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求救:“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是什麽意思,希望能解釋的通俗易懂些,謝謝

求救:“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是什麽意思,希望能解釋的通俗易懂些,謝謝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王維《少年行》四首其二)

關於“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林庚、馮沅君主編《中國歷

代詩歌選》曰:“是說少年深深知道不宜去邊庭受苦,但是,少年的想法是哪怕死在邊疆上,還可以流芳百世。孰知,熟知、深知。”(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武漢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新選唐詩三百首》曰:“孰知兩句說,誰不知到邊疆駐守的艱苦,但戰死沙場也可流芳後世。”(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67頁)

沈祖棻先生《唐人七絕詩淺釋》曰:“他不但出身良家,初入仕途就擔任過令人羨慕的羽林郎的官職,而且還跟過名將出征,具有實戰經驗。但現在,他卻缺少到邊疆去作戰的機會。於是,他為了這個而難受起來了:誰能知道這種不能到邊疆去的苦處呢?到邊疆去作戰,當然會有危險,甚至喪失生命,但是為了保衛祖國而犧牲,該是多麽地光榮啊!即使最後剩下的只有壹堆白骨,這骨頭也帶著俠氣,發著香味,也就是說,為國獻身,必然流芳千古。壹般詩人多寫邊塞從軍之苦,而王維此詩獨寫不能到邊塞從軍之苦,從而突出為國獻身的崇高願望、昂揚鬥誌和犧牲精神,使我們在今天讀了,還受感動和鼓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91頁)

按:上引三種解說,各有問題。《詩歌選》的問題,在於此詩中的“孰知”不能解釋“熟知”、“深知”;“不”也不能譯作“不宜”。

《三百首》的問題,在於“孰知不”與“孰不知”雖只壹字顛倒,意思卻迥然有別,不可混同。

《淺釋》的問題,在於“不向邊庭苦”這樣的句式不能隨意析為“不向邊庭”之“苦”,因為它不符合古漢語及古典詩詞的語言習慣。更何況,上句“初隨驃騎戰漁陽”明明白白告訴我們,那“少年”正“跟著名將出征”而非“跟過名將出征”——他怎麽會因“不能到邊疆去”而“難受起來”呢?

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疏通“孰知”句!但“孰知不向邊庭苦”七字乍看起來很平易,放在全詩中卻無論如何也難以說圓滿。山窮水盡,只有求助於異文了。檢《全唐詩》卷壹二八及趙殿成《王右丞集箋註》,皆曰“苦”,壹作“死”。由於王維詩沒有唐代的寫本,原作究竟是“苦”還是“死”,我們今天已無法確認。但細細比較,作“死”則壹切疑問都迎刃而解了:壹個剛上戰場的年輕軍人,不可回避地要面對“生”與“死”的拷問。“孰知”二句,正是那“少年”所作出的充滿著英雄主義精神的抉擇:誰知道此番會不會死在邊疆呢?縱然死在邊疆,為國捐軀,流芳千古,雖死猶榮!

也許有學者要質疑:此二句連用兩“死”字,是否應避免重復?筆者以為,盛唐詩人重意,重氣,重勢,並不在小處斤斤計較,還沒有刻意回避重字的習慣。況且,此二句語意勾連,上句點出壹“死”字,下句緊就此“死”字做文章,著重強調,故而重復是必要的,不足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