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大陸與日本列島之間,因第四紀冰期海水下降等原因,曾以“陸橋”相連,大陸上的古人類與古生物由此遷徙到日本。距今壹萬年時,由於全球氣候返暖第四紀冰期結束,壹度存在的陸上通途成了永久的汪洋。
自然環境的變化並沒有影響中日兩國的交往,《漢書·地理誌》說:“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以歲時來獻見。”最早記載了中日交往的情況。其中,日本使者來華最頻繁的要數隋唐時期,而唐朝更是被稱為中日交往的“黃金時期”。
隋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日本派出第壹批“遣隋使”,這個時間正是日本推古女皇當政,聖德太子攝政期間。七年之後,也就是隋煬帝大業三年,日本派出了第二批“遣隋使”,日本壹***向隋帝國派遣了四次“遣隋使”。
第二批派遣的使者中為首的小野妹子曾經說過:聞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而自從聖德太子於593年施政後,視佛教為“萬國之極宗”,頒布興隆三寶詔書:制定《十七條憲法》,要求全體臣民皈依三寶。而隔海相望的隋帝國在經歷了北周武帝大肆滅佛之後,積極重修佛法。隋文帝曾多次虔誠地在三寶面前懺悔北周之罪,還多次下詔在各地興建寺院、佛塔,招請和剃度僧侶,組織翻譯佛經。
很顯然,推古女皇多次派遣使者,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學習佛法。同時,派遣的使者中除了學習佛法的“留學僧”,還有不少學習當時中國先進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留學生”。這群人為後來日本“大化改新”、建立律令制國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學習政治與佛法以外,作為遣隋使之首的小野妹子還將隋朝盛行的“佛前供花”帶回了國,並將它發展成如今極負盛名的日本花道。
強盛的隋帝國二世而亡,但卻沒有就此中斷中日兩國來往的步伐。舒明天皇二年,日本初次派出遣唐使,此時正值唐帝國貞觀之治時期,先進的政治制度、繁榮的文學藝術,乃至發達的商業貿易,都是值得包括日本在內的各個國家來學習的。
壹般來講,遣唐使的使團中有大使1人、副使1至2人,判官1至4人,錄事1至4人。關於遣唐使來華次數,壹直以來都存有爭議。大多數學者都認為並認可“壹***派遣19次,成功來華13次的說法”。
在遣唐使團中,類似於吉備真備這種有才華、善學習、又精通唐朝文化的人不在少數。他們不僅帶回了大量書籍,還帶回了當時先進的科學技術,包括醫藥學、天文學、農業、手工業、建築學、食品學等等,範圍甚廣。
僧人最澄作為遣唐使,在805年返回日本的時候,將茶種帶回了國內,並在近江國種植。當然,在帶回茶種的同時,他還將茶葉種植技術帶到了日本。而另壹種從中國來到日本的植物則是柑橘。
除了茶葉,遣唐使們還將唐三彩帶回了日本。1999年6月,在日本群馬縣古墓首次出土了中國的唐三彩陶枕。被帶回來的唐三彩也成為了奈良三彩的制作樣品。
更為人所熟知的日本平城京與唐長安城的相似,更加證實了唐的建築學對日本的影響。唐朝長安城的平面為東西向的長方形,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整個長安城被劃分為東西兩部分。日本平城京的平面為南北向的長方形,中間的朱雀大路為軸,整體分為右京與左京兩部分,並在左京的坡地建造了外京。且平城京的占地面積為長安城的四分之壹。
除此之外,唐朝的體育運動也隨之傳入日本。日本的古籍《蹴鞠九十九個條》明確指出:蹴鞠始於大唐。還有馬球、曲棍球、打球樂、踏球、風箏、百戲、圍棋、禮射、投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