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醫為什麽以預防為主,有助於調理?

中醫為什麽以預防為主,有助於調理?

中醫治療觀

既然疾病是壹個善惡鬥爭的過程,那麽所有的治療都應該以扶正祛邪為中心。

現代醫學采用的醫學模式是對抗性治療的方法,主要是針對疾病本身,而不是以患者為中心。臨床上常采用“治頭痛,治腳痛”的治療方法。在殺死病毒和細菌的同時,人體的內環境也被破壞了,人的自愈能力也被削弱了。由於我們只關註人體局部的病理變化,而忽略了人體是壹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臟腑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的,所以治療中所用的藥物雖然起到了暫時緩解疾病癥狀的作用,但同時,其帶來的壹些不良副作用也在我們的體內不斷積累。所以,現代醫學雖然能治病,卻不能帶來健康。

托馬斯,17世紀英國著名醫師。西德納姆曾指出:“醫生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給人體壹切機會來發揮其自愈能力。”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在21世紀,醫學不應繼續關註疾病,而應關註人類健康。”這標誌著現代醫學的理念正在從治療為主向預防為主轉變。

在《黃帝內經》中,早就提出了預防為主的思想,指出:“聖人治病不治病,治病不治病已亂。老公的病成了藥,亂成了治。過井爭錐,豈不晚矣?”意思是:最好的醫生擅長治療未成形的疾病。如果我們等到疾病已經發展,然後使用藥物來治療它們,這就像我們口渴了,然後就來不及打井了。這就是“預防為主,防患於未然,防患於未然”的道理。

中醫是健康醫學的代表,旨在提高人的自愈能力和修復能力。註重預防,整體治療,個體化治療是中醫的特色。在人體逐漸衰老時,或急慢性疾病恢復期,服用營養保健食品來彌補機體在生長發育、衰老和疾病過程中所消耗的健康能量,已成為壹種趨勢和必然。選擇和服用適合身體的保健品,可以補充正氣,提高免疫力,延緩衰老,抵抗疾病。

早在幾千年前,古人就已經達到了“藥食結合”的目的,既把藥當成了食物,又賦予了食物以藥性。藥靠食,食助藥,既有營養價值,又能防病治病,養生強身,延年益壽。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提出了藥補理論,為保健品能維持健康、補充健康動力的觀點提供了有力的醫學理論依據。他在《千女方子》中提出:“活著的根本是食物。”“四十歲就得吃補藥,五十多歲也不能缺補藥,這樣才能延年益壽,獲得強身健體的本領。”保健食品不僅可以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還可以用來調理病人,強身健體。可見,科學的補充營養和保健品是治病、防病、保身體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