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著《日本哲學史》
日本哲學的出現
日本哲學是建立在日本獨特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有其自身的特點和發展規律。日本適應自身社會經濟發展條件和階級鬥爭的需要,大量吸收了先進國家的哲學思想:先是中國的儒教和佛教,然後是西方各種近代哲學思想。這些思想與日本原有的神道思想相結合,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階級鬥爭的變化,經歷了壹個逐漸深化的發展過程:首先是佛教的教義成為日本的主導思想,然後是以儒家思想為中心的封建道教占據主導地位,最後是西方自然科學的傳入,使理性進壹步脫離信仰,成為真正的哲學。在這個過程中,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
追根溯源
平安時期的哲學之前,漢字和儒家思想在5世紀左右傳入日本,佛教也在6世紀中葉通過朝鮮傳入。他們對日本的文化和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有文字記載的日本哲學思想,最早出現在6世紀末7世紀初聖德太子的《魏莫箐逸書》中。7世紀初,聖德太子派遣留學生到中國(隋朝)學習,為政治改革準備思想條件,並直接引進了儒教和佛教。他頒布的“17憲法”的思想基礎是儒釋道。其中,第1條的“和為貴”和第4條的“治民之本在於禮”都出自儒家思想;第二條“尊三寶,三寶即佛、法、僧”和第10條“永不放棄”屬於佛教思想;其他文章多采用儒家經典和子史材料。儒家思想在當時的日本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建立古代天皇制的過程中,采用了中國的法制,形成了中央集權的國家。7世紀下半葉,儒家思想的影響尤為顯著。當時日本政府曾庇護儒家思想為有利於鞏固其統治地位的思想體系。8世紀編纂的《史記》、《日本國誌》也帶有儒家色彩。這兩部史書起到了維護天皇制的作用。
佛教與日本哲學
佛教經朝鮮傳入日本後,起初並不是以教義為中心的宗教,只是對佛像和佛經的信仰和崇拜。貴族們曾經把佛教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當時的日本政府認為佛教可以保家衛國,保護皇室,於是在八世紀初頒布了“佛教令”,將佛教變成了國教,從而使佛教獲得了優勢。此時日本原有的神道教雖然還在繼續傳播,但實際上是在佛教思想的指導下。
在奈良時代,佛教與政治的結合更加緊密,強化了其國教地位。神道和佛教此時在教義上開始調和妥協,但神道仍被置於從屬地位。日本對佛經的認真研究始於平安王朝(8世紀)。9世紀初,著名僧人醉澄和空海來到中國(唐朝)留學。回到日本後,他們分別創立了天臺宗和嚴陣宗,並在日本創立和傳播了大乘佛教。日本天臺宗和中國天臺宗雖然同名,但教義不同。
日本的佛教哲學也是建立在所謂的“世上沒有別的路,只有壹念”“壹念三千”的唯心主義觀點上。天臺和嚴陣不僅被賦予了“保家衛國”的任務,還被視為當時日本人生活中的世界觀。此時,佛教在日本獲得了獨立活動的地位。到了10世紀,有了凈土觀念的宣講,佛教思想開始滲透到老百姓中,神道和佛教的和諧結合也發展起來。
日本宗派哲學的發展
從鐮倉時代到明治維新的哲學進入了鐮倉時代。平安王朝由於貴族勢力的衰落,封建關系在地方上逐漸發展,形成了武士階層。到了13世紀,社會動蕩,農民生活貧困,導致了簡化宗教儀式的要求。宗教界已經適應了這種情況,並開始出現新的趨勢。以前主要針對貴族的日本佛教開始面向民間,於是出現了凈土宗、禪宗、真宗、日蓮宗、世宗。平安時代到鐮倉時代,日本哲學思想主要以佛教教義為特征,實際上是宗教迷信,更談不上真正哲學意義上的世界觀。哲學意義上的世界觀,是在後來禪宗與中國宋明理學結合的時候才開始出現的。
17世紀,德川幕府鞏固封建制度後,儒學取代佛教成為維護德川時代的主流。作為統治四民(武士)、農、工、商的意識形態,其影響力與日俱增。當時,日本的儒家體系主要分為齋藤優子學派、陽明學派和古學派。朱的學是官學,長期以來占據著主導地位。此外,還出現了復古神道和壹些獨立的學派和學說。
各派的哲學觀點
①齋藤優子學派。藤原啟治是這壹學派的開創者,他的學生林羅山對齋藤優子學派成為德川幕府的官方學派起了很大的作用。這個學派的壹些代表人物在與佛教和神道的鬥爭中,用理性主義批判非理性主義。在這個學派內部,也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矛盾。比如安東、等人雖然都是從朱的氣觀出發,但最終都把自己的世界觀歸結為接近唯物主義的理氣統壹學說;" class = link & gt;山崎齋和三宅上齋卻把自己的世界觀歸結為壹元論,陷入唯心主義。山崎刈和學派甚至完全神化了朱的研究。米托學派提倡“義分”論,其尊王抗夷思想有助於再次鞏固封建統治。當時日本的封建階級試圖用齋藤優子理順封建等級制度,但到了17世紀,隨著商品生產的日益發展和商人的興起,齋藤優子開始逐漸失去影響力,取而代之的是古學派。
②古代學校。漢唐以後,這壹派的哲學家排斥儒學。代表人物有盧杉蘇星、伊藤仁齋和辰巳。任齋和賴都用氣的壹元論來反對朱的理氣觀。這壹學派以民間異端思想家的身份出現,代表非官方,名義上鼓吹復古,實際上是對日本齋藤優子學派發動了壹場哲學革命。此外,齋藤優子學派的另壹個對立派──陽明學派也出現了。
(3)陽明學派該學派由中江藤樹發起,他提倡陽明的良知學說。其他代表人物包括熊澤範山、佐藤翟逸和大島平誌郎。幕府末期,吉田松陰等人也受到陽明心學的影響。達揚曾經領導過大阪窮人和郊區農民的起義。這壹派的學者並不自覺地形成壹個群體,但都各自信奉王陽明的學說,其中有些人在方法論上有壹些辯證的因素。總的來說,陽明學在中國起到了負面作用,但日本陽明學在壹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進步。
4復古神道。17世紀,德川幕府初期,與尊王論相關聯,出現了壹種復古神道。這種神道反對過去對神道佛教或儒教的依附,反對用儒教和佛教解釋日本經典和神道。這壹學派由神官春田滿春首倡,經何茂貞元和本舉玄昌發展,以平田篤音為集大成者。他們根據《史記》等日本古籍記載的神話,鼓吹“日本精神”、“皇國之道”、“皇國精神”的哲學。他們聲稱日本的神道來自神靈,只有這種神道才是“真道”;日本民族是天神的後代,應該統治世界。這種神道學說成為德川幕府末期尊崇王思思想的壹個支柱,對明治維新時期的帝制復辟產生了巨大影響。明治維新(1868)後,神道作為國家神道,基本上繼承了復古神道的理論,使這種充滿宗教迷信的理論成為這壹時期統治日本民眾的思想武器,被軍國主義者和法西斯分子用於對外侵略。
⑤非傳統學校。17 ~ 18世紀期間,出現了壹些獨立的學派和理論。從18的20世紀20年代左右,西方書籍開始流入日本。很多日本學者學習蘭花學,就是通過荷蘭語學習西方學術知識,接受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引起世界觀的變化。壹些具有批判精神、自我意識或唯物主義思想的思想家萌芽了,他們不屬於任何壹個傳統學派,如安藤昌壹、福永仲吉、三浦梅園、皆川淇園、司馬江漢等。在德川時代的260多年間,只有安藤忠雄對封建制度及其意識形態進行了徹底的批判和否定,他站在勞動農民的立場上提出了沒有統治和剝削的絕對平等的社會觀。福永中集認識到思想的基礎是物質,並將這種認識運用到他的歷史方法中;三浦梅園富有獨創性,創立了“循道宗”;根據對《周易》的理解,皆川淇園創立了“開物”理論,完成了日本原始的範疇理論。司馬江漢是具有唯物主義色彩的先進市民思想家,具有自然科學和物理學的自然哲學觀,主張地動學說;山片蟠桃是無神論者和唯物主義者,成為日本實學的先驅。劉宏是壹位知識分子,他不僅批判了儒教、神道和佛教,而且在解釋知識與感覺的關系時也接近唯物主義。此外,18世紀上半葉,隨著商人地位的進壹步提高,出現了心學,其代表人物有石田梅艷、守道杜南和中澤友秀道爾。他們都是工商業思想家。他們認為“節約”、“正直”、“勤奮”都是人生固有的美德,是封建制度下下士、農工商的共同心聲。他們的思想還沒有達到否定封建制度的目的,但已經包含了人與人平等的思想。上述獨立的流派和學說為明治維新後無神論和唯物主義哲學的發展準備了壹定的思想條件。
大約在德川幕府之前1000年,主導日本思想的主要是唯心主義。然而,隨著德川幕府的崩潰,幕府齋藤優子的官方意識形態也失去了主導地位。
西方哲學影響下的日本哲學
明治維新到二戰的哲學明治維新後,日本吸收了大量的西方哲學。在引進西方哲學的過程中,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始終貫穿始終。明治初期,壹些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引進了英法哲學:西周移植了法國哲學家a .孔德的實證主義和英國哲學家J.S .穆勒的功利主義,最早將西方哲學翻譯成“哲學”;福澤諭吉傳播了英國的經驗主義和功利主義;中江兆民引進了法國機械唯物主義和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民主思想。明治20年(1887)左右,隨著天皇專制主義的確立,開始引進德國哲學,同時出現了壹些唯心主義者,如西村茂樹、井上哲二郎、井上圓等。西村茂樹把哲學和儒家思想結合起來;井上哲二郎首先介紹了德國哲學,提出了現象即實在論的哲學思想,本質上屬於唯心主義。井上集哲學和佛學於壹爐。他們的哲學都宣揚東方思想,維護皇帝的專制主義。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明治30年(1897)前後,圍繞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發生了兩次爭論:壹次是由加藤弘之和元良永次郎批判井上哲次郎的《打破唯物主義》壹書引起的,另壹次是由井上哲次郎和高橋五郎批判中江兆民的《壹年半(沒有神和靈魂)》壹書引發的。這兩次論戰雖然激烈,但論戰者對哲學唯物主義仍缺乏清醒的認識,因此論戰對當時日本唯物主義的發展沒有起到太大的推動作用。這壹時期出現了唯物主義陣營,如“興德秋水”、“片山錢”、“立言”等。他們繼承了中江兆民的唯物主義,介紹和傳播了社會主義理論。尤其是《興德秋水》在理論宣傳上表現突出。他的《社會主義的本質》壹書不僅表明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而且包含了壹些辯證的思想。1904年,他和立言* * *翻譯了《生產者黨宣言》。他還通過批評基督教,在無神論方面大放異彩。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德國哲學不斷被移植到日本,逐漸在意識形態領域占據上風,成為日本論壇哲學的主流。壹開始介紹了康德和G.W.F黑格爾的哲學,後來又介紹了新康德主義、現象學、存在主義等等。新康德主義壹度成為大正時代的“新思潮”。通過對西方哲學尤其是德國哲學的學習和消化,在大正和昭和時代出現了壹些唯心主義哲學家,如桑木伊彥、朝水四郎、波多野義郎、西田郁太郎、田邊元等。其中,西田郁太郎建立了所謂的“西田哲學”,提出了以所謂“絕對虛無的辯證法”為核心的“場所邏輯”和“絕對矛盾與自我同壹”的邏輯;田建構了所謂的“絕對辯證法”和“物種邏輯”。他們的哲學基本上由新康德主義和存在主義加上佛教的壹些內容組成。西田之後,哲朗的“class = link & gt;何哲郎和伊藤美琪。何哲郎從存在主義的角度發展了他的詮釋學,並試圖建立自己的人本主義。山姆·穆青對所謂“馬克思人學形式”的研究也是基於存在主義,他最終將存在主義與日本佛教結合起來。他的貢獻在於讓日本論壇哲學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
由於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隨著日本工人運動的高漲和社會主義思潮的發展,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開始在日本廣泛傳播。馬克思的《資本論》日文譯本出版於192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日文譯本開始出版於1928。所以日本哲學裏有很多唯物主義哲學家。65438年至0925年,福本和夫與趙賀、山水進行了壹場激烈的論戰,掀起了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熱潮,對進壹步學習和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川上、戶阪潤和永田廣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有著正確而深入的理解。1932年,戶阪潤、三知尹波、岡邦雄等人組織了“唯物主義研究會”,出版了《唯物主義研究》雜誌,進壹步探索和普及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了唯心主義各派,反對日本法西斯,發動了侵略戰爭,在日本思想史上留下了輝煌的成就。1938年,這個研究會被日本政府解散,戶阪潤被捕並死於獄中。永田廣誌因參加該協會的活動而多次被捕,他的健康受到損害。
哲學的墮落
隨著日本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擴大,日本哲學越來越法西斯化。鼓吹所謂“日本精神”的日本民族主義甚囂塵上,法西斯思潮和非理性主義壹時甚囂塵上。不久,出現了所謂的“世界史哲學”,又稱“世界史學派”,代表人物有高阪正信、巖井隆夫、西屋敬二等,他們為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戰爭提供理論依據,將侵略美化為“世界歷史上應該做的事情”。西田郁太郎和田也在壹定程度上直接或間接地表示了對侵略戰爭的支持。而直接充當軍事部門喉舌的所謂“帝國哲學”就更瘋狂了。它傳播“絕對服從天皇”的倫理道德,編造“無敵王國”的神話,肆無忌憚地毒害日本人民,直至日本帝國主義滅亡。
二戰後的哲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民主思潮的高漲中,過去被壓制和禁止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進入復興期,而曾經喧囂壹時的日本“帝國哲學”和“世界歷史哲學”迅速銷聲匿跡。壹些進步的哲學家,如松村壹郎、顧載譽、森市、山田阪本等,在積極批判西田、田邊哲學和存在主義的同時,試圖介紹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新成果。東京大學教授楚龍和著名哲學家西田的學生柳田健四郎從唯心主義陣營轉到唯物主義陣營,在哲學界引起巨大反響。這壹時期,出版了大量傳播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書刊。毛澤東的實踐論和矛盾論傳入日本。日本很多地方都成立了唯物主義研究會。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在廣度和深度上都達到了壹個新的階段。20世紀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出現了壹場關於主體性的爭論,還有人試圖用西田田邊哲學和存在主義來“填補”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空白,遭到了松村等人的批判。自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圍繞“實踐唯物主義”問題,唯物主義哲學家之間又出現了壹場爭論。有人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應該是“辯證-歷史唯物主義”或“實踐唯物主義”,而不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試圖建立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有人表示反對。這場討論與20世紀60年代民主德國的哲學家們進行的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象、結構、表達方式和體系的爭論密切相關。
二戰後,日本學者竹谷美子和阪田昌壹等研究自然辯證法的學者取得了新的成就。形式邏輯和辯證法的關系壹直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和分析哲學家爭論的問題。
另壹方面,歐洲和美國的資產階級哲學流派對日本哲學界,尤其是大學論壇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在西方壹些主要國家有較大影響的現代哲學思潮,在日本都有傳播者、闡釋者或追隨者。
實際
實用主義在20世紀初由田中王堂等人介紹到日本,並在20世紀20年代廣泛傳播。後來因為不適應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擴張的需要,逐漸失去了影響力。戰後,在以技術革命為基礎的經濟復興和工業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實用主義哲學在美軍占領期間重新浮出水面,對日本學術界和現實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
存在主義早在20世紀初就傳到了日本。何哲郎曾經介紹過尼采和克爾凱郭爾的觀點。這種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對日本人民的精神生活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使得悲觀、猶豫、沮喪和焦慮的氣氛籠罩了戰後的日本。壹些日本哲學家還把佛教教義和存在主義融為壹體,把佛教當成亞洲的存在主義,說存在主義就是現代佛教。
邏輯實證主義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被日本不少學者介紹和討論,現象學從70年代開始被介紹和討論。此外,日本哲學界還出現了科學哲學、語言哲學和結構主義。許多歷史學家和哲學家也研究過哲學史,康德和黑格爾的哲學,佛教和儒學,以及人、異化和人道主義等問題。有的學者把幾種不同哲學的壹些觀點結合起來,有的開辟了比較哲學、比較美學等新領域。這些情況都使得近代日本哲學界呈現出壹種各種思想混雜的局面。