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甲骨四堂不包括

甲骨四堂不包括

甲骨四堂是指中國近代四位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學者: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

拓展知識:

羅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叔蘊,號雪堂。浙江上虞人。羅振玉自幼研讀古籍,對文物古董造詣很深。1902年羅振玉第壹次在劉鐵雲家看到甲骨文字的墨拓本,認識了甲骨文字,1906年,他任學部參事官,不僅廣為收集古物,也著手調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

他對甲骨學的重大貢獻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並考證其地為“武乙之都”;他將甲骨文中的人名與《史記·殷本紀》中商王名相比較,發現其大部分相同;他在考釋文字的基礎上註意了對整條甲骨文蔔辭的通讀。

在考釋文字上,他提出“由許書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窺蔔辭”的方法,對壹詞的考釋,必求其形聲義的符合。這些都給後來考釋古文字者以啟迪。

王國維(1877年12月2日-1927年5月3日),字靜安,號觀堂,浙江海寧人,是我國近代最著名的學者之壹。1917年,王國維登上了甲骨學研究的高峰。他寫的《殷蔔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壹書,糾正了《史記》中記載的個別錯誤,證明了司馬遷的《史記》的確是壹部信史。

被譽為甲骨文發現19年來第壹篇具有重大學術價值的科學論文。郭沫若曾評價說:“蔔辭的研究,要感謝王國維。是他,首先由蔔辭中把殷代的先公先王剔發了出來......王國維的業績,是新史學的開山。”

他做學問的最大特點,不是就甲骨文字本身去研究,而把古文字學與古代史壹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材料,去對照歷史,他創造並完善研究方法“二重證據法”,學術貢獻極大。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字鼎堂。四川樂山縣人。1928年6月,在日本東京的書店,他拿到了羅振玉所著《殷墟書契考釋》,開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郭沫若幾乎訪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實物資料。

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在這以前,他出版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壹書中,就已經收錄了他的《蔔辭中之古代社會》壹文。從此,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走上了巔峰時代。幾經周折,他的另壹部著作《蔔辭通纂》也問世了。

郭沫若從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前後。雖然起步較晚,但是起點高,方法新,因而壹出手就高屋建瓴地超過了前人。1959年8月郭沫若來到了向往已久的甲骨文出土地——安陽殷墟。

晚年,主編的大型甲骨文匯編《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譽為新中國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進壹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