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三正文學概論

三正文學概論

第三,是春秋戰國時期不同地區使用的不同歷法體系。要了解三者,先秦古籍的歷法體系並不統壹。《春秋》或《孟子》多采用周歷,而《楚辭》、《呂春秋》則采用夏歷。《詩經》依賴於特定的詩歌,如瀟雅四月的夏歷,馮祺七月和嶽夏的周歷。

《左傳》八年記載二月無冰。歷史學家記錄了這壹歷史上罕見的現象。顯然,這個二月指的是周歷中的二月,也就是夏歷中的十二月。如果是夏歷二月,已經是“東風解凍”了,沒必要大書特書。再比如《莊公七年》,說的是“秋滿洪水,無麥苗”。這也指周歷。周歷中的秋天相當於夏歷中的五六月,晚收的小麥和“五茬苗”可能會被洪水“沖走”。如果夏歷是秋天,那就不可解了。出於同樣的原因,《孟子·滕文公》中所說的“秋陽”指的是夏歷五月和六月的炎熱天氣。同樣的歷史事實,在《春秋》和《左傳》中記載的時間和月份往往不同,《左傳》中記載的時間也有差異。《春秋六年隱居》說“冬宋人取葛藤”,《左傳》說“冬宋人取葛藤”;《春秋》之父公五年,說晉王在春天被殺。《左傳》記載公四年十二月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情,可見《左傳》所依據的史料在夏歷中是有用的。

戰國秦漢時期有壹種所謂的“三正統”,認為夏殷、殷醜、周是夏商周三代依次改變正統的人,因為“君要正新月”、“易從色”以示受命於天。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壹年中的第壹年是建亥月(即夏歷的十月),但夏征更適合農耕季節,所以十月不叫正月(秦朝稱正月為“端月”),四月也沒有校正,所以春夏秋冬的搭配還是和夏征壹樣。漢初沿襲秦制。《史記·魏安侯列傳》記載漢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十月殺,十二月殺,然後說:“其春,武安病。”司馬遷沒有說“明年春天”,而是說它的春天,因為十月是壹年的開始,當年的春天在當年的十二月之後。

漢武帝第七年(公元前104),開始使用太初歷,從夏歷的第壹個月開始。之後的兩千年左右,除了王莽和魏明帝壹度轉投尹正,武則天和唐肅宗壹度轉投周政外,普遍使用夏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