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火燒慶功樓,最早出自清代評書《大明英烈傳》,後來被晉劇改編成名篇,起名《火燒慶功樓》,從而流傳於民間。慶功樓是南京的壹座城樓,《火燒慶功樓》講的是朱元璋為了掃除為自己打下江山的功臣,而設下計謀:以慶功為名,將開國功臣請到慶功樓飲酒慶功,然後用火藥和幹柴將他們全部葬送於火海的故事。
其實,真實的歷史上並沒有朱元璋火燒慶功樓壹事。雖然朱元璋在當上皇帝之後,使用了很多卑劣的手段將那些為自己立下大功,且對自己造成潛在威脅的功臣逐壹清除掉。但是,火燒慶功樓只是壹個文學藝術創作,並無史實。朱元璋的那些開國功臣,要麽告老還鄉,要麽戰死於沙場,要麽死於深牢大獄,沒有壹個死於所謂的“慶功樓”。
那麽,朱元璋火燒慶功樓這個故事為什麽會廣泛地流傳於民間呢?這和朱元璋這個人的歷史評價和定位有關。
朱元璋在沒有當上皇帝之前還算是個有度量、善於發現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領導。但是,當他當上皇帝之後,權力使他變得膨脹和多疑。在朱元璋的心裏,那些功勛卓著的功臣們不再是他的愛將,反而變成了威脅他皇權的絆腳石,火燒慶功樓實際上就是影射朱元璋濫殺功臣之事。
1380年,朱元璋最先對他的丞相動手了,胡惟庸被人舉報密謀叛亂,朱元璋迅速以這個罪名誅滅了胡惟庸的九族。受胡惟庸壹案的牽連,朱元璋曾經最信任的大將李善長也被定罪,其家人和奴仆全部被誅殺。壹時之間,為朱元璋打下江山的功臣們人人自危,有的告老還鄉,有的裝病請退。1893年,朱元璋再次大開殺戒,以開國功臣藍玉謀反為理由,對權力階層進行了壹次大清洗,這壹次,朱元璋殘殺了壹萬多人。
胡惟庸和藍玉謀反這兩個事件,史稱“胡藍黨案”,至此之後,明朝的開國功臣幾乎被朱元璋誅殺殆盡,朝中再無威脅朱元璋及其子孫後代統治的勢力。清代之所以要將朱元璋火燒慶功樓寫進評書之中,實際上就是為了影射朱元璋濫殺功臣的殘暴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