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是壹種工作,也是壹類職業身份。指對作品等進行編寫。從事此項工作的人士,中文被稱為"編輯"或 修改 ,編輯屬於壹種職業,其對應英文辭匯為 Editor 。編輯工作的主要負責人為主編或總編輯(總編)。
編輯是某壹種具有專業素質,並從事該專業的文字工作的文職人員,最主要的任職單位包括出版社、雜誌社、電視臺、網路媒體等。
編輯的分類包括兩種,文字編輯(Copy Editor)和美術編輯(Art editor)。前者主要負責行文措辭、知識點描述、內容結構,後者則需要揣摩分析著作的選題、中心思想、學術真偽、理論價值,所以編輯具有專業偏向性,比如文學、教育學、哲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都有相關的編輯工作。
不同於文字編輯,作為壹種職業崗位,編輯不僅需要讀懂某壹種類型的圖書還要能夠評審壹類專業性內容。壹本書、壹份論文、壹篇文章的出版或是發表與否,編輯有決定性作用;文字編輯只負責對選定內容進行細致化的整理和修改。
基本特質除了壹般工作上所需的細心、敏銳觀察力、良好溝通、清晰邏輯與分析能力之外,也需要有靈活的腦袋可以有源源不絕的創意想像,當然,最基本的文字撰寫能力也是會被要求的。
發展沿革
歷史
中國的編輯工作出現很早,商代已有文字記錄的典冊,說明已經有人從事編輯整理簡策的工作。實際上,中國的編輯業和中國學術文化壹樣源遠流長,正因為有了精湛的編輯活動,燦爛的學術文化才得以保存和發展。司馬遷的《史記》中的十表八書,是編輯工作的結晶。善於敘事且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的《戰國策》,是劉向根據《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流行的不同本子,整理校訂、精選匯集、確定書名而後編成的。他寫的《戰國策書錄》,就是壹份著名的編輯報告。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和他周圍的文學之士,編輯了《文選》,寫了《文選序》。說明編選的原則和方法,對後世文學的發展很有影響。其後,李陽冰為李白編《草堂集》,李漢為韓愈編《昌黎先生集》,劉禹錫編《文集》,元稹編《白香山集》,杜牧編《李賀集》,都是出於傾慕和紀念而進行編輯的。司馬光精研歷史,編成《資治通鑒》,他用了19年的精力,領導壹個小而精的編輯部,是可謂專職的編輯。南宋而後及至明代,雕版印刷盛行,商品經濟發達,手工業城鎮中書市坊鋪興起,出現了受聘於書鋪的編輯,明末蘇州馮夢龍、吳興淩闬初等即是代表。真正的近代職業編輯,在清末戊戌維新運動時及其後,才活躍於學術文化界,成為壹種自由職業者。他們中間著名的人物有梁啟超、譚嗣同、唐才常、樊錐、章太炎、蔡元培、張元濟等。
現代
隨著文化活動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除書籍、報紙、期刊、圖畫等出版物外。還利用聲頻、視頻、符號、圖像等提供知識,傳播信息,積累文化,交流思想。因此,編輯工作的內涵擴大了。通常編輯又可分為圖書編輯、刊期編輯、報紙編輯、廣播編輯、電視編輯及電子出版物編輯等。
編輯壹詞在現代已發展為多義詞,壹般又指專業性的工作。如出版社的選題、組稿、審讀、加工整理等;非出版機構中,文獻資料的整理,編撰工作通報、專業刊物等,也是編輯的工作。有些編輯工作工程浩大,是壹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如許多國家編纂的大型百科全書、辭書和著作總集等。
根據1986年3月30日頒布的中國《出版專業人員職務試行條例》的規定,編輯職務(含美術編輯)設編審、副編審、編輯、助理編輯4種,其中的編輯為中級職務。其他國家的出版機構中,編輯人員粗分為高級編輯、文字編輯及技術編輯。
範圍方法對"編輯"這壹基本概念,20年來爭議最大。研究者提出的解說不下百種,從《編輯學概覽》(朱美士主編)和《編輯學概覽(續編)》(向新陽主編)兩書中就可見壹斑。
例:戴文葆:"使用物質文明設施和手段,組織,采錄、收集、整理、纂修、審定各式精神產品及其它文獻資料等,使之傳播展示於社會公眾"。
劉光裕:"利用傳播工具的傳播活動中,處於作者和讀者之間進行的種種出版前期工作。"
王振鐸:"根據社會文化需要,按照指導方針,使用物質載體和技術手段,對精神產品進行組織、采集、鑒審、選擇和編序加工,並締構成壹定的文化符號模式作為社會傳播媒介的活動"。
葉向榮:"組織、審閱、編選、加工原創作品以在整體上構成就作品(編輯作品)的再創性著作活動"。
張覺明(臺灣):"蒐集材料(文章、故事或草稿)將之匯集在壹起,加以鑒別、選擇、分類、整理、排列和組織等處理過程。""從工作實情說,是先輯後編"。
任定華:"編輯是信息,知識有序化,載體化與社會化的業務活動"。
B.非,編纂是古代著作方式之壹;與出版無關;孔子是否刪詩史學界早有否定。
類別劃分電子編輯
進行電視節目制作,通常要把不同磁帶上的素材,按壹定的順序組接在壹起,我們稱之為"編輯"。早期的錄像帶編輯,采用類似電影膠片的剪片編輯方法:將素材帶剪斷,再按所需順序粘接起來。這種方法對於電視編輯來說十分麻煩,而且粘接點不準確,因而很快被淘汰。
取代磁帶剪接法的編輯方法是"電子粗編法",即在普通錄像機上加上壹個電子編輯鍵鈕,當按下編輯鍵時,錄像機處於錄制狀態。編輯人員盡力使用走帶速度差不多的兩部錄像機,壹部為母機提供素材,另壹部作為子機復制母帶內容,當母機即將呈現需編入的素材時,按下子機的編輯鍵,子機就將母機輸入信號復制在編入帶裏。這種方法,編入點的控制,完全取決於操作人員的感覺敏銳程度和操作熟練程度,誤差是難免的,同時,編輯機不能準確地同步啟動,出現跳動或黑場是常有的事。
隨著技術的進步,出現了"控制磁軌編輯法",即用控制磁軌上的同步脈沖信號計算磁帶的走帶速度與畫面幀數,編輯機控制器能夠計算出編輯系統裏放機和錄機的入點與出點。編輯人員通過編輯控制器的操作,選好編輯點,控制器可以使子、母機起動,同速、同步,在預定的編輯入點開始錄制信號,預定的編輯出點停止錄制。控制磁軌編輯法比以前幾種編輯法優越得多,很快被人們普遍接受,但它也有缺陷,因為脈沖的數量沒有記錄在磁帶的信號裏,編輯點在磁帶上也沒有記載,所以有時會發生編輯點的滑動偏移,引起編輯點不準確。
繼而出現的時碼編輯法是十分準確的編輯法,其每壹幀視頻信號都被時碼計數在插入磁軌裏。實現時碼編輯,需要有壹個時碼發生器將磁帶上看不見的時碼寫出來,再有壹個認讀器可以讀認時碼,編輯控制器便可根據時碼來控制編輯系統的子、母機。時碼編輯系統設備價格昂貴,壹般只用於廣播級的編輯制作。
以上的編輯方法從編輯時間順序概念來說,都屬於"線性編輯",線性編輯不可克服的缺陷在於:①進行線性編輯必須在順序錄制的素材帶上來回挑揀需要的信號,這種方法既磨損磁帶、磁頭,又浪費時間、精力。②線性編輯用磁帶作為信號的載體,在制作和復制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造成信號衰減,損壞圖像質量。
數位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尤其是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和數碼壓縮技術的日益成熟,使壹種與以往編輯方法有本質不同的、新的編輯方法--非線性編輯應運而生。所謂"非線性編輯"是相對於"線性編輯"而言,也是時間順序概念,而不是數學概念。非線性編輯系統是以計算機為工作平臺,用盤基代替帶基,使電視磁帶能像剪輯電影膠片那樣編輯電視節目,而且經多次編輯和多代復制後不降低圖像質量,成為電視設備發展的方向。關於非線性編輯的具體內容,將在另節再作介紹。
編稿步驟編稿技巧
有的編輯認為,編稿就那麽回事,無技巧可言,於是不管三七二十壹,抓起稿件就編。編了壹會才發現稿件有問題根本就不能采用,或者是快編完了才發現前面該保留的東西給刪掉了。可見,不講究編稿技巧往往前功盡棄。其實,編稿與寫稿壹樣也有技巧。筆者以為,應按以下五個步驟去編每條稿件。
瀏覽全篇
瀏覽的目的是通過了解稿件的大意,看稿件能不能發,是不是發過;看稿件哪些地方需要大砍大殺,哪些地方只需小削小補。
瀏覽的方法主要有:看稿件的標題,看稿件的開頭,看每段的開頭,看每段的結尾,看稿件的結尾。標題壹般是稿件內容的高度濃縮;開頭或結尾壹般是稿件內容的提要;每段的開頭或每段的結尾,壹般是某壹段落的大意。因此,以上幾個地方是必須放慢速度瀏覽的,目的是準確了解稿件的內容。其余的地方可以加快速度壹目十行,目的是發現需要大砍大殺的地方。
砍出雛形
編輯要像木工做家具壹樣,先把材料砍出壹個毛坯,然後再刨光。砍出雛形,必須三板斧。
壹是砍掉不必要的背景。所謂不必要的背景是指那些不為人們普遍關心的背景或雖為人們普遍關心但人們早已熟悉了的背景。
二是砍掉多余的事例。如果壹篇稿件中某壹類型的事例有好幾個,那麽典型事例之外的事例都可稱之為多余的事例。因為用壹個典型的事例足以說明壹個問題。
三是砍掉與主題無關的內容。壹篇稿件只能有壹個主題。如果不砍掉與主題無關的內容,那麽壹條稿件中就有了多個主題,這是違背寫作規律的。
精雕細琢
對保留下來的內容還須精雕細琢。
壹是糾正錯別字。錯字容易被發現,錯別字往往容易迷惑人的眼睛,要認真區分。
二是把生僻字詞改通俗。生僻字詞是"攔路虎",令讀者望而生畏。
三是留意固定詞組,看有沒有用錯,有沒有被篡改。
四是註意詞句的簡寫是否恰當。稿件正文中,第壹次出現某詞句時決不能簡寫,否則,讀者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五是把病句改通順。
六是註意句子與句子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的內在聯系是否合邏輯。
七是註意計量單位是否符合法定要求。
精制標題
壹條稿件有沒有人看,根本在於稿件的內容如何。但內容再好,如果沒有引起人們的註意,也仍然沒有讀者。壹條稿件能夠首先吸引讀者的是什麽?當然是標題。因此,制作出吸引人的標題是編輯工作的壹個重要環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編輯的功夫應重點放在標題制作上。標題制作好了,編輯工作就完成了壹半。我國報紙上出現的標題形式很多,沒有壹個統壹、固定不變的模式。但制作具有吸引力的標題是有規律可循的,即把稿件中最新鮮、最吸引人的東西拉出來制作成標題。為了使主題不至於過長,同時保證標題內容的完整性,可以讓引題、主題、副題同時出現。
仔細閱讀
這是編輯對壹條稿件最後的把關,目的是減少或消滅差錯。重大差錯往往在這壹關被發現,也往往因為忽視這壹關而見諸報端。因此,這個步驟不但不能少,而且應該認真對待。仔細閱讀應做到,逐字逐句通讀包括標題、標點在內的全文。決不能像第壹個步驟那樣粗略地看,要帶著懷疑的態度去看容易混淆的字詞。要帶著挑剔的目光去看待寫作的技巧;要帶著否定的態度去看稿件的內容,千萬不能放過導向錯誤的稿件。上述五個環節環環相扣,每壹個環節都有壹定的作用,不可隨意丟掉。只要按照這五個環節認真去做,編起稿件來壹定會得心應手,壹定能做出壹件件漂亮的"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