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羅馬人在建築上的貢獻是什麽?(跪求)

羅馬人在建築上的貢獻是什麽?(跪求)

公元前27年,屋大維被元老院任命為‘奧古斯都’。羅馬從此由***和時期邁入了帝國時期,進入帝國時期後,羅馬政權穩固,社會穩定。由此,帝國開始了它的全面繁榮時期。

為了打造成為壹座代表帝國的標誌城市和世界中心,‘奧古斯都’找到了方案。即就是“通過建造巨型建築和最具雄心的城市規劃為羅馬城打造外在的形象”。

帝國前期,羅馬進行了大規模的建築活動,幾乎所有偉大的工程都建造於這壹時期,其中包括營建羅馬的萬神廟和科洛賽姆,後者即羅馬圓形大劇場,供角鬥士比賽。這座城市的建築系統的包含了眾多方面,其中有公***設施、基礎設施、居民住宅、城市保障設施、以及社會治安,包括大規模的引水系統:羅馬城本身有11條引水渠,可將3億加侖水從周邊的山區輸送到城市中。[12]羅馬在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給後世的影響是深遠的,它對我們今天城市建設的貢獻是巨大的。

壹、城市規劃

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出現了希波丹姆規劃型式,這種城市類型式遵循幾何數的和諧,從秩序美的角度出發,采用幾何形狀,以棋盤路為城市的骨架,這種城市型式在後來的城市規劃實踐中被廣泛的運用。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的軍事工程師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提出了有利於城市防禦和避風的八角形城市提案。

古羅馬的建築師們從這種式樣出發,充分考慮和結合了當時羅馬城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具體情況對城市進行了壹系列的規劃,由於羅馬城是壹座集工、商、兵等於壹身的城市,自然要考慮到它的具體布局。

考慮到商業的繁榮,故而把臺伯河沿岸建立成商業中心,在這些地方建立了廣場、噴泉、方尖碑等建築;考慮到行政中心的功用,他們在巴拉丁山岡建造了新的皇宮;考慮到羅馬城的特殊地理位置又修建了引水系統及其相關的蓄水供水系統。同時也註意到城市的壹些必不可少的設施的建設,如防水防火、衛生設備、橋梁建設、社會治安等等都經過了仔細規劃後方開始實施,這樣壹來就使得羅馬城的建築看起來井井有條。

二、基礎設施建設

隨著帝國領土的鞏固,地中海已然成了帝國的內陸湖。至此,帝國的海路、陸路已經暢通無阻,但是原先的道路和對道路的管理已然不能適應這些快速發展的城市,道路的擴建和修整就成了壹種必然。

海路方面,流入地中海的河流構成這條海道伸向各個地區的網脈。高盧境內的塞因河和瀧河、與日爾曼的各個部族接界的萊茵河和多瑙河都直接通向地中海,除了河流外,黑海、大西洋、紅海、阿拉伯海、印度洋也可以和地中海相通。地中海成為了帝國海運的樞紐。

陸路方面,羅馬人素來以善於建築寬闊平坦的弛道聞名,意大利半島和各個行省都開拓了新的道路,羅馬成為通向各地大道的輻射中心。就連那些遠在東方的城市,不僅彼此之間有道路相通,而且還和橫貫小亞細亞及巴爾幹半島的大道聯成壹氣,最後直達羅馬。帝國政府曾經設置專門管理道路的官員,稱為道路監,負責大路的興修和保養。在地方政府中,也有官吏專門管理次要的道路。雖然,帝國統治者的采取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政治和軍事的控制。但是道路系統壹旦形成,也就成了溝通商業的動脈。在海運的配合下這些道路在經濟上發揮了難以估計的作用。

這無疑是給帝國的經濟和文化帶來了繁榮的契機,此時的商業、手工業、采礦業等產業日趨繁華,而在戰爭中經受摧殘的羅馬城已然不能承擔如此龐大的交易和流通。擴大城市建設已成為壹種必然。

三、城市建築

古羅馬建築技術在汲取了希臘的建築營養後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新創了拱券覆蓋下的內部空間,有莊嚴的萬神廟的單壹空間,有層次多、變化大的皇家浴場的序列式組合空間,還有巴西利卡的單向縱深空間。有些建築物內部空間藝術處理的重要性超過了外部體形。它發展了古希臘柱式的構圖,使之更有適應性。最有意義的是創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帝國各地的凱旋門大多是券柱式構圖。出現了由各種弧線組成的平面、采用拱券結構的集中式建築物。因此它的大型建築物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壹,形式多樣。

在這種結構的支持下,屋大維和他的建設者們把在巴拉丁山上的皇宮修建得美侖美奐。後來的繼任者也紛紛效仿,繼續擴大建築。僅僅弗萊維王朝宮殿主廳的筒形拱結構,其跨度就達29.3米。古羅馬城中心廣場東邊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中央用三間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個跨度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結構水平很高。劇場和角鬥場的龐大的觀眾席,也架在復雜的拱券體系上。[12]

公元壹世紀中葉,又出現了十字拱,它覆蓋方形的建築空間,把拱頂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無需連續的承重墻,因此空間更為開敞。

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羅馬傳統的房屋有壹個朝天敞開的中庭,內部柱廊中間有個花園,不過這樣的房屋只能在附近的山丘上才能找到地方,而居民中最卑微的階層都住有幾層高的集體樓房裏,這類樓房形成孤島式的住房群。

這些建築通過高高房頂、拱門、坡地和輔助建築融合在壹起讓它們向七丘山頂向外的地區擴展,壹種略有層次、迷宮式的大雜院建築布滿了山間谷地。

為了帝國的貴族及其公民的生活和娛樂,又修建了較大的角鬥場和大型公***浴場。又在巴拉丁山岡上修建了阿波羅神廟、屋大維柱廊、愷撒紀念堂,瑪爾且勒劇場、瑪斯戰神廟等壹批大型宗教和公***建築。羅馬萬神殿、凱旋門、維納斯和羅馬廟 ,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還有劇場角鬥場、浴場以及廣場和長方形會堂等公***建築。

在古羅馬的圓形神殿中,最有名的是“萬神殿”。“它始修建於屋大維時代,終於哈德良統治時期,***修建了150多年。殿高43米內部直徑也是43米,正門有8根混凝土大圓柱,高大的青銅門至今尤存”[8]。這樣龐大而又久遠的建築,只有在周詳的規劃後才能有條不紊的進行著,這也就反映了羅馬統治者和建築師有效的規劃後合力實施的情況。

凱旋門原本是壹種臨時性建築,最初可能是用方木制成,在節日慶典上由羅馬的法官豎起來慶祝軍隊英雄們的勝利。直到公元前1世紀,作為羅馬國力和秩序公認的象征,這種拱門才變成那種紀念性的飾以大幅雕刻的石門矗立在帝國裏。

凱旋門的搭建反映了古羅馬建築的木結構技術已有相當水平,已經能夠區別桁架的拉桿和壓桿。在羅馬城圖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就達到25米。這樣的木結構的建造是需要比較先進的技術來支持的,而這時的羅馬顯然已經具備了這樣的技術。

公元壹世紀建造的羅馬大角鬥場,可容納五萬觀眾,只用了5~6年時間就建成了。它的外部分為三層,每層環以八十根希臘式的圓柱,兩柱之間砌成拱門,它是建在壹個填沒的湖上,而地基卻沒有明顯的沈陷。這種在地基相對松軟而時間又短的情況下完成且沒有出現任何差錯的浩大工程,我們不得不說羅馬人在建築上確實有過人之處。

羅馬帝國各地的大型劇場,觀眾席平面呈半圓形,逐排升起,以縱過道為主、橫過道為輔。觀眾按票號從不同的入口、樓梯,到達各區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臺高起,前有樂池,後面是化妝樓,而化妝樓的立面便是舞臺的背景,兩端向前凸出,形成臺口的雛形,已與現代大型演出性建築物的基本形制相似。拱券結構得到推廣,是因為使用了強度高、施工方便、價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約在公元前二世紀,這種混凝土成為獨立的建築材料,到公元前壹世紀,幾乎完全代替石材,用於建築拱券,也用於築墻。混凝土表面常用壹層方錐形石塊或三角形磚保護,再抹壹層灰或者貼壹層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墻體前再砌壹道石墻做面層的作法,大角鬥場無疑就是這種做法的代表。

大角鬥場又叫圓劇場,它不是圓形的,而是橢圓型的。大角鬥場氣勢雄偉,規模宏大,可容納約5萬名觀眾。“公元72年,韋斯帕西安皇帝開始建造鬥技場,8年後由他的兒子提圖斯完工。整個建築呈橢圓形,高48米,用巨石和大理石建成。”[10]

“角鬥場的長軸有188米,短軸有156米,它的中央是‘表演區’,外圍排著層層看臺。‘表演區’也是橢圓的,長軸長86米,短軸長54米,地上鋪著木板,板底下的地下室用厚厚的混凝土墻隔成小間,有些用來關猛獸有些用來關角鬥士,這些角鬥士大多都是奴隸。”[2]看臺約有60排,逐排升起,由低到高分為5區,前面壹區是榮譽席,給長官、元老外國使節、祭司、修女之類的貴賓坐;第二區坐的是騎士和其他貴人們;第三區坐的是富人,第四區坐的是普通公民;最後壹區可能是給婦女們坐的,廊柱上站著些水手,他們像操縱風帆壹樣管理著張在懸索上的天篷,給觀眾們“遮蔭”。為了改善觀眾的視聽效果,還在劇場的座位下埋有銅質的***鳴甕,以改善音質。

大角鬥場是古羅馬建築的傑作,同時它也是許多現代露天體育場的典範。我們如今在鬥技場底部所見到的石頭迷宮,當年被大角鬥場的地板遮蓋著。

由此可見,在這壹時期羅馬城市的規模和氣派。而這,也是今天我們體育場場館內設計的最早溯源之壹。

在羅馬和平的這壹段時間裏,許多羅馬人除了看戲之外還有壹個地方也是可以消遣的好去處,那就是公***浴場。比較富麗豪華的有卡拉卡浴場、戴克裏先浴場等。

公***浴場內的設計和種類在我們今天的很多上檔次的公***浴室都還達不到那時的標準。把幾個十字拱和筒形拱、穹隆組合起來,能夠覆蓋復雜的內部空間。“它與東方的土耳其浴室相近,比其他建築無更能體現羅馬人的生活特點,公***浴池內設有不同溫度的浴室,熱水和冷水遊泳池、按摩室、體育室┅┅浴池有充足的水源供應。”[14]羅馬帝國的皇家浴場就是這種組合的代表作。

公***浴場壹般都有集中供暖設施。從火房出來的熱煙和熱氣流經各個大廳地板下、墻皮內和拱頂裏的陶管,散發熱量。在公元1世紀中葉,已經在窗上安裝了幾十厘米見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這樣的建築式樣和結構壹直影響著後來的建築,1561年,作為對偉大的保暖建築的有效反映,米開朗琪羅根據戴克裏先浴場現存的壹個小部分重新改造了宏偉的聖·瑪利亞教堂。

可見,後世的許多建築師和藝術家都從這裏汲取營養,帝國的建築對歷史的影響是深遠的,對後世的各個行業都有壹定的影響,如建築、繪畫、城市規劃等等。

除了在首都羅馬城集中了古羅馬建築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國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規模很大的各類建築物。

典型的長方形會堂有許多特點,例如帶有過道的長方形布局,側面建有柱廊、縱向天窗和木材支撐的房頂,有時還有壹個半圓形拱頂附帶建築,它的中間放壹個為法官準備的座椅。它的前面壹般有壹個用來奠酒的小祭壇,這種設計並不是偶然地成為阿波羅多羅斯和君士坦丁的新的長方形會堂的原始構思的,而是受到帝國浴場宏偉的交叉穹廳或冷水浴間的奇特構思的啟發的結果。

城市供水是帝國建設發展的又壹難題,雖然羅馬城離臺伯河不遠,但是它是依靠著七座山丘發展而來的,憑那時候的技術是不可能抽水供給城生活的,那麽就只能靠引水。

這就要求水利工程師通過精確計算引水渡槽的走向後再進行施工。

從城郊引水並不是壹件容易的事,要想使水源源不斷的輸送到城市的各個地方,就必須克服城市的地理狀況所帶來的不便。如輸水槽的架設、輸水路線等等。在此,建築師們想到了修建貯水池、攔蓄人工湖等,在落差較大的地方修建了輸水道,由於當時的技術條件,又在許多地方修成開有無數拱門的石築長橋,這樣既克服輸水道抗沖擊力不強的弊病,同時也減少了對建築材料的消耗,這樣的工程無疑是巨大的。“由克勞迪修建的輸水槽長達四十英裏,最後的十英裏,以開有無數拱門的石築長橋架設,迤儷如龍直通巴拉丁宮殿。”[14]由於這種水槽每條都承受著幾條水源,如果任何時候這些水道受阻礙,羅馬城大部分的供水都將中斷,不過即使發生這種困難,也有補救的辦法,在旁邊修建壹個臨時性的建築,高度與受阻的水道壹樣,用壹條鉛鑄的水槽接上水道,代替發生故障的那段水道,使水流通過。

為了保證水道的疏通,帝國還專門設立了水利總監來管理輸水道,在屋大維時期就曾經任命過馬塞拉·科維努斯為水利總監,命作過大法官的波斯圖米·蘇爾皮西烏斯,和壹名二級元老盧西·科米尼烏斯為他的助手。

同時,針對當地地產主常進行破壞的行為,元老院作出了懲罰的規定,後來又出臺了專門保護輸水道的法令。公元前11年元老院發布了六條法令,兩年後又以名為‘昆克奇’的法令以補充。該法令規定:“在本法案通過之後,任何人蓄謀破壞或致使破壞渡槽水道、引水管道、拱橋、水管、水庫、貯水池等引導公***用水入城的裝置;或以其他破壞活動使供水或其壹部分受阻而不能正常湧出、落下、流走、到達或傳送到羅馬城;或阻擾水流暢通,使其不能按所分配的流量流入羅馬城裏的水庫和貯水池,或流到某些將與羅馬城相連接的地方和建築物,以及某些其業主已經獲準得到供水的地產、花園和田地均應予以即凡釀成此種妨礙者應判處向羅馬人民繳納罰款十萬塞斯特斯。此外任何人蓄謀造成上述任何項損壞時,應遵照水利總監的要求,切實負責修理、恢復、重建、修造、樹立,而且如果情況要求則應立即拆除所損壞的部位。水利總監,如果沒有水利總監,則由主持公民與外國人之間糾紛的大法官,應對犯有上列規章者強制處以罰款或監禁。水利總監,或有關大法官,有權強迫犯著交納罰款或接受監禁,如犯上述規章者是奴隸,則其主人應處以向羅馬人民交納十萬塞斯特斯的罰款。” [6]

通過立法和設立行政官員來保護城市的公***設施的事件是很先進的,這種對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公***建築進行保護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是深遠的。今天,我們在對城市的公***建築和基礎設施的管理也是汲取了古羅馬城市管理的營養。

羅馬皇帝尼祿在建造羅馬城時,又有了新的發展。“他把街道建造得又直又寬,兩旁房屋都以正面臨街,為了防火,房屋的地層都要用磚頭砌築,房屋之間要留出空隙,從城外引水存如蓄水池,以備消防之用,在大街上建造廊柱,為幾千住宅建造前廊。”[14]而這些建築大多都是以方尖碑和噴泉為中心,又直又寬的街道為射線的壹種呈放射布局的城市形式。

由於羅馬建築是通過建築物之間按照功能和象征意義方面的連接方式來定義的,它基本上是銜接式建築,不時出現拱門、門廊、蓄水池、寬闊的臺階,噴泉、排柱和雕廊,但是絕對不會出現兩個防護建築相同的地方。這種建築式樣反映在建築學上則是壹種復雜的線性編織法。

廣場的建設則是為適應商業的需要。廣場附近是政治、經濟和宗教中心。

隨著帝國的日趨強大,羅馬等許多城市也漸漸發展成為大城市。來來往往的各地商人都會來這裏的廣場交易,在這裏妳可以買到東方的香料、埃及的麻紗、刺繡、玻璃制品、糧食以及來自遙遠中國的絲綢。日益繁華的羅馬經常從亞歷山大城得到各種名貴商品的供應,規模廣泛的海陸貿易促進了帝國各城市的繁榮,同時也加大了對廣場的要求,最初的規劃是建造兩個廣場,但是到了後來由於商業等事業的繁榮,有增加了壹個,在廣場周圍建有壹些基礎設施如蓄水池、公***浴室、寺廟、聖壇等,許多居民的建設就是以廣場為中心開始建造並開始延伸開來,逐漸形成了“平坦的街道縱貫著市區,街道的兩旁還有人行道,廣場、公***建築、公***水泉、密集的民居和店鋪的綜合性的城市。”

為了穩定社會治安保護市場的繁榮和昌盛,屋大維又從宣誓效忠他的軍隊中挑選出壹批優秀的軍人組成了城市警察部隊,負責管理社會的治安和秩序,這支部隊的辦事效率較高,為帝國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別墅建築也是帝國城市建設的壹個重要的部分,在許多有經濟基礎的莊園裏,莊園主往往會建造壹座別墅。別墅的大小及劃分的部分應與整個莊園的範圍相適宜。“它分為三組:第壹組是別墅的城市部分,或稱為園主宅第。其次是莊園農舍,或稱為農民住宅。第三部分是農用建築,即倉庫等。”[6]園主宅第分為夏季別墅和冬季別墅,冬季別墅的居室面向冬至日出是的太陽方向,冬季餐廳面向秋分時中午的太陽,但是夏季餐廳則應想冬季日出的方向。這樣的設計,這樣的規劃在當時來說是非常先進的了,它是在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文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當時城市建設發展到壹個新臺階的表現。在今天的我看來,這樣的建築式樣,這樣的建築設計也是非常合理和科學的。至少,在古羅馬時期的建築師們就已經掌握了采光技術,使建築與自然結合在了壹起。

哈德良別墅是在公元118年到134年逐漸修建起來的,是所有古代別墅中最大、最獨特的。它表面上的無序與荒誕的規劃包含了許多風格迥異的建築,其中有些是曲線型設計的傑作。這些建築由柱廊、水池、運河以及噴泉相連,形成了壹座露天的雕塑博物館。

這樣的別墅在今天建造起來都是有壹定的難度的,而在帝國時期,羅馬的建築師們就已經做到了,而且還使建築和雕塑結合,把兩種藝術融合在壹起。

於是,在羅馬模式的帶動下,羅馬的城市有了飛速的發展,城市人口劇加、居民收入增加、社會生活富足。在經過了幾代皇帝的努力營建後,羅馬的城市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興建的壹百多座神廟,僅僅是在屋大維時期,而他的副手阿格裏巴建設了許多的建築。“除了修建海港、造船廠、攔蓄人工湖、修橋補路之外,還興建了羅馬第壹所豪華的皇家公***浴室,為羅馬修復了壹條輸水道,又新建了壹條,鑿水井700口,開水源500處,建蓄水池130座。”[14]

羅馬城的建設取得的成就,在許多的古籍中得到了反映,老普林尼在他的書中這樣記述到:“羅馬已建成了14個街區,265條十字交叉的大道,37座城門以及通過這些城門總長達21765步的道路。[2]”這反映了羅馬城的建設成就是巨大的。

在《學識》和《博物誌》這兩本保留較完整,權威性較高的古籍上這樣記載:‘馬戲場兩座,劇院三座,角鬥學校四座。’這樣的城市規模在今天的我們看來仍然是比較大的城市。基礎設施是如此的齊全,在今天的有些城市都還達不到,而在古羅馬帝國時期就已經達到了。我們不能不說這是羅馬城的建設所取得的成果。

又如,(《奧古斯都編年史》第二十六章)記載:為了給羅馬皇帝埃拉加尼魯斯創造壹個最高特點的故事,寫作羅馬皇帝傳記的作者讓當時的皇帝組織了壹場搜集蜘蛛網的比賽,結果從城市的房子中搜集到的蜘蛛網達到10000磅之多。雖然我們不能肯定資料的準確性,但是這個事例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羅馬帝國的繁榮。繁榮的承載對象就是要有配套的城市基礎設施和完善的管理系統。

繁盛的境況不僅見於帝國的首都,而且也見於其他城市,北非洲廢而再起的迦太基城,至今殘存著圓劇場的遺跡。高盧的阿勞西奧,有石雕精美的愷旋門;尼卯塞也有長達九百米英尺架設公用輸水槽的拱橋。十九世紀發掘出來的龐貝古城,為我們留下壹個早期羅馬帝國普通城市的模型。“平坦的街道縱貫著市區,街道的兩旁還有人行道。廣場、公***建築、公***泉水、密集的民居和店鋪,以及埋在火山灰下的日用品,┅┅都足以說明當年帝國時期的繁榮,城市建設的合理性和規劃性。”[13]

屋大維在他的語言中這樣說道:“我接到的羅馬城是壹座磚頭城,而我留給後人的是壹座大理石的羅馬城。”雖然這有些誇大,但是羅馬帝國的城市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卻是不爭的事實。

四、影響

羅馬的繁榮和城市建築的成熟和完善,給後世西歐的建築,特別是對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許多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羅馬在建築上的貢獻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適應了生活領域的擴展,擴展了建築創作領域,設計了許多新的建築類型,每種類型都有相當成熟的功能形制和藝術樣式。

第二、空前地開拓了建築內部空間,發展了復雜的內部空間組合,創造了相應的室內空間藝術和裝飾藝術。

第三、豐富了建築藝術手法,增強了藝術表現力。

從公元四世紀下半葉起,古羅馬建築思潮開始日趨衰落。十五世紀後,經過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古典復興以及十九世紀初期,法國的“帝國風格”的提倡,古羅馬建築在歐洲又重新成為學習的範例。這種現象壹直持續到二十世紀20~30年代才告壹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