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請分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如何讓運用白描手法?同時化抽象為具體

請分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如何讓運用白描手法?同時化抽象為具體

李煜《虞美人》藝術手法淺析

摘要:《虞美人》是李煜詞作中最負盛名的佳作,藝術上有其獨到之處:以奇問開筆,劈空而下,卻又在情理之中;善於運用白描的手法,巧妙運用意象抒寫生活感受;虛實相應、宇宙與人事壹脈相承;作者善於用貼切的比喻,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虞美人》因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而流傳千古。

關鍵詞: 奇問 白描 虛實 比喻

賞析《虞美人》是南唐後主李煜詞作中最負盛名的佳作,也是他的絕筆詞。李煜在位15年,不修正事,縱情享樂,亡國後被宋所俘,過了三年囚犯般的屈辱生活。他前期詞作題材狹窄,無非是表現宮廷生活,男女戀情或離愁別恨,價值不大。亡國後,孤寂悲涼的處境,明顯地影響了他的創作,使他的後期詞呈現不同的風格,也使他在詞創作上獲得了壹些新的成就。這壹段經歷,使他不能不從醉生夢死的生活裏清醒過來,面對殘酷的現實,在詞裏傾瀉他“日夕以淚眼洗面”的深哀巨痛,其中《虞美人》是最具代表性的壹首,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淒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壹、以奇問開筆,劈空而下,卻又在情理之中。

開篇兩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便定下了全詞的基調“愁”。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也是作者過去宮廷生活的真實寫照。李煜的前半生,作為南唐的國君,生活相當豪華奢侈,春花秋月、歌舞生平、快樂逍遙。可如今深為階下囚,看到春花秋月的無盡無休,想起過去的榮華富貴,環境和心理的落差,使他不僅不覺得美好,反而覺得厭煩,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悵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壹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所以,人多以美好的“春花秋月”,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便向蒼天發出“何時了”的奇問,看似離奇,實則在情理之中,正可謂是“壹切境語皆情語”(王國維)。

“往事知多少?”壹句中的“往事”反映作者念念不忘昔日小皇帝的生活。昔日裏,錦衣玉食,後宮佳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榮。但作者更懷念的倒不是物質上的享受,囚徒般的生活,使他感受到自由的可貴。做人的尊嚴已蕩然無存,何談快樂逍遙。既是必然沒落的,他本身的局限和當時的處境,也不能使他看到更好的前途,甚至連生存的安全感都不復存在。所以任何美好的事物,此情此境都無非是引發“愁”緒的原因。

二、善於運用白描的手法,巧妙運用意象抒寫生活感受。

詞中繪景、敘事、抒情善用白描手法,自然、平實,而又兼包情理,這正是詞家推崇之處。“詞以自然為尚。自然者,不雕飾,不假借,不著色相,不落言詮也。”(沈祥龍《論詞隨筆》)。如“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兩句,構成了畫筆所不能達到的意境,寫出他國破家亡之後的生活感受。“小樓昨夜又東風”點明時光在不斷流逝,他歸宋後又過了壹年,與開頭照應。季節的變化引他的無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隨著花開月圓而逐步破滅。透過詞的表面,我們更可窺見作者心中無奈的愁情,誠可謂以壹當十,以少勝多。

為了表達亡國之愁,作者在詞中兩次提到“月”這個意象。意象是指主觀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南朝梁文學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談到:“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繹辭;然後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明清後意象專指借助具體的外物用比興的手法表達作者的情思。“月”這個意象在中國古代詩詞中運用十分普遍,如“月是故鄉明”、“我寄愁思與明月”、“今夜鹿州月,閨中只獨看。”它通常表達的是懷念故鄉、懷念親人的主題。本詞中作者把對故鄉的情思和今天的無限愁緒轉化為景物,巧妙運用“月”這個意象,從相反的角度,把愁思表現得極態盡妍。詞的開篇作者就流露出沈痛的哀愁,惱人的春花秋月、愁人的小樓東風,春花、秋月、東風、明月都是作者精心選擇的景物,這些景物本是令人心向往的,但由於當時的處境,作者無心賞景,反空添哀愁。作者運用反襯的手法,以樂景寫哀愁,使人大覺悲痛,它較之於空洞地說“悲”呀“愁”呀,其藝術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三、虛實相應、宇宙與人事壹脈相承。

《虞美人》運用了虛實相間,相得益彰的藝術辯證法,通過想象,將現實和過去結合起來描繪,拉開時間,拓展空間,因而大大擴充了詞的容量。從總體來說,詞借助具體而實在的形象,采用興的手法來表現抽象的愁情,以景寫情,以實寫虛。上句主要以實筆寫眼前景物,春花、秋月、東風、明月都是歷歷在目的實景,詞人以這種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景物烘托氣氛,渲染愁緒,以實顯虛,加強了詞的真實性和感染力。接著又進壹步展開思緒,開拓意境,“往事、故國”乃是實筆中之虛景,時間拉回從前,由實化虛,虛實相連,主要以虛筆寫故國之境況,然後又拉回現實到“只是朱顏改”,使全詞迂回往復,耐人尋味。

從結構上說,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組對比,隔句相承,反復對比宇宙之永恒不變與人生短暫無常,富於哲理意味,感慨深沈。作者抓住壹個“改”字為全詞的“詩眼”,改變的不僅僅是“朱顏”,還有人的地位(由國君淪為階下囚)、人的心情(由安富尊榮到忍辱蒙羞)。在這六句中,“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壹脈相承,專說宇宙永恒不變;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壹脈相承,專說人生短暫無常。如此回環往復,壹唱三嘆,唱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唱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恨之情。

四、作者善於用貼切的比喻,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本詞主要抒寫亡國之愁,但離情無聲,愁緒無形,無形色可捕捉,無影跡可追尋,如何寫得這種抽象的情緒?作者自有絕招,他化情思為景物,運用貼切的比喻,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結句“壹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讀著它,令人想象出壹幅生動的畫面,詞人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著浩蕩東流的長江,覺得自己的愁思簡直跟江水壹樣,無時無刻不翻滾波濤流向東海,顯示出愁思如春水之不舍晝夜,常流不斷,無窮無盡。僅9個字,卻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並賦予無形的愁以質感和具象。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虞美人》在過去和現在都曾經感動過不少失去了自己美好生活的人們,雖然它缺乏壹種使人為前途奮鬥的力量,但瑕不掩玉,它仍因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而流傳千古。

參考文獻:

1、《唐五代兩宋詞簡析》 劉永濟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

2、《唐宋詞鑒賞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3年2月版

3、《唐五代詞鈔小箋》 劉瑞潞編著 嶽麓書社 1984年第1期

4、《中國古典文學精華?6?1唐宋詞卷》 唐圭璋等選註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1995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