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陵墓制出現在什麽代?

陵墓制出現在什麽代?

"陵墓制"用葬制更恰當壹些,中國的墓葬制度出現的很早新石器晚期的墓葬中就用屍體的不同擺放位置來區別死者身份(壹般的多采用仰身直肢葬,兇死,有罪被殺多用覆身直肢葬,未成年多用甕棺葬)進入奴隸社會夏代的資料比較缺乏,沒有高規格墓葬的壹手資料,在商代墓葬制度就已經比較完善了,安陽殷商王陵區的發掘表明,王的墓葬是擁有四條墓道的大型鬥型墓葬,王族采用兩條墓道,壹般貴族使用單墓道或無墓道墓葬,這壹時期的墓葬等級的區別多見於墓道數量和殉葬品等級,墓上無封土無標記物(也就是說掩埋後與地面平齊,也就是古籍中提到的“不封不樹”)同壹血緣關系的人埋葬在同壹區域,埋葬區內設統壹祭祀區(聚族而葬)

墳墓出現封土要提到著名的孔子,孔子第壹次為他父母的墓立了封土(三尺之封)並在墓的兩側種植樹木以為標記,嚴格來說這違反了當時的喪葬禮儀,但有現實考慮(曾子裏記載,孔子考慮到自己要外出遊學,又沒有親族在,為防止找不到墳墓祭祀才做出這種舉動)。考古資料表明在春秋中期楚國已經為王室,貴族墓上培植高大的封土了(江陵擂鼓墩楚墓殘余封土有6米多高,據測算原始高度12-15米)戰國時期陵墓開始形成巨大封土,設有固定陵區。秦始皇陵在陜西臨潼縣,規模巨大,封土很高,圍繞陵丘設內外二城及享殿、石刻、陪葬墓等。漢代由於承襲了楚國的喪葬習俗漢代帝王陵墓多樹立高大封土並與於陵側建城邑,稱為陵邑,北魏時期陵墓的建設內容增加了神道,神道兩側的石像生。唐代是中國陵墓建築史上壹個高潮,皇帝陵寢依山而建(因山而陵),氣勢雄偉。由於帝王謁陵的需要,在陵園內設立了祭享殿堂,稱為上宮;同時陵外設置齋戒、駐蹕用的下宮。陵區內置陪葬墓,安葬諸王、公主、嬪妃,乃至宰相、功臣、大將、命官。陵山前排列石人、石獸、闕樓等。完善了陵墓制度。其後陵墓制度基本延續唐代制度,只是有少量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