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生於1448年(明十三年),蒙古望谷人,父親名叫綽·羅克忒·穆爾。滿都海初嫁蒙古可汗滿都魯為小哈屯(夫人),與滿都海魯生有兩個女兒,名為波羅克欽公主,名為伊克西公主。波洛克欽公主嫁給了特級大師賈·加斯蘭,伊克西公主嫁給了火屏。吐嘎斯蘭和霍篩都是當時蒙古大部分地區的領主,吐嘎斯蘭體系應該不會分裂,霍篩體系裏都是官員和大臣。曼都海是曼都克裏裏的側室。王家布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世代的姻親。滿都海從小習武,政治軍事才華出眾。當時蒙古有六萬戶,有壹萬戶直接歸可汗管轄。她繼承了可汗的直屬部,包括當初與波羅胡合並的壹些部。蒙古壹直有繼承人接收死者側房的習俗。因為滿族古樂沒有繼承人,無論誰是可汗,都可以娶前可汗的妻妾。
按照正常程序,應該先選出新的可汗。然後可汗接收了前任可汗的妻子、家人、財產、牛羊。但是根據蒙古史書的記載,當時的情況是反過來的,大家都急於向滿圖海求親。怎麽會這樣?我的猜測是,曼圖海的組織才能出眾,使得可汗的直屬部忠於自己,打破了很多人應該先做可汗,再拿下部的觀念。此外,當時想奪得可汗寶座的人,很多都不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後代。但是,由於習俗的原因,不同姓氏的壹方不能參加這項比賽。於是演變成誰能嫁給滿都海,誰就能收到很多人都在流汗的結果。
當時所有向滿都海求婚的人中,最有優勢的是科爾沁的烏內伯羅特國王。此人全副武裝,曾派兵幫助蒙古本部平息威拉特叛亂。但是,他並不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後裔,而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塞薩爾的後代。所以理論上他沒有繼承可汗王位的先決條件。但他手中的實力也不容小覷。
然而,滿都海做出了壹個讓所有人都吃驚的決定:嫁給巴洛胡留下的孤兒巴圖蒙科。這個決定出人意料,不僅因為滿都海的年齡比巴圖蒙克大很多(有的蒙古史料認為大25歲)。我的計算大概是15歲。詳見附錄)。從輩分上來說,曼圖海是巴圖蒙克的姑姥姥(高三代),也是因為波羅不久前還是曼圖呼勒的敵人。
其實嫁給巴圖蒙科看似荒唐,實則無奈。當時經過之前的屠殺,黃金家族的後代都比較單薄,巴圖蒙科大概是當時繼承順序最高的。從前面的例子來看,如果讓自己的姓變成可汗,馬上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如果嫁給了烏內伯羅特國王,那些操縱國家大事的人,如尤佳斯蘭、伊思曼等,自然不會坐視烏內伯羅特的勢力迅速膨脹,而壹旦威拉特各部聯合起來進攻,蒙古本部也未必能抵擋得住。嫁給巴圖蒙科這樣的孩子,既符合非黃金家族不得繼承可汗職位的不成文規定,又不至於過早得罪任何壹方勢力,而且巴圖蒙科年紀小也能讓權臣放松警惕。為什麽不呢?
於是,滿都海婉言謝絕了昂內伯羅特國王,說:“哈薩爾的後代可以繼承主人(指成吉思汗)的遺產嗎?大師的後代能繼承哈薩爾的遺產嗎?有推不開的門,有跨不過的門檻。主人的後代還在,我做不到。”
他還斥責主張嫁給烏內伯羅特國王的薩代說:“妳以為可汗的兒子年輕嗎?妳以為所有的人都沒腦子?妳認為哈桑的後代很強大嗎?妳覺得我孤獨無助嗎?妳腦子壞透了,妳就是壹堆廢話!”
最後,滿都海在烏梅博羅國王面前向天候(鄂西哈屯,據說是成吉思汗妻子馬可波羅鐵或忽必烈生母盧梭赫提尼的靈柩)宣誓。
“我結婚是為了在壹個黑白分明的地方做媳婦,
我很榮幸被列為可汗的後代。
哈桑的後代想娶我,
我來到妳母親的耳朵(宮帳)這裏;
我嫁媳婦的時候還不知道花和馬的區別,
哈紮爾的孫子看不起妳的第壹個孫子,
他依靠欺淩弱小,
我不顧壹切地來到妳的耳邊。
如果我屈服於Unneborot的力量,
俯視妳寬闊的門楣,
高高的門檻向下看,
我願意讓妳伸出袖子,把我貶為奴婢;
如果Unnebrot欺負妳的後代,
強迫婚姻,
我懇求妳用因果報應的方法抓住他。
如果妳相信我的話,媽媽,
相信我,我真心守護妳的後代巴圖蒙科,
做他的好妻子,
那麽請保佑我,
給我七個男孩穿上我的外套,
給我壹個穿大衣的女孩。
帶著妳慷慨的禮物,
就把它命名為seven borots(意思是鋼鐵),
願他們像鋼鐵壹樣堅強,
繼續妳的香火。"
根據尹波·萊克的《壹代天驕及其後繼者》。)
這個誓言莫名其妙。Unneborot國王實際上吃了這個空心餃子,回到了封地。
曼都海和達韓嫣後來生了七個兒子和壹個女兒。七個兒子都以鋼鐵命名(Borot)。
按照蒙古的原籍,滿都海的孩子順序如下:
Turubrot和Urus Burrot(雙胞胎兄弟)
圖盧勒圖公主和巴爾·斯博羅(孿生兄妹)
阿爾祖·博羅特(名單)
Alezuborot和wazir Borot(雙胞胎兄弟)
Albrot(列表)
根據黃金歷史大綱,順序如下
Turubrot和Urus Burrot(雙胞胎兄弟)
阿爾祖·博羅特和巴爾·斯博羅(孿生兄弟)
Alezuborot和wazir Borot(雙胞胎兄弟)
Albrot(列表)
圖盧勒圖公主(獨生女)
根據蒙古語博爾濟吉特族譜,其順序如下
Turubrot和Urus Burrot(雙胞胎兄弟)
阿爾祖·博羅特和巴爾·斯博羅(孿生兄弟)
Alezuborot和wazir Borot(雙胞胎兄弟)
阿爾布羅特和圖魯萊托公主(雙胞胎兄妹)
滿都海正式輔佐巴圖蒙克為大可汗,封為大燕可汗。達揚可汗過去的意思是“大元可汗”。但後來考證,“大雁”是《蒙古秘史》中“塔洋”的異體字註音,意為“都”。“達揚汗”的意思是“所有人的汗水”。
不管達揚可汗是什麽意思。曼都海和後來在她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大韓嫣,真正的目的是統壹蒙古,恢復大元江山。
滿都海的第壹個目標是征服蒙古的宿敵威拉特。因為可汗年紀小,曼都海就把他裝在箭袋裏,挎在身上防身。蒙古博爾濟吉特旗族譜中關於曼都海第壹次征服威勒特的記載是這樣的:“滿都海賽音哈屯是親騎兵,以致克頓部的阿萊為特斯布爾杜之地掃清了道路,與威勒特作戰,獲勝並以四萬威勒特為其服務。威勒特將軍受命:後來,這房子勉強稱之為廟,冠纓不得長於四指。住在屋裏的人不許下跪,吃肉的人不許切,於是把“烏介”(酸奶)的名字改成了“雜哥”。他部拿著吃肉刀跪下要。我現在知道了。威瑞特仍在追求。”
本文中的Willert是Villat。這場戰爭記錄在《金史大綱》和《蒙古起源》中。
這場戰鬥相當激烈。滿都海親自揮刀上陣。匆忙中頭盔都被切斷了。(按:《金史大綱》說威拉特人見海長毛,就扔給她頭盔。滿都海不以為意,穿上就沖進去了。這種說法似乎不準確。無論如何,敵人沒有理由向她扔頭盔。應該是頭盔被割掉,被困重圍,被他的手下救出。蒙古史書有時會用這樣的曲調來形容戰鬥的激烈程度。但誇張是扭曲的。)
據蒙古史籍記載,滿都海下壹個征服的敵人是殺死了達韓嫣父親的大神官人祖加爾斯蘭。從懷拉特勝利歸來不久,曼都海再接再厲。察哈爾和土默特與達揚可汗壹起,率領兩軍再次前往博嘎斯蘭。這壹次,滿都海先派了壹個名叫張繼的人。帖木兒;阿克拉的大臣突然到博格斯蘭的帳篷裏進行偵察,然後他率領他的部隊。賈·加斯蘭警覺起來,阿克拉的突然到來讓他感覺到要有大禍臨頭了,於是趕緊召來軍隊以防不測。這時,滿都海率領大群人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大師圖阿斯蘭獨自逃走了。曼都海夫人派兵追殺她。在齊樂察爾窪地,大師圖阿斯蘭被曼圖海派來的兩位將軍殺死。滿都海夫人和達揚汗消滅了敵人,接管了博加西蘭的全部軍隊,成功撤退。
成化十五年五月,魯,只道聽途說,太上老君托加斯蘭被伊思曼、陀羅幹所殺。或者是因為馬因為她的響亮的名頭而理所當然。
滿都海最後的敵人是伊思曼大師。決定性的戰役是摧毀也斯·馬殷。《史明錄》記載,這場戰鬥發生在成化十九年(1483)。我也認為馬是被大衍汗和無量哈三衛的聯軍包圍了。他不敢繼續戰鬥。慌亂中,他帶著妻子邊打邊退,逃往西方。他的手下都成了俘虜,幾個孩子被三味搶走了。他不停地往西跑,最後退到哈密北部的老巢,好拿回自己的老命。
三年後,窮途末路的伊斯麥因被達揚汗將軍少師射殺。消滅伊思曼後,蒙古左翼(蒙古本部)壹直牢牢掌握在大燕汗手中。而右翼(威拉特各部)也已經投降。蒙古基本統壹在大燕汗的統治下。
然而,曼圖海沒能看到最後的勝利。蒙古歷史上對這位文武雙全的絕世女俠的描述在1480左右戛然而止。發生了什麽事?我的猜測是,但在他征服之前,他已經死了,遍布大海,死於1480左右明軍的壹次夜襲。
滿都海雖然去世了,但她開創的蒙古統壹大業卻被大韓嫣繼承和鞏固。在徹底消滅右翼叛軍後,達揚汗重新分封蒙古各部。蒙古各地主要是封給他們的後代。雖然這仍然沒有結束內訌。但不知道比之前戰爭年代好多少。由於這壹點,北元可以繼續對抗明朝超過100年。
附錄:滿都海之死考證
至於滿都海之死,實際上只是根據史書中已有的線索進行的壹些推斷。為了證實這個推論,我們必須有壹個詳細的年表。
研究蒙古史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詳細的年表。成吉思汗之前的歷史雖然模糊,但拓跋鐵木耳退出北京之後的歷史也是壹片混亂。
北元歷史主要記載在《金史大綱》和《蒙古源流》兩部原始史料中。問題是這兩本歷史書六分真實,三分神話,壹分喇嘛教。它們相互沖突。《蒙古起源》多采用幹支紀年。然而,將中國歷史書籍的日期與發生在幹之年的事件進行比較往往是錯誤的。當然,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譯者在書中加入了幹部和支部的年表。
就達揚可汗登基的時間而言,眾說紛紜。在《蒙古起源》中,說他活了80歲,死於龜毛。從1400到1600 * *有三年:1423,1483,1543。據《明史》記載,小皇子(由於北元連續數年為少爺,太師執政,明朝稱北元所有皇帝為小皇子)大衍漢於弘治元年(1488)夏獻書進貢。很明顯,今年是1543。1543減80等於1463。有些歷史書強調曼哈頓比畢巖大25歲。滿都海生於公元1448年(正統十三年)。如果巴圖蒙科7歲即位,曼圖海就32歲了。應該是1480。但根據蒙古的起源,巴圖蒙克是1480年17歲。明史。《韃靼傳》中,直到嘉靖三十壹年(公元1552年),還流傳著“小王子也趁隙為匪,立赤城宣言”的故事。尚不清楚這位“小王子”是巴圖蒙科·達揚汗還是他的孫子博迪·塔吉。
但比較通俗的說法是,大燕可汗生於1474年,死於1517年,只活了44歲(阿爾坦可汗傳說)。我即位時才6歲。按照這種說法,到巴圖蒙科進入青春期並有生育能力的時候(假設12歲),滿都海應該是37歲了。曼都海為巴圖蒙科生了8個孩子。有的書認為是四對雙胞胎。有些書認為沒有那麽多雙胞胎。這幾個孩子最早的壹對應該是1486之後出生的。
但這並不是沒有問題。《金史大綱》和《蒙古起源》都記載了滿都海懷上了阿列克楚·博羅特和瓦齊爾·博羅特這對雙胞胎(這兩個人在各種史書中的排名不同,蒙古的起源叫老劉和老齊。)戰爭時被威拉德攻擊,差點被打死。按照上面的時間表,這場戰爭應該發生在1486之後。
但是,滿都海從幫助建立大燕汗的那壹天起,就出去統壹蒙古了。因為可汗年紀小,克頓(滿都海)把他裝在箭袋裏,挎在身上保護。戰爭持續了大約1486。決定性的戰役是摧毀也斯·馬殷。《史明錄》記載,這場戰鬥發生在成化十九年(1483)。三年後,伊斯瑪被殺。蒙古基本統壹在大燕汗的統治下。
但是對比滿都海懷孕窘迫的記錄可以發現,滿都海在這六年裏是不可能懷孕的。所以說滿都海比大衍汗大幾歲是很有問題的。我傾向的說法是,曼都庫爾汗死於1467年(卒年不詳),當時曼都海19歲,巴圖蒙克4歲。曼圖海大學巴圖蒙科15歲。從1467到1480,滿都海壹直帶著巴圖蒙科往東探索西方。4歲的孩子可以放在箭袋裏,7歲太大了。《金史》中說,曼都海在牛年去了威拉特。1469是牛年。估計這期間她還在用曼都古樂汗這個名字,所以在中國的史書裏,只知道有曼都古樂汗,不知道有曼都海。另外,滿都海和滿都古勒汗發音相近,不壹定是明朝史家誤認為壹個人。到了1480年,巴圖蒙科17歲的時候,滿都海正式把權力還給他。所以根據蒙古史書記載,他是在1480年登基的。由於大多數蒙古史書不註重年表,後人誤以為巴圖蒙科在1480年還是個孩子。
關於滿都海的記載大多止於成化十九年(1483)耶斯邁因被滅。有意思的是,滿都海之前壹直是親征,卻再也看不到她在戰場上的英氣。接下來的三年裏,與伊斯麥因的戰鬥都是由少師指揮的,他拿起了火把。妳怎麽能信任不如妳自己的少師,讓他擁有來自大海的知識呢?這很奇怪。
所以我的猜測是滿都海死於成化前19年。由於現在的敵人,被她征服的威拉特各部並不穩固,所以達揚汗決定不秘密發喪。導致蒙古史書中沒有關於滿都海死亡的詳細記載。
那麽曼圖海是怎麽死的呢?1483年,曼圖海才35歲。壹個武將病死,為時過早。所以壹種可能是戰死,壹種可能是難產。海裏所有的嬰兒都是雙胞胎。生雙胞胎是壹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即使是現在,產科醫生也需要對多胞胎孕婦進行額外的護理。35歲處於高危產婦的門檻上(如果按照蒙古族血統,她出生於1438,那麽她已經45歲了,更是高危產婦。但《蒙古起源》也說1480年滿洲才33歲,反正不壹致。),所以難產死也不是不可能。
問題是1483曼都海可能沒懷孕。所以可能是死亡。如果妳死了,最明顯的可能就是死在與伊斯曼的決戰中。但是,如果那樣的話,達揚可汗可以不吊唁,砍頭的伊思曼也不會這麽客氣。它壹定會充分利用她的死。這樣看來,蒙古史籍應該是另壹種記載。
據中國史書記載,在伊思曼戰敗的同年七月,大雁可汗進攻大同,大敗明軍。8月,達揚汗再次進攻傅玄,被擊退。伊斯瑪的戰敗是在五月。為什麽大衍漢不到兩個月就攻打明朝?這時,我也認為馬殷雖然被打敗了,但他的力量還在。大韓嫣和滿都海,再笨也應該知道,他們不可能兩面樹敵。
在《黃金歷史大綱》中有壹個鮮為人知的細節。在進攻耶斯麥因之前,達揚可汗和滿都海把王庭遷到了查杭勒地(疑為察哈爾)。不知怎麽的消息走漏了,晚上他們遭到了明軍的襲擊。倉惶中,可汗和警戒線連夜出逃。(《蒙古黃金史》漢譯提綱,第87-88頁)
《明史》成化十六年三月,1480條中記載,王嶽帶著府尹軍銜的兩萬人去榆林自衛。路過大同,聽說敵帳駐紮在魏寧海(今集寧南黃旗海),即率大軍夜間出孤店,經貓兒莊直抵魏寧海。暴風驟雨,天地壹片漆黑,王嶽襲殺,活捉男女青年171人,斬首437人,獲幹馬、駱駝、牛羊六匹。
所以這次夜襲在雙方的史書中都有記載。《金史大綱》中對滿都海的描述,在夜襲後消失了。
曼圖海是沒有逃脫,還是在這場夜襲中為掩護達揚可汗而死?我覺得很有可能。殺她的明軍可能不知道她的身份。即使我們找到了她的屍體,我們也不知道她是誰。即使他知道,在沒有大雁可汗的情況下,明朝歷史學家可能也不會認為殺了他的皇後是什麽了不起的事情。1480年,滿都海33歲。當時也有人認為,美因的勢力如日中天,達揚可汗應該更有理由不發喪。
打敗伊斯麥因後,達揚汗為了給妻子報仇,攻打了大通和傅玄。但他畢竟是壹個有政治頭腦的人。圍城受挫後,我意識到兩條戰線都打不起來,只好暫時撤退。甚至兩年後,為了穩定後方,他向明朝要求通商。但當伊思曼被徹底消滅,威拉特被徹底平定後,他對明朝就沒那麽客氣了。從1493到1516,連續十余次大面積堵車。還惹得明朝“軍務鎮督”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