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今的“大學”有什麽區別?古今異義是什麽?

古今的“大學”有什麽區別?古今異義是什麽?

大學,今指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機關,分為綜合大學,專科大學或學院,它選拔具有高中以上學歷者進行教育和培訓,並以考試考核的方式檢驗其所學知識和技能,另有,古指儒家基本經典之壹《大學》,也指聚集在特定地點傳播和吸收高深領域知識的壹群人的團體。

1、大學以詩書禮樂為學習內容,而小學則以文字訓詁為教授內容,故小學成為文字學的別稱,有幾點可說。

2、入小學的年齡大體在8歲,而壹些特殊人物至13歲才入小學,甚至壹些天性比較晚成的人,也就是智力開發比較晚的,15歲才進小學。

3、入大學的年齡大體在15歲,而壹些特殊的人物至20歲才進大學。

4、小學學習的內容,如朱熹《大學章句序》說:“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禦、書數之文。”此有譯文,可參見後文《朱熹〈大學章句〉譯介》。

5、大學學習的內容不壹樣了,從學“見小節而履小義”至於“見大節而踐大義”了。如朱熹所說:“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

6、小學是“見小節而履小義”。大學就是教育成人“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這就是“大節”、“大義”,而且不僅要“見”,還要“踐”。《大學》就是這樣的經典。

《大學》的內涵及應用

1、《大學》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兩千年來無數仁人誌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窺儒家之門,該文從實用主義角度,對現代人如何做人,做事,立業等等均有深刻啟迪意義。

2、國父孫中山作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中第六講題提到;“我們現在要能夠齊家,治國,不受外國的壓迫,根本上便要從修身起,把中國固有知識壹貫的道理先恢復起來,然後我們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