖誌編修官,兼六典檢閱文字。不久,監護崇恩太後園陵使司,掌管箋奏。以修書恩,後又擢升為秘書省校書郎,累遷秘書郎。政和八年(1118)病故。[1]

個人成就

黃伯思著《東觀余論》二卷

黃伯思學問淹通,自《六經》及歷代史書、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歷蔔筮之說,無不精詣。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漢彜器款識,研究字畫體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書討論備盡。善篆、隸、正、行、章、草、飛白,皆精妙,亦能詩畫。曾初,淳化中博求古法書,命待詔王著續正法帖,伯思病其乖偽龐雜,考引載籍,鹹有依據。著有《法帖刊誤》2卷,此書糾正了《淳化閣帖》不少錯誤。又著有《東觀餘論》,另有《博古圖說》11卷及《文集》50卷,已佚。 組合家具圖冊《燕幾圖》也是黃伯思所著。

黃伯思,字長睿,其遠祖自光州固始徙閩,為邵武人。祖履,資政殿大學士。父應求,饒州司錄。伯思體弱,如不勝衣,風韻灑落,飄飄有淩雲意。自幼警敏,不好弄,日誦書千余言。每聽履講經史,退與他兒言,無遺誤者。嘗夢孔雀集於庭,覺而賦之,詞采甚麗。以履任為假承務郎。甫冠,入太學,校藝屢占上遊。履將以恩例奏增秩,伯思固辭,履益奇之。元符三年,進士高等,調磁州司法參軍,久不任,改通州司戶。丁內艱,服除,除河南府戶曹參軍,治劇不勞而辦。秩滿,留守鄧洵武辟知右軍巡院。

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漢彜器款識,研究字畫體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書討論備盡。初,淳化中博求古法書,命待詔王著續正法帖,伯思病其乖偽龐雜,考引載籍,鹹有依據,作《刊誤》二卷。由是篆、隸、正、行、草、章草、飛白皆至妙絕,得其尺牘者,多藏弆。

又二年,除詳定《九域圖誌》所編修官兼《六典》檢閱文字,改京秩。尋監護崇恩太後園陵使司,掌管箋奏。以修書恩,升朝列,擢秘書省校書郎。未幾,遷秘書郎。縱觀冊府藏書,至忘寢食,自《六經》及歷代史書、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歷蔔筮之說無不精詣。凡詔講明前世典章文物、集古器考定真贗,以素學與聞,議論發明居多,館閣諸公自以為不及也。逾再考,丁外艱,宿抱羸瘵,因喪尤甚。服除,復舊職。

伯思頗好道家,自號雲林子,別字霄賓。及至京,夢人告曰:"子非久人間,上帝有命典司文翰。"覺而書之。不逾月,以政和八年卒,年四十。伯思學問慕揚雄,詩慕李白,文慕柳宗元。有文集五十卷、《翼騷》壹卷。

二子:詔,右宣教郎、荊湖南路安撫司書寫機宜文字;訁乃,右從事郎、福州懷安尉,裒伯思平日議論題跋為《東觀余論》三卷。

望采納。

8. 甄沖的文言文翻譯

不知妳要的是不是《甄沖拒婚記》這篇的翻譯,供妳參考。資料來自“書摘天下”

《甄沖拒婚記》全文翻譯

甄沖字叔讓,中山縣人,到雲社去上任當縣令還沒走到惠懷縣,忽然有個人來通報說:“社郎壹會就到”社郎很年輕英俊,坐下問過寒暖以後說:“家父見過您,對您十分敬慕,想高攀您,打算把我妹妹許配給您先讓我來表達壹下他的這個心意”甄沖驚訝地說:“我這麽大歲數,而且有妻室,這話從何說起?”社郎又說;“我妹妹正值芳齡,且美貌無雙,壹定要選壹個最好的配偶,妳何必拒絕我呢?”甄沖說:“我是個老翁,現在有夫人,怎麽能做這種違反禮制不合情理的事呢?”兩個人反復爭辯了幾次,甄沖壹點也沒有動心社郎臉上現出怒色,說:“我父親會親自來,恐怕妳就不能違命了吧”

社郎剛壹走,就見兩岸有些戴頭巾的人拿著馬鞭,排列著隊伍,隨從很多,不壹會兒,社公到了儀仗侍衛像王侯,坐著馬車,後面傘蓋帳簾還遮著好幾輛車女郎乘著四望車(四面有窗口可以觀望),車前後有幾十幅錦繡的步障,有八個使女衛侍在車前,衣服華貴世所罕見接著就在甄沖附近的河岸上搭起了帳幕,鋪開草席土地神社公下了車,曲膝坐在壹張齊膝的矮桌前,坐著白色毛織的坐褥,旁邊是玉質痰盂,玳瑁甲殼做成的手巾籠,手持白色的拂塵女郎退在東岸,黃門(宦官們)侍衛拿著白拂塵站在車旁,婢女們站在車前土地神引領著輔佐的官員,叫他們在前面坐,官員正好有六十人,然後命演奏音樂,樂器全都像是琉璃制成的。

土地神社公對甄沖說:“我有個醜陋的女兒,我心裏特別喜歡她因為妳品貌俱佳,企望和妳結親高攀剛才我已經派小兒向妳完全表達了我的心意。”

甄沖說:“我已經年邁衰老了,而且已有家室,兒子也快長大成人了承蒙妳看重,即使貪圖這門親事,我也不敢從命”

社公又說:“我女兒只有二十歲,姿容頗佳,品德俱備現在就在東邊岸上,希望妳不要再推辭,趕快行大禮成婚吧”

甄沖拒絕變得越來越堅決了,認為這些人壹定是妖魔,就拔出刀來橫放在膝上,用拼死的方式來抗拒他們,不再跟土地神說話社公大怒,下令召來了兩只三色斑紋的老虎,虎張開血盆大口狂吼,咆哮聲震天動地,徑直向著甄沖撲上來像這樣上下竄跳撲騰了幾十次,雙方相持到天亮,土地神社公不能把甄沖怎麽樣,就走了

(節選自《唐前傳奇箋釋》,名家出版社2005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